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类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单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115296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科普说明文,知识新奇,语言通俗,思维睿智,而且以整个一个单元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既了解了新奇深奥的前沿知识,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交流互动,获得了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虽然内容有些单调,但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寻找到文章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细细咀嚼,科普说明文同样能够散发出无限魅力。
  一、调动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生发求知的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并探求不止。教材中安排科普类作品,除了向学生普及科普类知识以外,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热爱科学,钻研科学,以极大兴趣投入其中。如何让提高学生兴趣,就成了教好科普类作品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文中“趣”与“奇”,“趣”和“奇”两点是教学重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课文内容趣味盎然,语言本是人类的专属,而课文向我们介绍大自然的语言,课题的新颖程度本身就很有趣,授课时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吊起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结合文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一种语言,而且有理有据,通俗易懂。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到自然中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如:落叶、年轮、石子、云等,也可以收集谚语,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一旦产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就会深入研究说明文中所阐述的事理,进而才能产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奇妙的课堂情境
  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认为:说明文就是给学生介绍常见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起到“二传手”的作用,其目的就是给学生普及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科普类文章尽管新奇有趣,但由于所描述的内容或某种现象往往涵盖许多高新科技的相关知识,而且用词比较专业,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时犹如隔着一段遥远的距离,很难产生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出奇妙变幻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以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兴趣。毕竟文中的语言描述只是寥寥数语,进行简单介绍,不可能完全展开叙述,学生只能理解其中表层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图片或视频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画面和生动逼真的视频,结合准确的语言进行介绍,让学生领略到课文文字之外的无限科学奥秘,这样学生学习科普类文章的积极性就会突飞猛进。比如:在学习《在太空中理家》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太空生活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就可以以太空有关的图片或剪辑科学家太空生活的视频,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情景。再如:讲《奇妙的克隆》一文,如果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实验的过程及相关图片,那么无论老师多么费尽口舌,学生都很难理解胚期细胞变化。
  三、读懂事物与事理,挖掘科普文的教育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说明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懂所说明事物的存在的事理。因此,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所列举的事例起到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技能。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分析了文章内容之后,对于什么是克隆这样的问题,学生依然会找不准问题的要点,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能够准确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学生想真正理解“物候”及物候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技能方面下工夫,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关键。除了在文学语言上找寻教学资源以外,对于说明文来讲,更应该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在内容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探讨写作的方法及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才能有效解决怎样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才不至于使这些问题的讨论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大多数说明文中,都有很明显的语段提示,说明顺序和方法显而易见。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首先”、“其次”等词语已经明显提示了写作思路,学生很容易识别举例子和引用等说明方法。
  四、渗透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语文学科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教学中利用说明文渗透科学精神是初中语文的任务之一。初中语文选编的内容,有很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刻而又丰富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影响深远。比如:《马》的作者布封,他是博物学家,自幼爱好科学,一生坚持真理,孜孜不倦,用了40年的时间,撰写几十卷《自然史》,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再如:《邓稼先》这篇课文,介绍了邓稼先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人热情谦和,工作吃苦耐劳,团队团结协作,他那崇高的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还有一篇居里夫人的随笔《我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这诺贝尔奖获得者虚怀若谷的胸怀,顽强拼搏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更为可敬的是她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惑,对科学研究兴趣与热情高涨。所有这样的良好素材,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挖掘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教学资源,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
  总之,通过教学思维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单调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渗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系任意性规范,双方当事人可以全部或部分地排除本公约的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缔约国法律作为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准据法时,《公约》作为缔约国
摘 要:学会倾注听话,是其他各种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石,它是学生生活和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对后面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要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小口令提醒学生,用有效的教学行为吸引学生注意,每节课前的激趣导入,课程中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都要丰富并能吸引学生。  关键词:小学生;倾注听话习惯;方法  一、引言  
“限娱令”的实质不是限制娱乐,也不是限制娱乐节目,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电视受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限娱令”虽然不是针
摘 要: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对提升中职院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 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环境、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其中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教学环
近几年来,关于家庭装饰装修过程中出现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从而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起,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和法规,但由于一
受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的启发,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两个恒等式: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性、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于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它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导入与呈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激发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改革以及企业体制不断调整,这对于职工本身的利益有一定的影响,这导致企业相关困难职工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扶贫
FAO农药规格是我国农药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主要来源,因为ISO不涉及农药专业。所以FAO农药规格制定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对我国如何起草各级农药标准,应该做那些工作,需提供什么信息资料以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