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卷入眼帘的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风景;有“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悲凉情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雄韬伟略;还有那些或清新或淡雅的散文……浓浓的“语文味”让人流连其间,忘乎所以。掩卷而思,在这动感无限的课改浪潮中,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到这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平心静气,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首先表现在“自然实在”的“读味”上,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读书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如教学《番茄太阳》第16自然段,我采用了静心默读、轻声感受读、追加问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感受如下:
1.静之读。静观时下语文课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热烈活跃、动感无限,学生则少了一份“静心静读”、“凝神谛思”。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读”,亦能产生“不教胜教”的功效与价值。引导学生在“静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寻找那真实的“第一感觉”。无须“画蛇添足”,作无谓的分析,拆开学生心中那“陈封”的“原味之美”。
2.悟之读。与文本静静地对话之后,学生初步感知已映然而生。但我认为这种认识不免过于肤浅。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体验,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它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推敲、斟酌,同时也需要充分感悟的时间。所以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再读课文,边读边悟,不断发现,不断更新,不断超越,又一次在真读中提炼了自我的感受。见时机成熟,我让学生把积淀良久的感受谈了出来。一个纯真、乖巧、懂事、善良的明明已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他们已喜欢上了可爱的明明。“小小的涟漪”已在他们心中“激荡”,读书的渴望成了一种真实的需求。于是我又让他们带着大家的“智慧”再次走进文本。之后的读书,已有了十足的感动。
3.探之读。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需加以点拨、引导。于是我进行了范读,在激发了情感同时,连续追加了两个“为什么”,究竟明明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双腿捐献给作者,继而让学生再读再探。学生终于“柳暗花明”,彻底明白了真正的原因,感受到了一份真挚的关爱。此时,明明的童语及心中的那份感恩与挚爱已牢牢地扎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品词析句,说出语文味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还像一杯杯龙井茶,是那么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滋润孩子的心田?如教学《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赏析诗句时,师问:“这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诗?”学生说:“‘绿’字用得真是绝妙!”“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并一一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追问:“为什么诗人单单钟情这个‘绿’字?是他没有想到吗?”学生沉思片刻,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对同学辩论得十分激烈)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交流、对比分析、碰撞思维,学生最终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
三、巧插练笔,写出语文味
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章的情感上升为自己的情感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吐不快,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如教学《大江保卫战》第五自然段,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伟大品质,我播放了课件《为了谁》。一个个高大勇敢的形象,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野,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想已被这至情至热的画面所感染,思想被文本的思想所点燃,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已在学生心中定格,他们的表达欲望已十分强烈。我顺势迁移,让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深刻感受写下来。同学们带着晶莹的泪花写下了肺腑之言,它让我课后感动了良久:“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的血肉之躯是祖国的钢铁长城;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靠山,是祖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军民心心相通,鱼水情深啊!”学生的感受入目入心,学生的语言流淌真情,是因为他们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语文味”如高山流水,春雨缠绵,姹紫嫣红,自然流放。“以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它需要我们的真情与感动,需要我们的思索与探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一、平心静气,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首先表现在“自然实在”的“读味”上,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读书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如教学《番茄太阳》第16自然段,我采用了静心默读、轻声感受读、追加问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感受如下:
1.静之读。静观时下语文课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热烈活跃、动感无限,学生则少了一份“静心静读”、“凝神谛思”。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读”,亦能产生“不教胜教”的功效与价值。引导学生在“静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寻找那真实的“第一感觉”。无须“画蛇添足”,作无谓的分析,拆开学生心中那“陈封”的“原味之美”。
2.悟之读。与文本静静地对话之后,学生初步感知已映然而生。但我认为这种认识不免过于肤浅。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体验,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它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推敲、斟酌,同时也需要充分感悟的时间。所以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再读课文,边读边悟,不断发现,不断更新,不断超越,又一次在真读中提炼了自我的感受。见时机成熟,我让学生把积淀良久的感受谈了出来。一个纯真、乖巧、懂事、善良的明明已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他们已喜欢上了可爱的明明。“小小的涟漪”已在他们心中“激荡”,读书的渴望成了一种真实的需求。于是我又让他们带着大家的“智慧”再次走进文本。之后的读书,已有了十足的感动。
3.探之读。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需加以点拨、引导。于是我进行了范读,在激发了情感同时,连续追加了两个“为什么”,究竟明明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双腿捐献给作者,继而让学生再读再探。学生终于“柳暗花明”,彻底明白了真正的原因,感受到了一份真挚的关爱。此时,明明的童语及心中的那份感恩与挚爱已牢牢地扎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品词析句,说出语文味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还像一杯杯龙井茶,是那么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滋润孩子的心田?如教学《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赏析诗句时,师问:“这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诗?”学生说:“‘绿’字用得真是绝妙!”“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并一一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追问:“为什么诗人单单钟情这个‘绿’字?是他没有想到吗?”学生沉思片刻,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对同学辩论得十分激烈)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交流、对比分析、碰撞思维,学生最终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
三、巧插练笔,写出语文味
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章的情感上升为自己的情感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吐不快,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如教学《大江保卫战》第五自然段,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伟大品质,我播放了课件《为了谁》。一个个高大勇敢的形象,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野,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想已被这至情至热的画面所感染,思想被文本的思想所点燃,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已在学生心中定格,他们的表达欲望已十分强烈。我顺势迁移,让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深刻感受写下来。同学们带着晶莹的泪花写下了肺腑之言,它让我课后感动了良久:“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的血肉之躯是祖国的钢铁长城;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靠山,是祖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军民心心相通,鱼水情深啊!”学生的感受入目入心,学生的语言流淌真情,是因为他们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语文味”如高山流水,春雨缠绵,姹紫嫣红,自然流放。“以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它需要我们的真情与感动,需要我们的思索与探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