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基于天人相分说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何丽娟(1988—),女,四川射洪,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硕士。
  摘要:本文基于荀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学说,从而将人的主题地位凸现出来,进而突出荀子思想中性恶论、社会治理中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天人有分;化性起伪
  主体性是指人在實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但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就因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一、从“天人合一”到“天人有分”建构人的主体性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在古人的天人合一观中,天是处于赏善罚恶的核心地位,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中,而是处在被动地位。而为什么将天与人各自的位置置于此呢?这个判断的依据或标准又是什么?那就是关于“天”和“人”的认识。
  何谓“天人合一”?“人”很容易解释,就是芸芸众生。而关于“天”的解释却相对较难,因为在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中,天是有意识、有意志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主张把人看作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具体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后至宋明时期关于天人合一的认识又有更好的发挥。如张载提出“人人合一”的命题。程颐说“天、地、人,只一道也”。
  西方人常把“天”与“人”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正好契合了这一思想。荀子主张天人有分,他在对于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宇宙观,进而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有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天道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在荀子这里,“天”是无目的无意志的客观自然存在,且天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观能动的存在,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
  相比于“天人合一”观中人的被动性,主张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养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尊崇上天而仰慕它,哪比得上把它作为物蓄养起来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歌颂它,哪比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比得上顺应天时而为人所用?随顺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使它增多,哪比得上施展才能改造它?在这里,荀子一方面破除了天的神秘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这种主体性在这里就体现为人在顺应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的去改造自然,主张发挥人的主体性。荀子这里的“制天命而用之”与西方思想中纯粹的改造自然不同,虽然都是以人为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但荀子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在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时强调人是有意志的存在。
  在传统思维观念或哲学体系的建构中,人与天二者是模糊的一体存在,而荀子这里将天和人截然相分,天为自然之天,人为自为能动之人,将人从宇宙笼统模糊的概念中解构出来,说明人不仅仅是宇宙的一部分,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建构人是主体性的存在。
  二、“化性起伪”、“伪而为善”凸显人的主体性
  在“天人有分”的基础上提出“性伪之分”。荀子认为礼义、圣人等都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主张人的本性故无礼义,而是后天通过“伪”而为善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就是说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这里荀子并不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是强调人的本性故无善恶,只是人性中有可能作恶的成分,也即是荀子性恶篇中提到的“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等。
  不同于孟子的是,荀子对“性”、“伪”作了严格的区分,强调人的质朴之性和社会道德性分属于“性”和“伪”两个不同的范畴。“性”“伪”之分际就在于是否经过人为加工改造。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伪”讲的就是人的社会道德性这一层面的含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去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感情,就一定产生争夺,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的事情而导致暴乱。故荀子又主张“性伪合”,以人的社会道德性之善去约束人的自然本性之恶,从而使社会归于治。
  这里人的社会道德性即是通过“师法化”与“礼义导”恶性之结果,而后使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体现的是人的自我约束力,也即是人的主体意识所展现出来的控制力。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在这里荀子对于“伪而为善”的人在后天德性养成方面更进一步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能够通过礼义法度与思考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恶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总之,荀子关于天人关系,人性学说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中,都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发展往往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故而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因而我们更应该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充分、更科学地利用资源去谋求未来更多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www.hhfg.org/fjywh/f667.html
  [2] 贾毅平.儒家天人观的演变历程初探[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2006:7
  [3] 陈红兵.荀子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J].山东: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2001:2
  [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方勇、李波.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展示设计的实质就是属于人为环境创造的活动,通过一定艺术陈列手段,构建合理的空间氛围,使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有合理的交流,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符合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设计。其实质是传播环境创造的活动。通过一定艺术陈列手段,构建理想的空间氛围,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有合理的交流,从而满足人
摘要: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高技能人才荒不仅凸显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等人才价值评判的错位,也暴露出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针对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技能大师工作站 劳模创新工作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更加强劲,高技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良好的礼仪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实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学的进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
摘要:自信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它的发展水平与个人的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信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生由于受到批评、成绩差等各种原因而逐渐失去了自信,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本文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差异
【摘要】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学生就业为背景,主要培养能进行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是探讨校企共建生产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一方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内涵,促成教学质量能够适应汽车维修岗位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企业经营、汽修设备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形成效果显著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最为关注的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专业人才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简而言之,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那么对行业、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就中职院校机械技术教学而言,就要求新形势下人们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实践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时事,更好更快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