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⑴、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③、“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早上”、“在晚上”。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朝秦暮楚、朝令夕改。
  ⑶、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方位和处所,可翻译为“在……地方”。如:外御其侮(在外面)、虎口余生(在虎口里)。
  ②、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可翻译为“用……”。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可翻译为“象……一样”。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等。
  2、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三种情况:
  ⑴、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改变这个动词的词类和意义,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救死扶伤(死去的人、受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等。
  ⑵、动词的使动用法。这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等。
  ⑶、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如:为国捐躯、啼饥号寒等。
  3、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推贤让能(贤明能干的人)、居安思危(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处境)、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等。
  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③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⑴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等。
  ⑵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等。
  ⑶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等,“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二、通过成语来学习、了解文言句式
  
  1、倒装句式
  ⑴宾语前置
  ①、动词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②、介词宾语前置:一言以蔽之。
  ⑵状语后置
  如:重(于泰山);问道(于盲);毕其功(于一役)。
  2、被动句式
  如:金石可(被)镂;水滴石(被)穿;妻(被)离子(被)散;见笑大方(被大方之家耻笑)。
  3、省略句式
  ⑴省略介词:付之(于)东流、祸起(于)萧墙、付之(于)一炬。
  ⑵省略主语:(弈者)举棋不定、(物)不平则鸣、(女人)坐怀(男人)不乱。
  ⑶省略谓语:一发(引)千钧、一字(值)千金、盲人(骑)瞎马。
  ⑷省略宾语:驾轻(车)就熟(路)。
  ⑸省略定语:(飞)鸟尽(良)弓藏、精卫填(东)海。
  ⑹省略状语:雪上(又)加霜、曲(弥)高和(弥)寡。
  ⑺省略补语:鞭长莫及(马腹)。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其他文献
城市中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制定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性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提高。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可组织课外研讨活动小组,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其求异创造思维精神,提高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尖子生”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主题,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富有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一切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探索思考,质疑问疑,这
期刊
衡量一位班主任老师工作质量的高低,只要看一下他所带的班级是否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风就会一目了然。而良好班风的形成,又与班集体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作为青年班主任,刚接手一个班级,特别是在起始阶段,一定要集中精力搞好班级建设,把几十名同学迅速融合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集体。  集体形成的好坏将对班级发展的趋势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集体形成得好,基础打得牢,班级工作就会蒸蒸日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就能
期刊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杂乱。每天除了要完成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写大量的教案、做各种记录、批大量的作业外,还要做好班级卫生、学生纪律、行为习惯、思想教育、学生安全等工作,处理好学校、班级,学生家长、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及日常事物。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使整个工作陷于被动。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使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期刊
我认为,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稳定的调节机制。就其本质而言,是类化了的解题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我把这一对解题能力实质的基本观点简称为类化经验观点。解题能力实质的类化经验观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①从本性上说,小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个体心理特性,因而在原则上属于经验范畴;②从功能上说,小学生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③从结构上说,它是解题知识和技能组成的经验实体;④从性能上
期刊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 使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
期刊
数学因其知识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结论准确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阶梯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使不少学生感到数学学习越学越难,越学越产生畏惧感而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数学学习的失败。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求学,行之有效的良方之一是: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语文教育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总的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吕老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实事求是的评说。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语文教育界有很多仁者见仁的分析,大都归结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冲突上,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改革也是从语文课程设置上欲对语文教育的这种现状作根本改变的一个努力。我们语文教
期刊
表扬是老师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进行强化而采用的肯定性评价,批评则反之。表扬与批评是教育工作和教育规律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应用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而目的一致的评价方式,那么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致使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呢?根
期刊
“叮铃铃……”,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响了,陈老师正准备去上课。这时,班里的几位同学来了,他们和陈老师一起走向教室。当陈老师刚要推门进去的时候,身旁的同学突然将他的眼睛蒙住了,并簇拥着他走进了教室。当同学们的手移开的时候,陈老师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束鲜花、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烛光摇曳,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红彤彤的“生日快乐”四个大字耀你的眼,教室里“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洋溢着一张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