郑培凯:撒一把文化的种子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我们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大学,可是我们需要有一个灵魂,那就是人文。就是说,学理工的人同时也应该对文化修养有一定的积累,社会需要的是人文关怀。
  
  香港城市大学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在一个名叫“九龙塘”的半山之上,有趣的是,在这所大学的正门口,居然有一个极为现代化、多功能的高级商场——“又一城”。乍一看,这里怎么也不像一所培养学术人才的高等学府,但确确实实,这所只有23年历史的大学,常常被各种机构、媒体评为“中国最著名高校之一”。最为奇特的是,在以工、商两科闻名的这里,居然还有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而来城市大学读书的每一位年轻学子,无论所学是何专业,在校期间都必须根据规定,接受该中心制定的各类《中国文化》课程教育。
  一走进位于康乐楼的“中国文化中心”,顿时令人感觉走进了一户最最传统的中国人家。楠木门上贴着门神年画,门框上的匾额则是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跨入门廊,宽敞的接待室被布置成一个精美的客厅,明式几案,清代古琴,壁上还挂着台湾著名书法家董阳孜的真迹……有书架,有茶案头,置身其间,很难辨别这究竟是一所学院,还是某位大学者的书斋……“又见面了。”随着一声爽朗的笑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著名学者郑培凯教授风风火火地迎了出来,热情地握着记者的手,“上一次见面,还是去年苏州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的时候吧!”健谈的郑教授又一次笑了起来。去年,作为香港学者代表,郑教授带头“开炮”,坚决反对某些地方制定的所谓对昆曲艺术“先创新,再传承”的规划,一时间成为媒体焦点。“可惜我的提议到今天还没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丝苦笑浮过他的脸上。
  祖籍山东的郑培凯有着颇为光鲜的学历与头衔: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硕士,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先后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名校。他是香港《明报》的专栏作家,更兼台湾《当代》月刊编辑委员,还是“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荣誉顾问……1998年,声名远播、著作等身的他放弃了美国高校的教授头衔,来到香港城市大学,参与筹建“中国文化中心”并担任主任一职,原本想“做个3年就回去”的他,没想到一办就是10年……在“中国文化中心”宽敞明亮的会客室,一身正装的郑教授向《新民周刊》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参与创办“中国文化中心”的来龙去脉。
  
  压力之下的办学
  
  《新民周刊》:郑教授,在香港能够办成“中国文化中心”,在内地看来的确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您能否介绍一下当初创办该学院的原因?
  郑培凯:1996年的时候,张信刚先生来到城市大学担任校长。他本人对于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尤其对历史更是钻研。初来乍到,张校长接触了一些同事、学生,就问他们:喜欢中国的诗词吗?同学们都说:喜欢啊,唐诗。他说:那你背一首我听,第一位就背了“床前明月光”,背完了。第二位,又是“床前明月光”……二十位都只会背“床前明月光”!这让他大吃一惊,于是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感触:他觉得香港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说是“挺有兴趣”,但实际上底子很弱!这个现象暴露了许多的问题。联系到香港将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一年后就要回归祖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有很隔膜很陌生的感觉的话,这是不利于同学长远的发展的。虽说我们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大学,可是我们需要有一个灵魂,那就是人文。就是说,学理工的人同时也应该对文化修养有一定的积累,社会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因此,张校长毅然决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并且要求所有的在校本科生都要学习。
  
  《新民周刊》:您是如何参与到“中国文化中心”的创立、建设中来的呢?
  
  郑培凯:“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于1998年。当时,我在美国的高校任教。张信刚校长把我请来,希望我来领头,设置课程,安排师资。我挺有兴趣,于是向学校请了3年的假,来到了香港。一开始,学校规定每一个学生在本科期间,要在“中国文化中心”修读6个学分。当时本科毕业必须修满90个学分,光《中国文化》就占了将近7%的比重,应该算很高的了。我来到学校之后,详细制定了课程的安排,并且充分利用城市大学良好的教学条件,规定:中心主要通过网络教学提供学习材料,并通过课堂辅导确定学习效果。此外,再通过专题讲座把著名學者和艺术家“请进来”,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带出去”,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目前,中心共有20多位教师,课程包括美术史、雕塑、书画、戏曲、陶瓷、古典文学、古建筑等等,还有专门的教材,邀请了两岸三地知名学者编写,并通过课堂实践不断完善、提高。
  
  《新民周刊》:可以想象,在当时,规定性地要求本港学生了解、选修中国文化,一定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
  
  郑培凯:没错。规定一出台,学生们很不理解,情绪也很激动。他们觉得这是学校在有目的地进行“爱国精神教育”,还有学生公开在课堂上这样对我说:“文化是没有用的。我们能靠它来赚钱么?”可以想象,在香港如此现实的社会里,学生有这样的疑惑是很正常的。更有甚者,还在学校的墙壁上公开贴出大字报,反对上《中国文化》课,甚至还通知了报社、电视台,控告我们强行制定学习计划。
  
  《新民周刊》: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您和校方是否有过妥协或者让步?
  
  郑培凯:没有。学校本来就有规定课程的权力。但在当时,学校内部也有过不小的争议。不少校董会的家长都来施加压力,认为学校不该给学生学这些“没用的东西”。好在张校长和我们都坚持住了,并在压力中不断完善着教学。一年试验,两年推广,到了第三年,非但反对的声音消失了,不少学生开始主动地去学习。于是,我放弃了回美国教学的机会,向美国校方提交了辞职报告,一门心思留在香港,办好“中国文化中心”。
  
  埋下文化的种子
  
  《新民周刊》:这10年来,“中国文化中心”形成了两大品牌,一个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另一个则是小班化教学。您能具体介绍一下么?
  
  郑培凯: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设备绝对是一流的。在整个校园,网络是覆盖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上网。在图书馆,还有着几百台最先进的手提电脑可供学生免费借用。因此,发展网络教学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手段,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全新的教学手法。在我们中心的网站上,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最具体的课程内容介绍,还可以看到最直观的图片、视频与互动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自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中心会安排不同的老师进行分组教学,虽然每一个研究方向都会有近百人来学习,但老师都会安排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最多不超过10人,然后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展开学习。这样学习有了重点,也有了兴趣。
  
  《新民周刊》:除了教学,“中国文化中心”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高层次的人文学术讲座了。在这10年中,黄苗子、白先勇、龙应台、朱维铮、李泽厚、叶嘉莹、余秋雨等著名学者和高马得、计镇华、汪世瑜、石小梅、茅威涛等著名艺术家都曾经来城市大学举办过讲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您能介绍一下举办讲座的意义何在么?
  
  郑培凯:我们的文化讲座确实非常有名,每学期都要举办60到80场,而且邀请的都是全国各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学者。我们规定,每个在校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听2次文化类讲座,2次艺术示范类讲座,这是最低标准。其实,我的目的却并不在于通过讲座让学生都懂、都精通,但至少,要让他们都了解,并有一定的兴趣。你可以不喜欢,但绝不允许无知!并且,我希望通过高层次的学术讲座,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大学者、大艺术家身上所特有的风范,让他们“熏一熏”,感受一下文化的魅力。《新民周刊》:在您看来,创办“中国文化”教育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郑培凯:我曾经说过,年轻人之所以不愿修习中国文化,是因为他们太年轻,涉世未深,还无法体会,人生充满了复杂的转折变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归属感一定会越来越强烈。正如我在《中国文化导读》教材前言中写的那样——
  
  “我们创设中国文化科目,不拟大声疾呼,只想轻轻告诉大家:中国的传统不但有灿烂辉煌的往昔,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唐太宗的旌旗,成吉思汗的大纛,还有对自然的观照,看到池塘生春草,细雨鱼儿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古道西风瘦马,杏花春雨江南。更有对人生处境的深刻体会,知道上善若水,否极泰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也懂得旖旎缠绵的情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他文献
今年1月,上海市纪委、组织部、财政局、人事局等六部门联合颁布《上海市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实施方案》,针对公务员津贴补贴名目繁多、发放秩序混乱的现状,要求用三年时间,逐步消除地区和部门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最终促成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和行政权力彻底脱钩。  这是个将对上海十余万公务员实际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方案,也是一个被称为“动了真格”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方案。此次改革有三个显著特点。
唐骏10亿“转会”新华都的消息确实吸引眼球,好像所有微软华人高管的命运都特别引人关注,吴士宏、高群耀、李开复、陈永正、唐骏,莫不如此。所有离职高管中,又数唐骏的光环最耀眼,无论是加盟盛大网络时的激昂,还是这次转投新华都的高调,与媒体配合默契,制造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经典样本,成为都市新白领膜拜的偶像。在创业之外,职业经理人也可以做到極致。  虽然一开始有很多不合国际常规的地方,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正在
4月中旬,当英国首相布朗第二次访问美国时,美国三位总统候选人都抽出宝贵时间与他会面——奥巴马和希拉里甚至从激烈选战中抽出一个上午。  然而,英国的记者团却强烈抨击他们首相访美的时机。而且,当布朗在波士顿发表演讲时,其关于全球化的演讲引起众多美国人称赞,英国媒体却在一边冷嘲热讽。  看來,布朗在国外越受欢迎,在国内就越受冷落。当法国总统萨科齐到访伦敦、称赞布朗的“勇气和忠诚度”时,英国报章却认为这是
从奶粉、食用油、辣椒到猪肉、馒头、西瓜,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终于使政府下定整治的决心。最近,一些地区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于是我马上担心起来,因为成了政绩,可能问题反而变得不好解决。  试想一下,安全问题会用什么方法来考核:  办法一:以当地官员查出多少食品安全问题为指标。这显然不太靠谱,势必导致“杀良冒功”的现象层出不穷。如同考核公安局长,如果破案太多,到底该哭还是该笑?  办法二:以
朝鲜高丽航空(Air Koryo)以老旧的俄制客机居多,大多只在同朝鲜邻近的中国和俄罗斯几个城市穿梭。乍看之下,这家朝鲜国家航空公司似乎并不景气;但事實上它正在展现新的生机。  据了解,由于游客、商人和政府官员搭乘的次数增加,高丽航空属下的航班经常满座。不久前,它还买了一架新的客运飞机。在北京开了一家高丽旅社的班纳说:“现在正是高丽航空的黄金时期,他们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忙碌。”  专门安排西方和亚
现在市场启动的,究竟是反弹还是反转?行情是一触即发,还是仅仅“回光返照”?    投资者最为期待的两大利好,在一周内都已兑现。  印花税下调当日,大盘出现了惊人涨幅。经过4月25日(周五)的横盘整理,28日(周一)沪指大幅跳空低开,沪市前20大权重股全线下挫,多空双方展开拉锯战,大盘最终失守3500点。  3个交易日的走势仿佛重演4月21日大小非减持新规出台一幕。当天股指高开低走,令“久旱逢甘霖”
扑朔迷离的尼泊尔政局背后,是一个最质朴的道理:想洗牌的人,被人民洗了牌。    4月25日,尼泊爾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4月10日制宪会议选举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总共601个席位中,两年前还被尼泊尔、印度和美国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前反政府武装尼共(毛主义)共获220席,成为第一大党,吉普柯依拉腊首相领导的原最大政党大会党拿下110席屈辱地名列第二,另一个“持温和立场的议会共产党”尼共(联合马
以一个普通肇事者来说,范晓岚于情于理,做得还算无可挑剔。如果没有网友的披露,范晓岚还会有“停职接受调查”这样的处理吗?  2008年3月17日早上7点多,湖北省当阳市汉(武汉)宜(宜昌)公路穿心小学门口一辆校车缓缓地停下,刚刚度过周末的孩子们纷纷欢快地从车上蹦了下来,吵闹着奔向校园。还有六个月就满11岁周岁的王继杨下了车并没有向校园走去,而是绕过车头走向路对面的杂货铺……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早
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涌入电影业。影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如果A股市场上出现了中影、上影和华谊的身影,你会捧谁的场?  中国电影在2007年贺岁档的杰出表现,让人们重拾对大片的信心。2008年的电影市场上,《梅兰芳》和《赤壁》等大片被寄予厚望,同时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涌入电影业。影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中影已经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华谊兄弟公开表示有
上海电影的辉煌历史和现实要求,决定了上海电影不能弱化,更不能消失。  2003年刚到上影担任总裁的任仲伦差点成了上影厂的“末代厂长”,当时他最轻松的选择就是按照“通行做法”大规模遣散冗员,丢掉负债累累看似毫无生机的“大包袱”。如今的上影,却已拥有让同行羡慕不已的盈利能力和充沛现金流,还有多片种的制作团队、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过去半年,中国市场几部引人注目的电影——《色戒》、《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