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遵化市是一个70.9万人口的县级市,其中农业人口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4.9%。遵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他们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夯实增收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受到需求约束、农产品出现“卖难”而出现的经营形式,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就成为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为此,遵化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民增收。他们采取以下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财政政策补贴。农产品加工业利润率相对较低,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遵化市每年都拿出财政资金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扶持奖励办法》,对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等都规定了明确的扶持办法。
2.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龙头企业。该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了一大批以采矿、冶金为主的企业,靠此致富的一些企业家也有了帮助后富的愿望,政府就引导他们将资本投向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
3.依托项目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技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2007年这些企业带动农民9.2万户,为农民增收3.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81元。
二、扩大特色基地建设规模,拓宽收入增长的面
该市大力发展“多村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了35万亩板栗、1亿棒食用菌、20万亩优质鲜果、11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头奶牛等特色产业基地。他们对这些基地实行分类指导,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户致富进行调整、优化和提高。
1.抓完善,促提高。对拥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增强其带动和辐射能力,依托科技,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扩大其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对于这样的基地,他们推行栽培技术以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以保证质量增加产量,使基地达到标准化果园水平。
2.抓培育,促壮大。对一些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通过园区建设培育使其壮大。培育了优质粮食、出口园艺、新品种食用菌、精品蔬菜、有机板栗、优质奶牛等6个科技示范园区。在东新庄镇建起以优质黄桃、欧洲树莓、航天蔬菜等7个产品为主的出口园艺产品示范园区;在兴旺寨乡建起占地300亩,集新优品种展示、先进技术示范、高端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果菜示范园区;在铁厂镇建起存栏规模200头的优质奶牛示范区;在平安镇建起双孢菇栽培食用菌示范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有效地培育了产业化基地,起到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带动更多农户的作用。
3.抓创新,促发展。对尚无特色产品的乡村大力扶持,高起点谋划基地建设。一是利用信息优势发现新市场。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发现新的市场只靠企业和农户是办不好的。政府及其涉农部门利用其信息优势分析市场前景,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新品种或换代品种来扶持基地。二是传播新的生产方法。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生产方法传授给农民,促使农民采用新技术。三是通过典型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用成功的实践让农民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使他们自觉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来。
三、着力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共同富裕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合作组织把市场、企业和农户联系起来,减少了企业和农户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产业化升级和农民增收。目前,遵化市各类合作组织达到了134家,参与农户2.75万户。
1.发展和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这类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基地为平台,以农产品品种、质量、价格、销量等为合作内容和范围,以契约形式对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子、药品、化肥和技术指导,社员按照企业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使企业原料有了保障,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避免了农户因缺乏市场信息而出现的“多了砍、少了赶”的现象,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计划”生产。此外,该市还鼓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
2.支持农民协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民协会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主旨在于保证会员农产品的销售和权益。这种模式可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变为集约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这种合作组织除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外,还通过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效应和节约运输、招商等费用获得利润,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它不仅使农村中的能人致富有了依托,而且也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脱贫的机会。
3.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把更多农户链接到产业化进程中来,让他们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是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各种股份合作制,实现劳动、资本、土地、人才和技术诸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形式。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入靠分红。二是资本股份合作。由合作社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出资,以解决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中的经费来源,农户按股份从利润中分红,部分作为风险基金。这种股份合作制既筹集了资金,又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到了实处。股份合作模式以其清晰的产权界定和明确的预期收益,对合作社成员形成了现实的、制度化的行为约束力,把农户现有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增值增收。在这一组织构架中,农户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得到更新改造。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信息、营销与投资的理念、市场经济的诚信规则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遵化市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把农业纳入工业化之中并使之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规律。政府的作用就是利用这一规律,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的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当广阔的田野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车间,当城乡经济利益成为一体,城乡统筹、工农互助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2.政府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就是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产业的提升与聚集、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一致认为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上的支持是产业化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形成遵守契约的环境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保障。农业产业化把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维系产业化链条的是契约。要维护契约的严肃性,形成一个遵守契约敬畏契约的环境,以便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稳定而明确的预期。在推动契约的执行上须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促进有关信誉信息的自由流动。需要长期对农民进行诚信教育,宣传那些信誉好的典型,形成讲信誉的环境。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二是改进争端解决机制。以信誉为基础的机制有它的局限性,运行良好的法院体制对推动契约的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法院的判决越及时,越具有前瞻性,人们就越能更好地预见纠纷的后果。执法的力度越强,交易的风险就越小;交易的数量越大,成本也就越低。这样,农民就会更加依赖法律来解决增收过程中的争端和纠纷,使遵守契约成为降低风险从而使收入预期更为稳定的保障。
4.制定农产品加工税收减免政策,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外用户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要求的提高,龙头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加大投入的问题,这无疑会加大成本。国家对龙头企业少取、不取或给予补贴就能使整个产业化经营体系受益,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有稳定而可靠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发展战略研究所
(责编/张立新)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夯实增收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受到需求约束、农产品出现“卖难”而出现的经营形式,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就成为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为此,遵化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民增收。他们采取以下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财政政策补贴。农产品加工业利润率相对较低,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遵化市每年都拿出财政资金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扶持奖励办法》,对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等都规定了明确的扶持办法。
2.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龙头企业。该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了一大批以采矿、冶金为主的企业,靠此致富的一些企业家也有了帮助后富的愿望,政府就引导他们将资本投向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
3.依托项目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技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2007年这些企业带动农民9.2万户,为农民增收3.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81元。
二、扩大特色基地建设规模,拓宽收入增长的面
该市大力发展“多村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了35万亩板栗、1亿棒食用菌、20万亩优质鲜果、11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头奶牛等特色产业基地。他们对这些基地实行分类指导,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户致富进行调整、优化和提高。
1.抓完善,促提高。对拥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增强其带动和辐射能力,依托科技,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扩大其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对于这样的基地,他们推行栽培技术以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以保证质量增加产量,使基地达到标准化果园水平。
2.抓培育,促壮大。对一些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通过园区建设培育使其壮大。培育了优质粮食、出口园艺、新品种食用菌、精品蔬菜、有机板栗、优质奶牛等6个科技示范园区。在东新庄镇建起以优质黄桃、欧洲树莓、航天蔬菜等7个产品为主的出口园艺产品示范园区;在兴旺寨乡建起占地300亩,集新优品种展示、先进技术示范、高端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果菜示范园区;在铁厂镇建起存栏规模200头的优质奶牛示范区;在平安镇建起双孢菇栽培食用菌示范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有效地培育了产业化基地,起到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带动更多农户的作用。
3.抓创新,促发展。对尚无特色产品的乡村大力扶持,高起点谋划基地建设。一是利用信息优势发现新市场。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发现新的市场只靠企业和农户是办不好的。政府及其涉农部门利用其信息优势分析市场前景,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新品种或换代品种来扶持基地。二是传播新的生产方法。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生产方法传授给农民,促使农民采用新技术。三是通过典型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用成功的实践让农民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使他们自觉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来。
三、着力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共同富裕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合作组织把市场、企业和农户联系起来,减少了企业和农户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产业化升级和农民增收。目前,遵化市各类合作组织达到了134家,参与农户2.75万户。
1.发展和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这类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基地为平台,以农产品品种、质量、价格、销量等为合作内容和范围,以契约形式对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子、药品、化肥和技术指导,社员按照企业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使企业原料有了保障,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避免了农户因缺乏市场信息而出现的“多了砍、少了赶”的现象,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计划”生产。此外,该市还鼓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
2.支持农民协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民协会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主旨在于保证会员农产品的销售和权益。这种模式可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变为集约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这种合作组织除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外,还通过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效应和节约运输、招商等费用获得利润,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它不仅使农村中的能人致富有了依托,而且也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脱贫的机会。
3.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把更多农户链接到产业化进程中来,让他们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是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各种股份合作制,实现劳动、资本、土地、人才和技术诸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形式。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入靠分红。二是资本股份合作。由合作社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出资,以解决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中的经费来源,农户按股份从利润中分红,部分作为风险基金。这种股份合作制既筹集了资金,又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到了实处。股份合作模式以其清晰的产权界定和明确的预期收益,对合作社成员形成了现实的、制度化的行为约束力,把农户现有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增值增收。在这一组织构架中,农户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得到更新改造。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信息、营销与投资的理念、市场经济的诚信规则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遵化市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把农业纳入工业化之中并使之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规律。政府的作用就是利用这一规律,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的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当广阔的田野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车间,当城乡经济利益成为一体,城乡统筹、工农互助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2.政府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就是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产业的提升与聚集、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一致认为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上的支持是产业化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形成遵守契约的环境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保障。农业产业化把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维系产业化链条的是契约。要维护契约的严肃性,形成一个遵守契约敬畏契约的环境,以便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稳定而明确的预期。在推动契约的执行上须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促进有关信誉信息的自由流动。需要长期对农民进行诚信教育,宣传那些信誉好的典型,形成讲信誉的环境。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二是改进争端解决机制。以信誉为基础的机制有它的局限性,运行良好的法院体制对推动契约的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法院的判决越及时,越具有前瞻性,人们就越能更好地预见纠纷的后果。执法的力度越强,交易的风险就越小;交易的数量越大,成本也就越低。这样,农民就会更加依赖法律来解决增收过程中的争端和纠纷,使遵守契约成为降低风险从而使收入预期更为稳定的保障。
4.制定农产品加工税收减免政策,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外用户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要求的提高,龙头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加大投入的问题,这无疑会加大成本。国家对龙头企业少取、不取或给予补贴就能使整个产业化经营体系受益,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有稳定而可靠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发展战略研究所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