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腐败问题的心理学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
  
  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活动中,高校教师个人或一些小团体为谋求一己私利,采取违反学术规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从根本上背离了学术的求真、求实原则。同任何一种腐败现象一样,高校中的学术腐败问题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
  当下,高校中最普遍的学术腐败行为就是公然抄袭和剽窃别人的成果。有人通过人情的交易就能获得发表出版的机会;有的人干脆盗用他人书刊号直接就发表出版;有人将同一文章经过略作修改或者干脆不改就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等。
  2.粗制滥造
  虽然高校中不乏高产的教师,然而其中不少是粗制滥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现今“大师”太多恐怕也不是好事,学术论文或著作追求大而空,文风晦涩难懂,使研究界平庸之作泛滥。
  3.好大喜功
  有的学者利用媒体对其科研成果进行“炒作”,任意夸大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水平等级,“重大突破”“世界领先”“引起国际轰动”之类的顶级修饰词语满天飞,缺乏起码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4.学术垄断
  有些主管科研单位或相关领导负责人,在科研立项课题下达公布之前,已事先在有关人士和“关系圈”中通风报信,好实现其自身目的。这种表面看似信息不畅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学术垄断。在高校,因学历、经历不同而研究能力有差异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发展成某些学阀、学霸甚至个别导师、学术带头人挟洋以重和挟名以重,搞学术“统治”,对人才分级分等对待,则会滋生不公平竞争的氛围。
  5.评价失真
  学术批评本来是学术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民主的标志。但是,高校学术批评由于被人为地引入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域,现状堪忧。学术批评成为学者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化妆品和遮羞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风气在学术批评中盛行,而真正的学术性则被阉割。
  6.权钱交易
  权钱交易最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发表、评奖中以及职称评聘、学历学位授予过程中。在成果申报、鉴定、评奖中,有的人对材料进行不切实际的重新加工和包装;有的人或托人情、找关系。在职称评聘、学历学位的授予过程中,也存在“作弊”“人情”“破格”等现象。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问题的心理成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背景下的“需要失衡”
  自古中国的学者无不讲究“心性”的锤炼,并把德行的追求当作人生的目标。“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与天地合德,与大道同行,与兼爱同施,最终达到“悦我”境界,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当代学术腐败现象却证实了古人“为物欲所蔽”的设想。物欲是人需要失衡的表现。需要是人对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体作出的心理反映,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外界事物的倾心、期望和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从生存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到对于名利、地位、归属的需要等等。需要是利益的心理诱因。人们谋取利益,是建立在他们的需要基础之上的。
  利益驱动是产生高校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当学术成果与教师的个人利益严重挂钩,并被扭曲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核心杠杆时,原本孤芳自傲的学术领域也变得世俗加铜臭。当道德实践者的外在利益老是得不到保障,外在失衡最终会导致内在的失衡,感情受伤,人们就会视道德行为为畏途。同时,学术腐败付出的成本低、期限短、收益大、效果快,可谓是一种高收益的经营行为,这就使得有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贪图名利的教师迷失在自我的欲望里,良心服从于一些低级需要的满足,最终走向学术腐败的道路。[2]
  2.社会学习下的“行为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这种观察和模仿是人际之间的学习。[3]社会文化环境、榜样的示范都可直接影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鼓励正确行为,抑制不良习惯,才能防止因错误强化带来的行为定势。然而,我国学界还没有真正形成健康的学风和学术出版活动,媒体炒作常常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以及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要求,不仅无法激励高校教师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反而是对学术腐败行为的一种导向。教授终身制产生了许多没有学术造诣的教授,有这些活生生的榜样,不模仿也难。
  3. 道德发展中的“自律缺失”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他律与自律是道德判断的两种类型。个体道德判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真正主体,在作出“我应做什么”的判断过程中既要考虑道德因素也要考虑实用主义的目的。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模式主要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模式。这一模式表明,人们对道德判断阶段的选择是在其所关注判断功能的影响下,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因素包括对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的考虑、对自我的社会后果的考虑、对自己的心理后果的考虑等。[5]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呈现出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不再被奉为象牙塔里灵魂的塑造者,而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着,就难免考虑诸多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正统的道德观念,客观上难以保证高校教师依据纯净的学术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判断、评价和选择。[6]
  4.“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斯马特的效果一元论认为,任何一个行动,只要它的效果好于其他可选择的行动,不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就是一个好的行为。效果论实际上也就是目的论。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强调,只要能够达到好结果(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既然抄袭、垄断、作弊等行为的后果可以带来文凭和金钱,而不这样做的后果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受快乐主义驱使,不道德的腐败行为便产生了。[7]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解放思想的前提是“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做学问犹如一项长期而清苦的跋涉,真正的学者都是孤独的英雄,若耐不住孤独、静不下心,而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只能伪造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满足自己对“结果”的追求。
  
  心理学视野下对学术腐败的消解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行为的泛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毒瘤,它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则,败坏了高校严谨、科学的学风,也使正直学者的尊严和权益受到践踏。尽管学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启示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待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问题。一位心理学大师曾说过“治愈的能量存在于需要治愈的毒性本身之中”,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有其心理根源,从本质上说,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中,对旧有道德教育形式做一扬弃,在尊重人、爱护人的立场上塑造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1.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道德现象是一种多元素、多因质的现象,其中的心理因素是产生一定道德和使一种道德向另一种道德过渡的原初动力。同时,道德又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形式,它具有调节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功能。人的相互关系是需要调节的,为了调节这种关系,必定会找到法律、道德等不同性质的准则作为调节的法式规定。但是,提供一整套法式规定并不等于就实行了一整套法式规定,正如立法并不等于司法,司法不等于执法一样。[8]要把道德作为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准则,没有心的陶冶是万万不行的。改造人的活动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构筑起心里的长城,坚固“心理的城堡”,才不至于使人迷失在社会的洪流中。科尔伯格在道德教育中倡导的“公正团体策略”在当今仍然有其借鉴意义。“公正团体策略”概括地说,是指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合作性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经由师生的民主参与、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以达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发道德行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科尔伯格认为,公正团体学校具有高度的亲社会规范的集体感和强烈的团体感。不仅个体在公正团体中得到了发展,团体本身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学校里尝试建立类似“学术公正团体”,通过团体成员的民主参与,可使教师和研究者在团体中获得归属感。“公正团体法”可以一改传统道德灌输的生硬面孔,使参与其中的教师在道德体验、评价、讨论的活动中激发对民主和集体的理解,提升知行合一的水平。团体生活中,活生生的身边案例是需要团体成员解决的最直接有效的道德课题。[9] “学术公正团体” 可以创设一种群体道德环境,对成员要求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觉践行、自我约束,这是符合道德发展规律的,目的在于巩固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公正团体的行动理念是平等、民主和对话。因为信息交流不畅也会带来腐败。杜威主张在学校管理中打破自我封闭,注重多元对话与交流,以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促进人们增长智慧,认识到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科层形式,缓和权力争斗,增进民主参与。这要求进行必要的制度化建构,以消除不利于对话的结构障碍。[10]
  2.促进道德范例的学习
  在处理利益关系中的可效仿典型是道德范例。道德范例就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现实生活的典型,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崇高形象,是内在的善品和外在的善行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正面人物风范”。[11]因此,道德范例也是道德知识的实际体现形式,是道德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确证。在高校里,树立学术诚信的榜样,在对人产生感染、感召的基础上,使人对它产生模仿的行为就是道德范例的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人格感召力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启迪人们的道德智能,净化人们的道德良心,使人们对它产生向往和热爱。一旦这种情感上升到自觉高度,就能转化为自觉的模仿行为,从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最终减少学术违规的发生。对于在较高道德层次的榜样抱有一种尊重或尊敬的感情是一个人具有道德法规的表现。知识分子历来比较容易实现对学术权威的推崇,而这些权威往往也应该是道德的典范。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授一生只潜心于一项研究,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心无旁骛,内心的唯一追求就是无限地接近科学和真理。当这些人和事就真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谁又能不为之震撼?
  3.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
  高校是学术的殿堂,是传播高深知识的场所,高校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担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高校教师把平时的研究和著述行为看作是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真理的膜拜还是看作获取短期利益的手段,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体现。高校教师应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把对学识的追求当作自己评价事物和选择目标的准则和学术诚信行为的动力。
  4.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
  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12]人格表现在人的所思所想与言谈举止之中,是各种品质的结合。布兰特说:“作为在一种标准层次的动机而言,履行或避免某种行动是与品格特性(品质)相关的,一种品质实质上是某种持续的欲望或厌恶感。所以,正直、真诚或有良知的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在一定的层次上)有着行动正直、说话诚实或办事负责的动机的人。”因此,如果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格品质,便是从根源上促成了诚信学术行为的来源且能稳定地存在和发展下去。人格是一种心理结构,而结构孕育了功能。具有道德人格的个体,因为具有了正确的善恶标准,他就会弃恶扬善,去伪存真,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得以提升。[13]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固然离不开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更取决于主体不断地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自觉地“内省”“学习”“慎独”,在加强伦理道德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经常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当道德规范于我们而言不再是一种约束的因素,我们遵守道德规范不再是出于恐惧、责任、良心或道义,而是出于对道德信念的追求和向往,行使道德行为成了一种内在需要,一切都以无意识的、习惯或定势的状态表现出来时,我们便达到了一种精神的“自由”,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学术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曾钊新等.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9.
  [2]刘国皇.新时期高校学术腐败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2-23.
  [3]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126-129.
  [4]郑良勤.高校学术腐败及其遏制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7-139.
  [5]张奎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6):31-35.
  [6]刘国皇.新时期高校学术腐败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3.
  [7]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62.
  [8]曾钊新等.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6.
  [9]田贵华.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他山之石:61-63.
  [10]蔡仁赐.杜威的民主思想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06(11):47-48.
  [11]曾钊新等.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67.
  [1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75.
  [13]曾钊新等.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400.
其他文献
提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要主动参与,要成为研究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科研这条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必须通过
期刊
期刊
期刊
美国通用电公司和蒙坦矿业学院共同进行了高频电能破碎岩石新方法的研究与试验,此法称为电热破碎岩石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在岩石中造成通路,当高频电能在岩石中扩 US G
杂交中籼新组合冈优725 在皖西地区种植中表现穗大粒多,产量高,大面积产量达8.25~9.00 t/hm 2,比汕优63 增产12% ~20% ,且抗性强,米质较优。其高产栽培技术是适时播种,扩行稀植,重视穗粒肥,改进搁田方法,综合防治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高等教育收费的并轨开始,高校校园出现了“贫困生”这一概念。在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激增,其中贫困生的绝对数字也随之增大。单就全日制本专科生而言,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约560万,贫困生超过150万,其中特困生近90万。近年来,由于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
期刊
2000年 4月,内江市机械农机电子局在隆昌县周兴镇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机系统机械气流抛秧现场会,并在该镇周兴村四社部分农户水田作了抛秧示范。隆昌县农机局对示范田进行了跟踪指
最近根据若干选矿厂选矿流程的查定资料来看,跳汰机局部回收率大约相当于全厂总回收率的70~80%,这说明跳汰机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厂回收率的提高与降低,因此,研究改时跳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