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人物资源

来源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笔者常常围绕教材中的人物线索开展教学,以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输出.rn1.借助人物资源横向对比,同一时空话语不同.rn在交流拓展环节,教师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可以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境中进行真实且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其他文献
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立足于文本故事,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通过融入空间,打通儿童学习场域;贯通学科,提升儿童综合素养;联结活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迁移生活,打开儿童广阔视野.课程基于时代育人要求,探索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实现全域整体育人的功能.
“双减”,是当下教育的热点话题,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盛行,培训又主要指向学科教学,且超前、超纲教学,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了家长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限制了学生更多的成长可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素质教育,可唤醒和点燃学生的潜能、兴趣,并为学生今后多样性的发展奠基.因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在尊重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成长更多的可能.
期刊
教学应是一个“故事化”与“去故事化”相互融合与平衡的过程.“故事化”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现场性与参与性,“去故事化”强调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时,将知识下沉到故事化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然后将个体经验上升到知识的规律层面,最终返回到个体的生命世界中并表现出来——这是素养取向教学的运行逻辑和理想路径.
期刊
故事性是语文的重要特性,赋予教育、课程、语文学科以故事性,能给学生的生长路径打开不一样的视域空间.让儿童在语文课程中学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让故事与语文课程教学相遇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以期获得学生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的成长.
基于CSE设计写作能力评价量表,可为小学阶段的英语写作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基于增值评价理念,深度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评价量表,应将评价量表的使用贯穿教学评的始终;并以评价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和追踪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成长轨迹,从而充分激发个体发展的潜能.
促进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切实加强学习和研究,包括总结和反思已有的工作,如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恰当强调,以及将所谓的“三会”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问题情境能在学生的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他们主动投入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境脉学习理论关注事物全部情境的整体把握,关注学习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意义关联的建立,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重构有着重要启示,如教师可以从先验知识入手,创设基础型问题情境;可以从知识脉络入手,创设结构化问题情境;还可以从内外经验关联入手,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以故事性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为学生创造生动丰富的言语学习经历,以实现儿童言语、思维、精神的同生共长.教学的主要策略:架构故事情境,吸引探索性发现;代入故事角色,深化移情性体验;形成故事空白,催生创造性想象;依托故事结构,支持迁移性运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单元作业是一条减负提质的新思路.一方面单元作业须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避免低效作业,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另一方面,单元作业从作业目标上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从作业内容上关注学生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从作业评价上关注学生自我养成的过程性,可以充分发挥作业的提质价值.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行为、学习能力、诊断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因子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精准化教学目标;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具身化教学活动;以反思修正为能力点,动态化课程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