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人遭遇文房四宝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76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房里,东西从不嫌多,许多还能成规模。《水浒传》 一开篇,当时还没成为宋徽宗的端王,在小王都太尉家看见个镇纸,说好,小王都太尉就派高俅送去府上,高太尉就此发迹。一个小镇纸都能成就一个人呢。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古代文人书房里千奇百怪,最后都为四样东西服务的,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有趣的是,大文人一般不喜欢普通版,非得限量版,甚至自制的,才好。
  中国励志传说里,多有大贤人少时穷困,买不起笔,用柳树枝画沙子来学字的故事。古代文盲率甚高,能不能握管执笔,是否认字,就决定了出身品第,之后的人生遭际便可能是两个世界。《鹿鼎记》 里,韦小宝就不会握笔,被陆高轩逼着写字,结果用握杀猪刀的手法握笔,真是辱没斯文。
  人都说蒙恬始创毛笔,是为笔之祖,然而商朝开始,已有毛笔,只能说蒙恬之世,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属于精制了的毛笔。《齐民要术》 里说了:青羊毛做笔芯,兔毫毛做笔被,这才能成好笔端呢。画家潘天寿认为羊毫圆细柔训,很好使。苏轼被贬谪到岭南,就嫌那里的笔不得用—— 应该是岭南气候不同,动物的毛发硬度都不一样了。
  比较传奇的玩意,是所谓鼠须笔。王羲之说,传闻钟繇就用鼠须笔,于是笔有锋芒。《法书要录》 则说 《兰亭序》 是王羲之用鼠须笔写的。究竟鼠须笔是什么?真是用老鼠胡须做的?不知道。须知后世有名的湖笔,为了保证笔尖,即“湖颖”的整齐,大概每只山羊身上,才找得出六钱羊毛,可以当锋颖的。山羊恁大,只得六钱,老鼠才多大?要捉多少老鼠,才凑得齐一根鼠须笔所用的胡须呢?也有传闻说,鼠须笔是黄鼠狼的毛制成,哪怕工程还小些。当然,你也可以说:反正钟繇是魏国太傅,一声令下,自有人满世界给他捉老鼠、拔胡须来做笔。
  墨这个字,意思简直一望而知:上黑下土。上古制墨,是磨石炭;秦汉之后,用松烟、桐煤来制墨。所以汉朝时,松树多的地方容易出墨。然而单是烧了松木、取了煤灰,写字很容易尘灰飞扬一脸黑,变成卖炭翁的嘴脸。所以呢,需要工艺来精制了。《齐民要术》里,烟末、胶和蛋白要一起合成;到 《天工开物》 里,就得桐油、清油或猪油来烧了。
  话说还是苏轼,动手能力强。晚年被贬到海南岛去,闲居无事,恰好有制墨名家潘衡来访。苏轼大为惊喜,二人就钻进小黑屋里,埋头制起墨来,真正是黑科技!烧了松脂,制黑烟灰,搞到乌烟瘴气,家人也不好管。结果到大半夜,房子火起,没伤人命,但也把大家熏得灰头土脸。次日,满屋焦黑里,扫出来几两黑烟灰。苏轼奉为至宝,觉得这就是自己制出来的墨了,只是當地没有好胶,于是苏轼又有新主意:使了牛皮胶,将黑烟灰凝固了,然而凝得太差,最后散成了几十段指头大的墨,真也不堪使用。苏轼豁达,黑着脸仰天大笑。潘衡就此告辞了。
  妙在潘衡回了杭州,自己制了墨—— 当然比苏轼那烧了房子的墨高明了万倍—— 却打出招牌,说是苏轼秘法制的墨。那时杭州人民怀念给他们建了苏堤的苏轼,纷纷来买,苏轼自己在海南岛,还不知道自己冠名的墨那么畅销呢。
  纸。宋朝苏易简 《纸谱》 说:“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总是绕着植物纤维打转儿。蔡伦改良造纸术,用的是树皮、破布、渔网—— 还是纤维。左太冲写 《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可见公元3世纪时,纸书已经很流行了。到唐朝,中国人已经有闲心在纸里头掺杂各类花色印纹,做出各类信笺来传情达意了。宋朝人把纸推广到了床上:朱元晦拿些纸做的被子,寄给陆游盖,陆游认为纸被和布衾差不多,而且“白于狐腋暖于绵”。
  砚。苏轼喜欢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于是写了篇 《万石君罗文传》,都把砚叫成万石君了。至于其他墨海、墨侯、石友等,不一而足。批《红楼梦》 那位,还叫脂砚斋呢。文人可以多喜欢砚呢?当年米芾被宋徽宗召去写字,米芾见天子桌上有个好砚,喜欢上了,就着砚磨了墨,写完字,抱着砚台说:“这个砚台经臣濡染过,不能再侍奉陛下了,请让我拿走吧。”宋徽宗也是好脾气,答应了。米芾喜出望外,抱着砚回去,手舞足蹈,宋徽宗只好叹气:“都说米芾是米颠,名不虚传。”
  好砚需要好石头。张岱说过一个故事:他托朋友秦一生为他找好石头,自己外出了。秦一生得了块好石头,请北方朋友看,北方朋友指了指石头上的白眼说:“黄牙臭口,只配支桌子。”秦一生放弃了,北方朋友趁夜花三十两银子,把这石头买了,制成了一块好砚,上头五小星,一大星,注道:“五星拱月。”张岱自己去看时,燕客捧出砚来:只见那砚赤红色犹如马肝,酥润如玉石,背上隐着白丝形如玛瑙,面上三星坟起如弩眼,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 真是好砚台。可见为了好砚,连朋友都得骗呢。到后来,砚台也不是为了实用了,比如吕留良收藏了二三十方砚,估计也未必都用。这方面,苏轼颇为豁达:黄庭坚打算给他买些新砚台,苏轼说:“我只有两只手,其中一只会写字,要三个砚台干吗呢?”
其他文献
摘 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运用你的经验”等栏目呈现了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它们盘活了教学内容,助力了学生的多维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知其重、探其术、悟其道,用透、用好新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知其重;探其术;悟其道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88-02  一
清末民初的30年间,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两代文化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启蒙救亡”为宗旨、以欧美日本留学生为骨干、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投入这场运动的,是一批不同于封建文人的新文化人。  这些文化人在经济生活方面,大多数是比较宽裕的。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胡适 (1891—1962)。  1917年春,胡适在美国留学已满七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为拿到哲学博士 (P
豆腐池胡同里的死生契阔——“板仓杨寓”,毛泽东、杨开慧迸发爱情的火花  “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在元、明、清时代,这里是都城的报时中心,晨鼓暮钟,岁月悠悠。  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叫豆腐池胡同。据说早年间,有一个姓陈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兴隆。于是,大伙儿口口相传,就把他做豆腐的胡同叫作豆腐陈胡同。叫着叫着就叫白了,“
《闻一多的道路》 出版至今72年了,2012年该书收入 《三联经典文库》 再次出版,这部近9万字的传记,鼓舞着一代代青年沿着“闻一多的道路”昂首向前。2019年恰逢该书作者王康先生诞辰百年、传主闻一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作此文以志纪念。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遇刺,王康怀着巨大的悲痛、满腔的愤怒和无尽的哀思奋笔疾书,于1947年清明前夕,即闻一多先生殉难9个月之时,撰写出一部
一  一直想把康生关于 《西厢记》 的那封信找出来再看一遍,但一直没有找到。近因林凯兄协助,才找了出来,此信竟不是我印象中刊载在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版,而是刊载在1958年6月23日的 《光明日报》 头版——作为要闻刊发,足见重视。这当然不只是因为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地位,而是同毛泽东当时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二  重读一遍,更觉骇然。  记得那时我刚读完大学一年级,学问无多,
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 (680年) 立为太子,弘道元年 (683年),顺顺当当做上皇帝。不料,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嗣圣。次年,更被母亲夺去帝位。  十四年后,圣历元年 (698年),再立為太子。足足过了二十年,神龙元年 (705年),才复帝位,复国号唐。  或许这个皇帝当得不顺当,难免心里有点郁闷,他也乐于开店做买卖。史载,景龙三年 (709年) 二月,唐中宗在玄武门开设市肆,叫宫
摘 要:在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等方面都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简要探析后考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后考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123-02  2
到今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七年了。钱先生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而他以文言文写就的读书笔记 《管锥编》,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引经据典,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历代典籍进行了考证。本文为 《管锥编》 英译者、汉学家艾朗诺五年前所写,他说:“我们了解钱先生作 《管锥编》 时候的心情,便知道他此处是有的放矢的,这些话是带着伤痛写的。”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镇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随着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增多、经济繁荣,房价也大幅度增高。一些得势权贵和豪门富户广置房产用于自住或出租,而普通百姓乃至清廉自守的官员却买不起像样的房子,尽管宋代官员的俸禄在历史上绝不算低。  宋代初期,政府不向官员提供住房,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宋神宗即位后,宰相级别的官员才有官方府邸,而其他大宋朝众多官员们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古代中国,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同样层出不穷,有的医生甚至被病人家属灌粪水。  古代医生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字,认为“医乃仁术”,应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职业操守。  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强调家传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