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采用戏剧教学法的模式及其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优点,戏剧教学法将是英语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戏剧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25-02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earning &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the drama pedagogy as a teaching tool for Art college students in English class is advanc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its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Drama pedagogy is a meaningful try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Art college student English teaching Drama pedagogy
一、引 言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尤其是艺术类英语教学。社会的发展和今后专业的学习,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知识,但大多数艺术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难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大学英语学习。长期以来尽管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形式呆板、缺乏新意,严重地遏制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因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失去宝贵的学习兴趣。怎样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就成为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条件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戏剧教学法注重营造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以自然的方式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找准他们的强项,带动弱项,从而大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利用戏剧教学法拓展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实行英语戏剧教学的背景
1.艺术类大学生英语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诱因,英语学习先天不足,导致考生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课和英语课。多数的艺术类学生从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很少问津文化课和英语,这导致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而英语知识相对匮乏。其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业类学校直接考入大学,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艺术类大学生英语高考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在同一年级中英语成绩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他們在专业学习、节目排练及演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能花在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总体对英语学习的成效不满意。由于英语学习上的一系列失败,对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和畏惧心理,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2.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依据研究人员对人的大脑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右半球负责幻想、知觉、音乐和艺术欣赏。艺术类学生大脑的主要开发区域在右脑,他们对美术和音乐等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社会内容丰富、个人色彩浓厚、充满幻想和幽默的材料。这些学生也具备学好语言的有利条件,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快,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强,比较感性且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对英语课堂质量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英语戏剧使表演与英语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为艺术类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戏剧表演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艺术类学生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方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比较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戏剧教学法及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教学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和需要完成的真实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创作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语言功能得以实现。戏剧化教学法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被Schmidt称为学习者全身心的感官体验和投入。
1.戏剧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戏剧作为文化移入的手段有效地化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困境,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并着眼于学生的后续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戏剧通常以口语化的语言为主,它能让学生完全地投入到一个多层面意义的、模拟现实生活的异族文化的语言情语境中。
(1)进入角色原则(self),即表演者并不是以扮演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角色本身进入演出,只有这样,表演者之间的对话才真正有意义。所以在将戏剧表演应用于英语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在表演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会努力进入角色。
(2)想象原则(imagination)。表演者在表演时,大脑中要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即处于戏剧中场景和自己在该情景中应如何表达,要求演员在演戏时,要给角色以生命。所有表演者都需要具备想象力,对场景及剧情加以想象,想象自己会穿何种服装,周围场景如何,自己应该是什么表情等。
2.戏剧表演用于英语教学的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采用戏剧教学法进行教学,话题难度选择由浅入深,使学生逐
渐熟悉这种教学模式。在此介绍戏剧表演
法在课堂中运用的形式(见图1):
(1)话题选择及学生分组。课前教师
根据单元复习的需要,准备一篇英文短剧
的故事场景或者一出剧本,课堂上将之发
给学生并讲解短剧的要求及分组安排。
(2)角色分配及剧本(再)创作。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自的角色,并进行
剧本写作或剧本再创作。此阶段要求学生
尽量用英语文交谈。教师作为旁观者不参
加讨论,不干预学生,但要注意学生的讨
论,同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排练。排练阶段学生可离开座位, 图1
根据需要在教室中间形成一个表演的舞台。排练不局限于教室内,避免相互干扰。鼓励学生尽量不要照着剧本念,实现脱稿表演。
(4)演出及讨论评价。按照分组顺序上台表演或学生主动报名表演。每个小组的表演结束后,全班进行简短的讨论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小组的表演有哪些可取之处。
3.戏剧教学法运用于英语教学的诸多优点
戏剧表演由于其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到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观看甚至亲自表演,从而获得直观体验。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通过教学实践,戏剧表演法运用于英语教学体现了以下优点:
(1)师生关系的转变。戏剧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思考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新视角,改变了以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知识记忆比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学习教科书比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平等交流更重要的惯性思维。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堂一直以学生为主。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和评论者,教师是旁观者、观众、共同学习者和辅导者。在表演结束后的讨论中,发言的主要是学生。教师不在小组间进行比较,避免造成竞争。这更重视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
(2)合作学习。在戏剧教学法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开放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突出。课堂中每位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发展不平衡,教师在分组时尽量搭配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变劣势为优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技能程度不同的学生会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的表演才能、语言天赋、编写才能及创造构思能力、组织能力等因素都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语言学习中,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并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
(3)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斯特里(Stem)认为,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能加强语言的输入,这是掌握语言的基本要求。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合进行表演,学生认识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真实价值,近似真实的交际场景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极大热情,学生普遍感到英语课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自己不再是消極接受知识的容器,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训练和表演,学生们掌握了交际中所应采用的交际技巧,学会如何寻求意见、如何进行商榷、如何表达同意或异议等技巧,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达到有效的交流。戏剧表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氛围,填补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空白,融合了各种语言学习技巧,从而使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
四、结 论
戏剧教学法在大学课堂能提供语言和社会文化意义习得的方法。总的来说,戏剧教学法适合艺术类学生,它为艺术类高校外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要采取这种英语戏剧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客观条件允许,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必会大大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根据教学计划和需要,将戏剧教学法恰当而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剧本可以用来考评学生的写作,表演可以用来考评口语,对于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的是,通过英语戏剧教学这个窗口,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及自主意识都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
4 Livingstone, C. Role play in language learning. Harlow: Longman, 1983
5 Schmidt, P. Intercultural theatre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In M. Byram & M. Fleming (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93~2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戏剧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25-02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earning &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the drama pedagogy as a teaching tool for Art college students in English class is advanc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its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Drama pedagogy is a meaningful try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Art college student English teaching Drama pedagogy
一、引 言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尤其是艺术类英语教学。社会的发展和今后专业的学习,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知识,但大多数艺术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难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大学英语学习。长期以来尽管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形式呆板、缺乏新意,严重地遏制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因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失去宝贵的学习兴趣。怎样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就成为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条件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戏剧教学法注重营造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以自然的方式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找准他们的强项,带动弱项,从而大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利用戏剧教学法拓展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实行英语戏剧教学的背景
1.艺术类大学生英语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诱因,英语学习先天不足,导致考生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课和英语课。多数的艺术类学生从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很少问津文化课和英语,这导致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而英语知识相对匮乏。其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业类学校直接考入大学,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艺术类大学生英语高考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在同一年级中英语成绩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他們在专业学习、节目排练及演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能花在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总体对英语学习的成效不满意。由于英语学习上的一系列失败,对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和畏惧心理,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2.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依据研究人员对人的大脑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右半球负责幻想、知觉、音乐和艺术欣赏。艺术类学生大脑的主要开发区域在右脑,他们对美术和音乐等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社会内容丰富、个人色彩浓厚、充满幻想和幽默的材料。这些学生也具备学好语言的有利条件,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快,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强,比较感性且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对英语课堂质量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英语戏剧使表演与英语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为艺术类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戏剧表演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艺术类学生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方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比较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戏剧教学法及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教学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和需要完成的真实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创作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语言功能得以实现。戏剧化教学法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被Schmidt称为学习者全身心的感官体验和投入。
1.戏剧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戏剧作为文化移入的手段有效地化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困境,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并着眼于学生的后续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戏剧通常以口语化的语言为主,它能让学生完全地投入到一个多层面意义的、模拟现实生活的异族文化的语言情语境中。
(1)进入角色原则(self),即表演者并不是以扮演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角色本身进入演出,只有这样,表演者之间的对话才真正有意义。所以在将戏剧表演应用于英语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在表演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会努力进入角色。
(2)想象原则(imagination)。表演者在表演时,大脑中要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即处于戏剧中场景和自己在该情景中应如何表达,要求演员在演戏时,要给角色以生命。所有表演者都需要具备想象力,对场景及剧情加以想象,想象自己会穿何种服装,周围场景如何,自己应该是什么表情等。
2.戏剧表演用于英语教学的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采用戏剧教学法进行教学,话题难度选择由浅入深,使学生逐
渐熟悉这种教学模式。在此介绍戏剧表演
法在课堂中运用的形式(见图1):
(1)话题选择及学生分组。课前教师
根据单元复习的需要,准备一篇英文短剧
的故事场景或者一出剧本,课堂上将之发
给学生并讲解短剧的要求及分组安排。
(2)角色分配及剧本(再)创作。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自的角色,并进行
剧本写作或剧本再创作。此阶段要求学生
尽量用英语文交谈。教师作为旁观者不参
加讨论,不干预学生,但要注意学生的讨
论,同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排练。排练阶段学生可离开座位, 图1
根据需要在教室中间形成一个表演的舞台。排练不局限于教室内,避免相互干扰。鼓励学生尽量不要照着剧本念,实现脱稿表演。
(4)演出及讨论评价。按照分组顺序上台表演或学生主动报名表演。每个小组的表演结束后,全班进行简短的讨论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小组的表演有哪些可取之处。
3.戏剧教学法运用于英语教学的诸多优点
戏剧表演由于其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到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观看甚至亲自表演,从而获得直观体验。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通过教学实践,戏剧表演法运用于英语教学体现了以下优点:
(1)师生关系的转变。戏剧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思考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新视角,改变了以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知识记忆比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学习教科书比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平等交流更重要的惯性思维。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堂一直以学生为主。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和评论者,教师是旁观者、观众、共同学习者和辅导者。在表演结束后的讨论中,发言的主要是学生。教师不在小组间进行比较,避免造成竞争。这更重视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
(2)合作学习。在戏剧教学法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开放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突出。课堂中每位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发展不平衡,教师在分组时尽量搭配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变劣势为优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技能程度不同的学生会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的表演才能、语言天赋、编写才能及创造构思能力、组织能力等因素都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语言学习中,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并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
(3)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斯特里(Stem)认为,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能加强语言的输入,这是掌握语言的基本要求。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合进行表演,学生认识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真实价值,近似真实的交际场景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极大热情,学生普遍感到英语课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自己不再是消極接受知识的容器,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训练和表演,学生们掌握了交际中所应采用的交际技巧,学会如何寻求意见、如何进行商榷、如何表达同意或异议等技巧,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达到有效的交流。戏剧表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氛围,填补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空白,融合了各种语言学习技巧,从而使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
四、结 论
戏剧教学法在大学课堂能提供语言和社会文化意义习得的方法。总的来说,戏剧教学法适合艺术类学生,它为艺术类高校外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要采取这种英语戏剧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客观条件允许,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必会大大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根据教学计划和需要,将戏剧教学法恰当而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剧本可以用来考评学生的写作,表演可以用来考评口语,对于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的是,通过英语戏剧教学这个窗口,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及自主意识都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
4 Livingstone, C. Role play in language learning. Harlow: Longman, 1983
5 Schmidt, P. Intercultural theatre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In M. Byram & M. Fleming (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93~2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