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背景下村医向全科医生的转变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和关键环节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作为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综合医学人才,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担负着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村医作为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生力军,因而是农村地区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者。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村医只注重基本医疗,缺乏预防、保健、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远未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因而使得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村医;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25-01
  1 全科医生的定义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进行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1][2]。
  2 村医的定义、任务及存在问题
  村医,是指在村级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3]。其应担负着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转诊工作,同时还应担负着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宣教及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4]。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全科医生的能力,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村医并不具备全科医生的能力,他们只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少做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距离全科医生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 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的重要性
  3.1 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是农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农村培养并形成一支全科医生队伍已是刻不容缓。
  3.2 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和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一支能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卫生保健需求的高素质农村全科医生队伍,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5]。
  3.3 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是国家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
  国家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6],处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村医,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成为必然。
  4 村医与全科医生的相似之处及转变优势[7]
  4.1 村医工作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第一线,而全科医疗也是一种基层医疗,是居民首先也是最常接触的。因此,村医与全科医生的服务性质有相通之处,有利于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
  4.2 村医其既懂西医,又懂中医;既会看病、治病,又会护理、预防,被称为卫生工作者中的“多面手”。而全科医生一般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因此,村医与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有共同之处,有利于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
  4.3 村医的工作地点为村卫生室,以门诊医疗为主,兼出诊服务,是一种全天候的服务;而全科医疗也是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全科医生的工作地点为诊所或卫生服务站,主要服务领域是病人所在的家庭或社区,一般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村医与全科医疗的服务要求相吻合,有利于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
  4.4 村医的服务工作重点是预防保健,包括疾病控制、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而全科医疗也是一种以预防保健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注重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为人群提供健康教育等预防服务。因此,村医与全科医生的服务重点有相同之处,有利于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
  5 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的途径[8]
  现有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主要还是通过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两种途径进行。
  岗位培训,是目前解决农村全科医生紧缺的有效方法,能够使村医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科医疗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是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既充实了知识,又基本不影响工作,保证了培训工作的可行性与持续性。但是,这种培训起点低,通常只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彻底改变村医的学历层次结构,从而阻碍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成人学历教育,是对村医开展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成人教育,有利于提高村医的学历层次、自身素质和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内涵。但村医仍没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且教材和教学大纲多是各高校自行编写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业务能力仅得到有限提高。国家医学教育部门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组织专家编写统一的,适合我国农村具体情况的全科医学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培训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农村全科医生只能算是全科医生的雏形,与国外的全科医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同样能够掌握全科医疗的思维、原则和方法,基本能按全科医疗的要求进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
  总之,为适应国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加快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同时,也要加强村医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伍德威. 家庭医生制度 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根基[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 (6):23.
  [2] 董玉明,杜雪平,董建琴. 北京月坛社区试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可行性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763.
  [3] 夏松青,胡晓翔.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8(10):23-25.
  [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11-07-02.
  [5] 朱修援,刘仰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影响[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5):761-762.
  [6] 卫生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7] 范连兴. 乡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的探讨[J]. 卫生经济研究,2004(12):58.
  [8] 肇丽群,李雅娟. 现阶段我国全科医生培训模式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2003,17(3):26-2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讨论关于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手段。方法仔细分析之前施行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1544位病人的病例资料。结果其中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61例,是同期剖宫产术的3.95%,枕后位、胎先露低于+3cm、胎儿体重大于4000g、麻醉效果差的病人,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率也随之明显增加。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胎儿位置、胎儿体重、胎先露高低及麻醉效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术后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两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的疗效.[方法]对30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矫形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效果,得出结论:PDCA既是现代医院提高内部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消毒供应中心保证物品及医疗用具合格供应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PDCA循环法;消毒供应;应用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24-02  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科施行急救流程改进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的20名医护人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观察分析急诊科施行急救流程改进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急救流程改进后的现场抢救处理成功率、抢救室抢救成功率及社会综合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急救流程改进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施行急救流程改进后,有效增强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总满意度。  【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发生矢状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患者椎管形态的变化以及椎管自发重塑形现象.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 检测钩虫成虫抗原对钩虫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以分析钩虫病患者血清中识别抗原组分的优势特异抗体类或亚类.方法 以美洲钩虫成虫粗抗原为包被抗原,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优质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2例,将患者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重症医学科鼻饲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90例重症医学科鼻饲患者,随机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予护理常规操作,全面组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