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道埃及穆尔西事件看中外电视媒体之短长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da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重大突发国际新闻事件展开报道的能力是衡量国际一流传媒水准的重要指标。对于国际一流电视台而言,必须在突发国际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体现出自身新闻报道的能力和水平。从国际一流媒体的发展历程上来看,突发事件报道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媒体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媒体争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海地地震等多次突发事件中以迅速、真实的现场报道确立了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权威地位。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地铁爆炸案、“阿拉伯之春”等突发事件中,以客观、准确和中肯的报道赢得了公众的信赖。
  近20年来,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力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硬件条件上来说,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媒体竞争的能力,也为突发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与基础。不过,从软件方面来看,与西方媒体相比,我国国际电视频道的整体实力、报道理念和报道技巧仍有待提升,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媒体在突发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影响力,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事件背景
  2013年7月4日,在大规模的民众集会浪潮声中,埃及军方突然宣布解除执政刚满1年的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斯林兄弟会下属的埃及自由与正义党主席默罕默德·穆尔西的所有职务,并将其转移到国防部软禁。穆尔西在这场“军事政变”中黯然下台,埃及军方与宗教背景深厚的穆斯林兄弟会之间的斗争也因此达到白热化程度,在埃及政坛和民间均激起激烈反应,埃及发生激烈冲突,引发社会动荡。作为在中东和阿拉伯世界拥有特殊地位的地区大国,埃及局势的突变和后续发展立即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大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媒体而言,穆尔西事件的意义也不一般。就在埃及政局剧变10个月前,刚刚上台执政不久的穆尔西选择中国作为其出访的首个非阿拉伯国家。作为铁腕人物穆巴拉克之后的首位埃及民选总统,那时的他风光无限,成为众多中国媒体聚焦的对象。对埃及政局变化,中方将采取何种态度,中埃关系将如何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将通过媒体的立场得以体现。因此,本次埃及政局动荡不但考验着埃及执政当局和民众,同时也考验着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持续关注局势发展的世界各大媒体。
  本文从2013年7月埃及政局动荡中CCTV-NEWS和CNN、BBC的报道入手,仔细分析了2013年7月4日-7月10日一周时间内这三家电视媒体对事件的全部报道,从对事件报道的时长、方式和内容入手,详细分析了CCTV-NEWS与另外两家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中的异同,并从中得到启发。
  报道情况对比
  报道时长。本次埃及政治动荡开始于2013年7月4日时任埃及总统穆尔西突遭解职,于其后2天(7月5/6日)达到高潮,以7月10日进入斋月后各方冲突有所减弱为一个节点,为期近一周。由于穆尔西事件对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局势走向具有重要影响,3家电视媒体均对事件过程进行了充分报道。根据统计,自2013年7月4日-7月10日,CCTV-NEWS对穆尔西事件的报道时长共计367.88分钟,CNN共计965.03分钟,BBC共计758.91分钟(见表1)。
  表1 CCTV、 CNN和 BBC 报道穆尔西事件时长(2013年7月4日-10日)
  如图1所示,3家媒体在事件发生当天均进行了详细报道,其中CCTV-NEWS当天报道总时长为132.3分钟,CNN总时长为146.35分钟,BBC为146.76分钟。
  可以看出,CCTV-NEWS在7月4日事发当天对事件的报道时长与其他2家媒体已十分接近,这充分证明中国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开始阶段反应迅速,报道充分,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自7月5日起穆尔西支持者和反对者开始在开罗广场集会,并在广场和其他地区发生冲突后,CCTV-NEWS对事件的报道量明显递减,至7月7日虽止住下滑趋势,但报道量仍维持在较低水平。而BBC和CNN却在7月6日报道达到高潮后才逐渐开始减少报道总量。尤其是CNN随事件的发展,其报道量从穆尔西支持者和反对者7月5日对峙街头开始甚至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对全球热点问题的持续追踪报道方面,CCTV-NEWS与世界一流媒体CNN和BBC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而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报道总量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对重大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评判尺度的设立,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出现时,报道量的不足即意味着在国际传播中的“失声”,将难以吸引受众,更对媒体品牌的权威性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应引起我国媒体的高度重视。
  报道方式。鉴于该事件的重要性,在穆尔西事件报道中,3家媒体均充分调动各自报道资源,结合运用了电视媒体滚动字幕、前方记者连线、嘉宾互动、现场直播报道与录播报道等多种报道方式,既争取时效性,也强调现场感,既有对事件本身的报道,也有体现深度和广度的评论分析,实时、全面、立体、直观地展现了事件全过程和各方反应,使得相关报道更加迅速、全面、丰富和深入,并达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值得肯定的是,CCTV-NEWS在报道过程中采用了同其他两家媒体完全一样的报道方式,在电视传播的表达手法上不但不输于两家媒体,在某些指标上甚至占优。如表2所示,CCTV动用了驻开罗、华盛顿、纽约、布鲁塞尔和亚的斯亚贝巴等5个海外记者站的力量,并使用北京、华盛顿和开罗3个演播室进行联动播出, 在充分利用海外记者站和演播室资源优势,全面展示各方情况和态度方面更是略胜BBC一筹。
  此外,CCTV近年来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在此次事件的报道手段中得到充分展现。目前,CCTV已形成非洲、北美2个分台,欧洲、亚太、拉美、中东和俄罗斯5个区域中心记者站及63个记者站组成的全球新闻采编网络,境外报道团队已超过500人。非洲、北美分台已实现海外节目的本土化制作。此次在穆尔西事件报道中参与电话连线和直播报道的各地记者站记者均为央视的当地雇员,其“本土化”面孔、语言熟练程度和专业素养使央视节目更具“国际范”。   但在报道手段方面,如表3所示,与CNN和BBC相比,CCTV-NEWS仍存在一些短板。首先,在报道过程中,CCTV-NEWS是采用电话连线采访最多的媒体,体现出现场信息采集能力的不足。由于现场画面缺失,报道的信息量和可信度均会受到影响。相比之下,以迅速、真实可信为新闻报道原则的CNN和BBC,记者现场直播报道的次数均明显高于CCTV-NEWS,尤其是CNN,不仅直播报道的次数居三家媒体之首,同时录播报道的次数仅有6次,充分体现出CNN强调的“新闻来自现场”的理念,同时来自现场的影像也使报道更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在嘉宾访谈这一手段运用上,CCTV-NEWS也存在缺陷,仅从嘉宾参与访谈次数对比,CCTV-NEWS比CNN的嘉宾访谈报道少近2/3。这一现象证明,在面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时,央视掌握资源、挖掘观点方面仍缺乏与国际一流媒体抗衡的能力,从而导致央视在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方面仍存在缺憾。
  报道内容。报道内容是重大突发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核心要素,也是报道实力的直观体现。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报道首先应该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体现出的是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等基本特征。从图2可见,CNN、BBC和CCTV-NEWS对埃及政局的报道内容都符合客观报道的特点。从2013年7月4日穆尔西被免职并遭拘禁开始,3家媒体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密切跟踪。尽管CCTV在总体报道量上比另外两家媒体少,但在对事件的主要过程和重要节点的报道方面并不逊色,在当天报道主题的选择上也遵循新闻规律,而嘉宾访谈也跟随事态发展贯穿始终。此外,总体上看,3家媒体对事件过程的报道整体较为客观、平衡,体现了媒体的专业性。例如,在报道穆尔西支持者和反对者集会示威时,3家媒体均同时采用两组镜头表现现场情景,在采访示威者时也由两路记者分头进行采访。可以说,对国际突发事件本身进行客观、及时的报道,体现出媒体的专业态度,是实现传播效果和传播目标的重要保障。
  不过,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报道内容筛选也是报道者意图和立场的间接表达,国际媒体往往通过报道内容来设置报道议题来影响国际舆论,从而实现传播目的及其背后的政治诉求。
  在本次报道中可以看出,CNN和BBC在这方面仍然表现得较为娴熟。鉴于美国和英国政府既不愿看到埃及军方发动“军事政变”加大军方权力,又由于穆尔西政府的宗教背景而对其持暧昧态度,因此,CNN和BBC在整个报道内容的选择上着重选择其看重的内容和采访对象,并通过向受众传递信息的量和顺序的选择来左右议程设置环节。例如:在报道国际社会反应时,两家媒体均及时报道了奥巴马政府在此事件中“不选边”和“呼吁回归民选政府”的所谓中立态度。BBC也对英国首相卡梅伦进行了专访,及时传达了英国政府希望埃及尽快“恢复民选政府”的呼声。同时,在邀请嘉宾做客演播室或进行现场连线时,两家媒体均同时邀请了支持和反对穆尔西的人士参与节目录制,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看似平衡,但支持穆尔西的嘉宾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量上均不及反对派一方。CNN和BBC最终释放出来的信息无疑站在了穆尔西的对立面。
  反观CCTV-NEWS,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则显得过于追求客观平衡,而缺乏独特的立场观点,未能有效反映中国在事件中应持的态度,而这本应是CCTV-NEWS报道中最能吸引受众注意力、体现CCTV-NEWS作为媒体进行议程设置能力的内容之一。CCTV-NEWS在这方面的“失声”显示,我国媒体在穆尔西事件的国际舆论引导中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固然囿于我国现行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我国重点媒体在国际热点问题报道中议题设置和话语权争夺能力方面的欠缺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此外,一些国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外语表达能力欠缺也影响了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
  西方媒体报道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3家媒体对穆尔西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发展,CCTV在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在报道时效、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但其议程设置能力仍然不足,传播的实际影响力仍然有限,对国际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仍然偏弱,在重大舆论斗争中争夺话语权的能力仍然欠缺,还没有真正做到“中国立场”的国际表达,这些都值得媒体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深入反思。目前,我国各大媒体都在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国媒体仍需要从西方媒体的做法中借鉴经验。通过对本次埃及政局动荡的报道比较,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重点媒体采编网络建设,从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增强报道能力。从本次报道的情况看来,由于多方面原因,CCTV的报道能力仍显不足,报道量难以跟上CNN、BBC等西方媒体的步伐;在报道质量上,也仍与西方媒体有所差距,尤其是CCTV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能力尤显不足,而现场直播报道是最能体现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方式,也是体现媒体专业性、赢得公信力的标志,因而应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努力,切实提高新闻报道实效。
  二是在进行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要敢于并善于通过事实表达鲜明观点,加强议程设置能力。西方媒体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娴熟应用已经成为其掌控国际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有效体现和传播中国观点和立场,在国际舆论阵地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三是应善于利用报道资源,不断丰富报道手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重要作用,善于借助学者观点巧妙设置议程,有效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充实信息内容,提高媒体公信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准确掌握信息,及时组织观点,为客观、全面、充实的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闻中心采访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大众报业集团的崛起,其掌门人傅绍万声名鹊起,虽然他一向内敛低调,但也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了业界名人。为挖掘大众报业崛起的奥秘,本刊记者采访了傅绍万。这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记者第三次见到他,前两次是听他演讲,这次是对他进行专访。专访时,傅绍万没看任何资料,侃侃而谈,把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实践中的思考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缓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数家珍”和“了然于心”,展
期刊
传统报业增长乏力,同质竞争日益加剧,新兴媒体抢夺市场……近些年,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何突破困境、加快发展,成为全媒体时代下报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课题。2009年,潍坊报业集团与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半岛传媒进行跨区域战略合作,合资成立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经营《潍坊晚报》,迈出了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整合报业资源的重要一步。4年多来,合作双方实现了品牌、资本、管理、人才、市场等资源的优
期刊
新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目前受到观众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吸引年轻观众,确保薪火相传,是戏曲艺术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微博平台所聚拢的用户资源蕴藏着解决问题的希望。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3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5亿,就使用者的年龄分布而言,“90后”及“00后”占53%,“80后”占37%,两者之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很多关键性、基础性标准都是在这个时期确定的。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了DNS(Domain Name System);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期刊
2011年5月19日,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半岛传媒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半岛传媒成立于2006年,是半岛都市报社实施转企改制注册而成。半岛传媒成立至今,经历了经济波动和报业寒冬的考验,面对诸多不利形势,积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深化“二次创业”,努力实现舆论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突破,收入、利润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半岛传媒实现经营总收入(不含新报传媒)5.
期刊
念好“主业、资源、资本”三昧真经,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既是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从多年报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战略,也是大众报业近年来快速崛起、备受业界瞩目的秘密武器之一。仅从资本运营和投融资平台建设而言,大众报业集团经历了以下历程,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考。  以资本为纽带,扩大控制性报业市场  早在9年前,“报业寒冬论”提出伊始,新一届大众报业集团领导班
期刊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趋势下,品牌的影响力已深入人心,向品牌靠拢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无疑,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党刊的品牌塑造。许多年以来,在新闻宣传的大格局中,党刊一直扮演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党刊也时常会面对一些疑问,比如,党刊的宣传效果究竟有多强?党刊的阅读率究竟有多高?党刊宣传的方法手段究竟是否科学?这些疑问,至少表明了一个现实:党刊
期刊
大众网创办于2001年,自2010年以来,各项事业开始出现高速发展势头,人员规模由2010年的67人,发展到现在遍及全省的近500人;主营业务平台从广告运营、增值业务两条腿走路,发展到广告运营、增值业务、地方站、信产公司的四轮驱动,2013年共计营收1.12亿元,利润2100万元(含31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分别比2009年增长10倍以上,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前三位。大众网在成为大众报
期刊
不久前我看到一位传媒人写的一首诗,“十年青春空飞扬,人未老,报先亡, 新识旧友,何处诉离肠。千简万牍著文章,朝随露,夜伴霜。一夜北风旗幡乱,刀笔断,鸟弓藏,青丝白发,谁人不彷徨。往昔峥嵘随流水,落花黄,晚报殇。”这首诗道出了传统媒体人的彷徨与困惑,让我受到很大震动。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传媒大发展、大变局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挑战在哪里呢?就在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
期刊
传统媒体特别在意传播和立场,关于传播,传统媒体在意的是我的发行量多少?我覆盖了多少省区?多少行业?多少年龄层?因为他要拉广告赚钱,然后才有钱发工资让记者生产内容。关于立场,传统媒体特别在意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愿景是什么?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这两种心态是不是会面临变迁?我今天尝试着提出一个新观点:新媒体的走向,不再是传播和立场,而是参与和认同,这与传播和立场是相对的。为说明这一问题,我今天要举一个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