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 心之所归在戏剧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立新:1968年生于郑州,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曾担任瑞典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2000年回国,投身国内话剧、影视剧行业。代表作品有:电视剧《芈月传》、电影《芳华》、话剧《父亲》等。
  
  年后到横店的第五天,赵立新等来了一场重头戏。他演魏公馆的主人魏之深,準备离家去找寻至爱。公馆里的女人(刘敏涛饰)和他有着多年情感纠葛,借用催眠术将他带入梦境,试图留住他。在识破诡计后,他挣扎着醒来,女人歇斯底里苦苦哀求。他不为所动,跌跌撞撞去开门,一头栽了下去。
  这是正在拍摄中的一部年代剧《南烟斋笔录》,讲述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各种传奇故事。一场七八分钟的戏,连演三遍,导演喊“咔”,赵立新很快从这段“虐心的戏”中走出,恢复平静。
  无论是在演戏还是生活中,赵立新总给人一种从容的感觉。他近日登上综艺节目《声临其境》的舞台,用中文配《魂断蓝桥》,用英文配《功夫熊猫》,还即兴表演《追捕》的经典台词。“其实都没怎么做准备,全靠多年积累。”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正是因为这档节目,赵立新凭借声音和演技征服了一大批观众,在知天命之年走红。
  演了30多年戏,却因综艺而火,赵立新一度也有点感伤。但很快他就接受了,“有一方舞台可以施展,演员的价值迟早会被发现、被记住”。

声音的魅力


  3月10日,也就是横店拍完那场戏的第二天,赵立新出现在《声临其境》决赛的舞台上,穿着依旧是他经典的“三件套”:西服、衬衫和马甲。
  在“经典之声”环节,他为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男主角弗兰克上校配音。那是一段长达两分钟的英文台词,他演绎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动作、表情、声调甚至呼吸都和影片画面重合,“我觉得赵立新就是阿尔·帕西诺(弗兰克的扮演者)本人。”坐在台下的陈凯歌导演说,他是这次年度大秀的导演,也是决赛的“考官”。之后,赵立新又和刘敏涛合作,为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配了一出戏——昔日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40年后再相逢。
  “声台行表(表演专业四门功课:声乐、台词、形体、表演)中‘声’是第一位的,现在好像大家不太重视声音的表演。观众也不是很挑,能接受粗糙的东西,所以一旦有精细的东西出来就会‘哇’一声,其实这是演员的分内之职。”赵立新说,他参演这个节目,正是为了让观众重新认识、审视、重视声音表演。
在《声临其境》年度大秀上,进入决赛的赵立新和刘敏涛合作,为《暗恋桃花源》配音。

  赵立新一直不遗余力地做着这件事。之前在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中,他一人读了8封信,有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还有郁达夫写给王映霞的分手信……只有一方讲台,一只话筒,一束灯光和一纸信笺,却让人分分钟入戏。节目组导演关正文说:“作为读信的人,他(赵立新)能让自己和写信的人同时在场。当他跟那个人说,‘那咱走吧!’你几乎能看见一个‘附身’的过程,真是富有天赋的表演者。”
  对于声音表演,赵立新是有天赋的。上世纪70年代,他在郑州读高中,恰好赶上外国经典影片大量进入中国,《生死恋》《大篷车》《追捕》《冷酷的心》等电影轮番在电影院上映,他一有空就去看,有的甚至看了好几遍。
  “那些电影大都是刘广宁、乔榛、毕克等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辈配音演员配的,带给我声音的盛宴和享受,我也由此爱上了配音。”赵立新回忆说。后来机缘巧合,他学了一阵子播音,背台词演话剧。有一天,班主任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的广告,就建议他去试试。
  1986年,赵立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刚上大一,他还念念不忘配音。一有闲余时间,他就跟着老师去配译制片,其间还结识了同样热爱配音的张涵予。
  如果没有意外,赵立新可能就在配音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瑞典“国话”里神秘的东方人


  大二结束时,赵立新受学校派遣到俄罗斯深造。俄罗斯之于他,是戏剧之路真正的起点。在那里,他花8个月的时间学好了俄语,之后便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养分”,舞蹈、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他穿梭其中,乐此不疲。
  毕业实习那年,赵立新去了北欧。他在瑞典一个小剧场看到一部戏——“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斯特林堡的经典剧目《父亲》,讲一位严谨、耿直的父亲被一步步逼疯的过程。“我坐得离舞台几米开外,看得汗毛倒竖,整个人黏在椅子上,零度,平了。”赵立新回忆说,那种震撼至今还留在心底,难以抹去——回国后,他曾两度将这部戏搬上中国舞台。待了一段时间,他觉得瑞典这个国度很奇妙,“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自然、真诚,尽管表达方式有毛边儿,小瑕疵却更让人内心被打动”。
  1989年毕业,赵立新应聘到斯德哥尔摩一家小剧场做导演。对于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戏剧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生存,而是进入瑞典主流戏剧圈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语言、文化认同。
斯特林堡的剧作《父亲》对赵立新影响深远。他曾两度将其搬上中国话剧舞台。图为他自导自演的话剧《父亲》剧照。

  有一天,赵立新开车上班的路上等红灯,打开收音机,瑞典演员正在朗读“斯特林堡的信”。车窗外正飘着雪,白茫茫的一片,车尾冒着白烟,又渐渐散开,弥漫在不远处的红绿灯和路标上。“我坐在车里,透着车窗哈气,突然感受到瑞典语的美。后来便打定主意好好学,大概花了4个月的时间。”他讲着讲着,仿佛又回到那场雪中。这一情景对他的另一个影响是,直到回国后6年时间里,他都会大声朗读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书。   突破语言关之后,赵立新做起戏来愈发得心应手。在导演话剧《幸福大街13号》时,他结识了一个瑞典话剧演员,相处久了对方觉得“这个中国人既能导又能演”,便将他推荐给了瑞典国家话剧院的艺术总监。经过面试,赵立新考入瑞典国家话剧院。刚进去,导演就将他塞到正在排练的话剧《塞莱斯蒂娜》中,并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叫“魔鬼”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像黑色蝙蝠,自始至终都落在舞台一角,寻找机会引诱那些善良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沉默的角色,被他演活了。
  8个月后,这部戏重排,赵立新成了男一号,用瑞典语说大量台词。首演结束,《瑞典日报》用整版介绍他,“大家都在谈论瑞典‘国话’来了一位神秘的东方人”。
在《芈月传》中,赵立新演了一个狂傲不羁的秦国宰相张仪。

  在瑞典国家话剧院的日子令人难忘。话剧院常年巡回演出,远的坐飞机,稍近点儿就是火车或大巴,有时也会自己开着大卡车去演出,“车轮翻滚起来的是雪,雨刷器洒下来的是雪,半路停下车去撒尿,地上也是特厚特白的雪……卡车开到村里停下,搭台就给人演戏”。
  “这种生活我之前没经历过,永远在路上的感觉。在颠簸和迁徙的途中,像是流浪的吉卜赛人,早上醒来就已经换了一家酒店,有时候你都不知道在哪儿。可那时候年轻、兴奋,只顾着眼睛睁得大大的,看这个世界。”赵立新说。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来年。2000年,赵立新接受中戏的邀请,回校任教。连他自己也未料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改变。

进影视圈不是妥协是进步


  32岁的赵立新带着一腔热血回国——他的理想是把自己在戏剧上的经验、成就与更多人分享。
  在中戏上课,他不循常规。戏剧表演课一开始有一节叫“解放天性”,鼓励学生把秘密说出来,在台上大哭大笑,唤醒和点燃人对舞台的信任感和表达的本能。他取消了这一课,“我不需要你们解放天性,只需要你们保持对舞台的敬畏之心”。
  上课之外,赵立新也自己做话剧,先后将瑞典知名剧作家安东尼·斯威靈的《弗洛伊丹徒尔的病例》《亨利事件》,以及斯特林堡的《上尉和他的女人们》《父亲》等搬上舞台。2006年,他推出自己制作的话剧《我的秘密生活》,将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高行健的《夜游神》和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四部戏串联起来,呈现在舞台上。
  “当时想得简单,选题也太高级,就觉得在瑞典这么多年大家都看这种戏,不都喜欢得不得了吗?”赵立新说,但结果并不理想,每天只坐满半场,原本计划演20场,到15场时就演不下去了。
  这种落差没有击败赵立新,他觉得好戏始终会被认可的。之后几年,赵立新与话剧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并为自己重新做了规划:每年最多只排两部戏,剩下的时间全在演电影和电视剧。从《开天辟地》中的蒋介石到《芈月传》中的张仪,从《于无声处》中的上海男人陈其乾到《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再到电影《绣春刀》《芳华》等,越来越多的观众记住了他。
  赵立新称自己的这种转变不是“妥协”,或许还可以称为“进步”,“没有非此即彼,反而更广泛地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吸收其中的精华,这也是一种修炼。”身处浮躁的影视圈,赵立新时刻会审视和警醒自己,“一部作品既要追求精神内质,比如对人生、对自己的态度,对哪一种人物的关怀,传输的价值观……又要不谄媚市场,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他说,每每遇到选择剧本或作品时,自己都会思考这些问题。
  回望演过的角色,赵立新觉得自己和《芈月传》中的张仪很像。张仪是秦惠文王宰相,能言善辩、机智过人。“那个年代的人慷慨悲歌,内心清澈、简单,甚至是暴烈,为信念、为信仰不计生死。”赵立新说。他所塑造的张仪,一头黑长直发,狂放不羁。其中有一场戏,因和氏璧丢失,张仪被尹昭阳诬陷为“窃玉之徒”而赶出门,重伤下遇到芈月。醒来后,他对芈月说:“如今我清楚了大争之世,人心险恶,能曲能弯方有胜算,老天有眼,还给我留下了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今后我一定说出个天下。”演这一幕时,张仪躺在床上,双目时而圆睁,时而黯淡,既有鸿鹄之志燕雀安知的苦闷,也有不疯魔不成活的痴狂。“他那种狂狷孤傲,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就叫‘士’。”赵立新说。
  “赵立新是一个知识分子演员。”剧评人李静如此评价他。李静也是剧本《大先生》的作者,用话剧的形式讲述鲁迅临终前的最后时刻。4年前,李静专门找赵立新来演鲁迅,最终赵立新演出了一个“去光环化”的鲁迅,反响超出预期。
  也许,和热闹的影视比起来,话剧才是赵立新内心深处的归属之地。前段时间,在时隔12年后,赵立新重排《父亲》并全国巡演。 “话剧意味着我一生想要从事的事业,与它结识那天起它就长在我身上了,掉不了。没所谓坚持不坚持,我不可能把它割下来吧?”他说,自己会一直演下去,直到有一天动不了了,就跟舞台挥手告别,然后对后来人说:“你们继续吧,我在台下看着呢。”
其他文献
父亲和我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去海边遗弃那只母貓。  父亲踩着自行车,我坐在后面,抱着装猫的箱子。我们沿着夙川走到香栌园的海滩,将箱子放在防风林里,头也不回地匆忙回了家。  总之,父亲和我将猫放在香栌园海滩,说了句“再见”,便骑车回家。下了车,我想着“怪可怜的,但也没办法”,“哗啦”一声拉开玄关的门。没承想,明明刚扔掉的猫“喵”地叫着,竖起尾巴亲切地来迎接我们了。原来它抢在我们前头,早就到了家。  我
导语:直到今天,格蕾丝仍然像19世纪中叶那样神秘。她是幕后主使还是一个棋子?狡猾或头脑简单?事实可能存在于天平的任何一端,结果已经不得而知。  人们在地窖中发现了一对恋人的尸体。男的是房子的主人托马斯·金尼尔,他的胸部左侧中弹。女的是他的管家和情人南希·蒙哥马利,她先是头部受到斧头敲击,然后被勒死了。她的尸体被发现塞在一个浴缸下面。尸检后来发现,蒙哥马利的生命戛然而止时,她已经怀孕了。在对格蕾丝的
西班牙美国士兵骑在大象背上练习瞄准射击。  近日,17岁的西班牙少年乔尔·拜耳威尔在网上搜罗了一些战争时期的黑白照片,将他们进行专业配色和上色处理。照片中,人們能看见那头著名的战斗熊佛伊泰克与士兵互动的画面,美国士兵骑大象练习射击的画面,还有士兵就地取材,拿手榴弹当凳子坐的画面……这些历史照片,经过上色后仿佛注入了新生命,让原本残酷、沉重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一名“爱
乐理课教学中,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做好最简单的习题;只有做好最简单的习题,才能做好较难的习题;只有做好较难的习题,才能做好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总之,让学生掌握好基本基础知识,是学好乐理这门课的前提条件,乐理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来问我一道关于如何构成和弦的问题,我就问这名学生,和弦的转位特点你知道吗?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可想而
英国人类学家葛瑞姆·汉卡克曾经写过一本名为《上帝的指纹》的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洪水的神话,除了我国的大禹治水与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还包括中东苏美尔神话、中美洲阿兹特克神话、玛雅族的洪水神话,阿拉斯加、马来西亚以及日本、澳洲、印度、希腊等地的神话。据汉卡克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与传说有500多则,其中62则的形成各自独立。   虽然各则神话中对于洪水事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神话是关于
【摘要】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与福建卷(以下简称“两卷”)究竟有哪些不同,成为福建高中语文教学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查阅了近五年的两卷,发现近几年两卷在命制上各自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本文将2015年的两卷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不同,并针对其特点提出适应全国新课标语文卷的应考策略,希望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福建卷;全国新课标Ⅰ卷;特点;应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表明,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乡村振兴推进速度越快,农村面貌变化越大,人民群众得实惠也越多。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发展壮大,资产形态及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具备良好的基础。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
每个人都以各种形式背负着某些痛苦,但人生的全部不止如此。不管此時有多难受,下一秒就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人生不全是残酷,人生无所不有。  所谓幸福,不是“恒有之物”,而是“自行发现之物”。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不值一提的人生,如果我们带着趣味去看的话,那也可以在那里寻得幸福。  (芳芳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切随缘》)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为初中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且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教学鲁迅作品的难度较大。自从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之后,如何运用鲁迅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备受关注。文章阐述了鲁迅经典作品教学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核心素养理念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鲁迅作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们学校里,经常有些流行活动,流行期间,操场上,门厅里,教室里,走廊中,到处都有同学在玩,玩得呀,那真是一个字“火”!  看,下课了,难得的休闲时光,女生们踢起了毽子。毽子在我们学校,每年冬天都疯玩一阵子。大的、小的、粗的、细的、漂亮的、新颖的、黄的、蓝的、红的、形态各异。在女生们的脚上忽上忽下,左右舞动。花样也多得是:前踢、后踢、正反踢、左右踢……看得人眼花缭乱。  一阵新潮过后,校园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