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法善治与社会矛盾的化解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也逐步向中国渗透,社会正经历着巨大而又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干部群众关系紧张,各种新旧矛盾纷纷显露出来,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运用良法善治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社会矛盾 良法善治 法律化解策略
  一、良法善治与社会矛盾的内涵
  我国正在大力健全法治社会,诚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其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并不是指政府采取强硬的手段自上而下地治理国家,而是重在"善治",是通过与群众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法律的权能,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利益得以最大化的目的。"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也是法治精神的体现,其核心就是把良好的法治和民主的善治相结合,就是要立良法、谋善治,真正实现法律的人权、正义、自由、公平、安全和和谐。"良法善治"一词虽起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又赋予它新的内容,首先,要和谐中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占据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社会关系、民族信仰错综复杂,要想治理好这样的国家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对不同的地区有原则地采取不同的法律治理手段,比如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次,不同于西方个体利益思维,中国的良法善治要把重点放在整体利益上,由整体推及个人,把个人和整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再者,良法善治要有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即旺盛的生命力,能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性矛盾、社会运行动力矛盾和社会运行机制矛盾这三方面,其涉及干部和群众、富人和穷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主和雇员等多个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内容包括土地承包归属权、房屋拆迁和分配、房屋购买、劳动合同、工资收入、医疗交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多个社会层面。这些社会矛盾影响深远,牵涉范围广,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多发性、反复性和对抗性等特点。数据显示,在1993年到2003年期间,罢工、游行、上访等群众性事件由1万起上升至6万起,信访数量由2003年的12000件到2005年上升至435547件。因此,合理化解社会矛盾成为政府工作最重要内容之一,如若在处理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
  二、良法善治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法治就是为平衡各方利益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的一套体系,是我国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最有效、最基本的制度,通过制定各种规章规范约束公民的活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行为指示作用。同时,法律有强制性和威慑力,强制惩治危害他人、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能够避免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缓解社会矛盾。再者,我国法律制定过程公开化、民主化,各项法规必须在人民代表举手表决通过后才能列入法律体系,从这个角度讲,法律制定的出发点是广大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掌权者的个人利益,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
  三、通过科学立法从源头上建立法律信任与化解社会矛盾
  (一)提高法律意识水平,建构全民法律信仰
  我国民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意识,这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重乎人情,对于一些纠纷往往采取非诉讼手段解决,或是认为事情不大采取忍让回避的态度,这些都把法律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能效性,严重阻碍法律健全的进程。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必须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普法教育,教育中不必过分重视对每一条法规内容的掌握,而是要讲授法律的基本观念和中心思想,重点培养民众的维权意识,从而使公民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以及自由,提高国民对法律的认同度,建立法律信仰。
  (二)提高法律质量,实现良法之治
  法律质量的好坏就是法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现状,其直接关系到国民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实际执行程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法律质量:首先,语言要规范,用语要准确、严谨,不能使用似乎、大约等模糊词语,要用肯定的语气,不能用询问、商榷式的语气,只有这样法律才能更具效力;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不能用孤僻词句,更不能使用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语言要统一,同一法律文件以及不同文件之间要使用相同名词术语,涉及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事物名称时要使用全称。其次,法律要具有科学性和效益性,法律内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要考虑人民大众的意志,必须能够指导人们创造社会利益、平衡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有其存在价值。再者,法律内容必须公平,即法律是人民的法律,符合社会道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公民,它强制约束所有中国公民的行为,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法律的质量直接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也只有良法人们才会信仰。
  (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
  在司法体制改革中,首要改革方面就是实现司法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干涉,但不能独立于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同时对行政机关可依法审查。从实现组织人事独立和法官独立两方面入手达到司法的真正独立,在招聘司法工作人员时,必须经过司法考试,选拔专业人才;再者,司法机关人事任免必须依据法官法决定,地方政府无权插手;机构经费也要独立,只有拥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日常工作消耗,才会正常开展工作,真正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法官身份要独立,法官停职、免职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条文,一旦任命,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罢免;法官的经济收入也要独立,这样法官在司法中才不受会其他外界因素干扰,实现司法公正。其次,法院内部要规范,司法过程要尽可能透明,加大对司法过程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最后,司法人员要意识到司法的能动性,恰当融合情、理、法三要素,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也是提高公众法律信仰,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
  (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实现依法行政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要依靠行政机关执行,然而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暴力执法的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提高执法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想提高执法水平,首先,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尊重法律,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公平公正,不怕麻烦、任劳任怨,把落实法律规章、服务群众放在工作的首位。再者,要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按法定程序执法,不能为了自己方便或是因为对方的身份权势而简化执法程序,这样极易造成执法过程出现差错。最重要的一点,执法人员和公众要有法律至上的意识,不畏强权,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考虑人情,但不能使情大于法,否则法律就无权威可言,形同一纸空文。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展现法律的能效,能够提高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四、结语
  法律是社会矛盾症结的所在,政府要从提高公众维权意识、提高法律质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提升执法水平入手,树立良法善治的理念,宣扬法律的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法律体系,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制约和消除利益最大化,从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陆平辉. 论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J]. 政治与法律,2003,(2):21-27.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于此同时征地拆迁领域贪污贿赂犯罪不断发生,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征地拆迁的实施,而且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许县人民检察院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查处的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10件16人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征地;拆迁;贪污贿赂  一、犯罪特点  (一)犯罪主体集中,窝案、串案多  立案查办
期刊
其实排放不合格,也是质量不合格。如果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的召回程序,可能会更好。  在近日落幕的北京车展上,众多汽车企业发布了巨额的销售计划,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据统计,1980年至1995年,中国增长了1000万辆汽车。随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至2012年增长了6500万辆。2013年,汽车产销均超过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为1.37亿辆。  而在汽车保有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思想启蒙以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外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在丰富了儿童读物市场的同时,这也对国内的儿童文学读物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云云总总的文学读物前,儿童受到的影响亦是不同的。本文从中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入手,阐述其对于儿童价值观的影响,并着重对国内儿童文学与西方国家予以比较,展现出由于历史、文化及制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  【关键词】儿童文学;中国;西
期刊
【摘要】普列姆昌德是印度印地语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生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包括未完两部),约300篇短篇小说及论著、电影剧本、儿童文学和翻译作品。1915年前后开始改用印地语,处女作是中篇小说《圣地的奥秘》。在印度印地语文学界,普列姆昌德被称为"长篇小说之王"和"短篇小说之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下勇于向专制制度发起挑战的先进的思想性高度,对农民地主间的冲突描述更是反映了当
期刊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农民的贫困问题却仍然普遍存在。本文以山西省某县为例,试图探讨当前中国农民普遍贫困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民;贫困;原因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但是截止到2013年末,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6.3%,仍然是
期刊
【摘要】植入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热门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它对原住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影响。本文从原住民的生活需求出发,通过比较1933老场坊和田子坊两种发展模式的优劣,提出理想的创意产业植入模式,期望能够创造一个不同人群既能够互相交流但又不互相干扰的有秩序的多样化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要保证原住民的权益还应该保留适当的小型社区商业,以抵御生活成本大幅上涨的冲击。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创意产业;老
期刊
【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转型的形势下,各行业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渗透作用,餐饮空间文化的主题性如何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强调餐饮空间精神文化高层次的主题性是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秘诀。  【关键词】餐饮空间文化;主题文化的设计性。  纵观大千世界,人类衣、食、住、行中的食文化可谓千变万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多少餐饮空间的大酒楼、大食店、小酒馆、小食堂倒闭、破产、转行、销声匿迹。
期刊
【摘要】法院信息宣传工作是法院向外展示自身形象、增加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了解,增强法院对外普法宣传,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阵地。法院的信息宣传工作,对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维护地方正义最大代表的法院,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法院;基层;信息宣传;依法治国  一、现时法院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迅速发展,如今,一些案件
期刊
【摘要】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提问,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是采访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代表了记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素养和业务能力,是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
期刊
【摘要】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媒体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相比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自然新媒体的发展也逐步融入大学校园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信息时代的今天,大学校园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新媒体技术发展与校园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