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青绿和黏弹剂混合物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应用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8689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可降低吲哚青绿着染内界膜对视网膜及视神经毒性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12例12只眼,采用常规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C2F6填充术,术中应用0.1%吲哚青绿和黏弹剂的混合物染色内界膜.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2只眼(17%)黄斑裂孔孔径缩小未完全闭合,10只眼(83%)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0只眼(83%)术后视力提高,9只眼视物变形消失,3只眼视物变形改善.所有患者均无黄斑裂孔区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无视神经萎缩及无视野损害.结论 此手术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吲哚氰绿对黄斑裂孔附近视网膜以及视神经的毒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IVB)联合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和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21只眼因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 0.05 mL/1.25 mg,治疗后第8天进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睫状体光凝.术后随访12个月(8~1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
患者女,30岁.因“双眼畏光、流泪反复发作20余年”,于2013年1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白幼开始出现双眼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呈反复性发作,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全身体检未见明显疾病,否认父母为近亲结婚及家族史。
期刊
目的 探讨眼外伤所致眼内病理膜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3年1-12月因眼外伤行眼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1 156例(1 162眼),对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部分病例经手术确定诊断,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 156例(1 162眼)的超声诊断包括玻璃体积血(1 071眼)、眼内炎(78眼)、玻璃体后脱离(624眼)、视网膜脱离(
目的 探讨Ⅱ期外伤性上睑下垂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10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外伤性上睑下垂Ⅱ期手术病例共21例(21只眼).其中行额肌瓣悬吊术6例,行提上睑肌缩短术6例,行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5例,单纯行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术4例.其中5例在矫正上睑下垂的同时行内眦或外眦成形术,2例同时行倒睫矫正术,1例同时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术后观察上睑缘位置及眼睑成
目的 模拟LASIK及Epi-LASIK负压吸引建立高眼压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长负压吸引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兔(96只眼)行负压吸引,右眼吸引60 s,左眼吸引30 s,另设一正常对照组12只兔,术后不同时间随机抽取兔行角膜内皮细胞照相、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负压吸引30 s和60 s后,角膜内皮细胞照相见部分角膜内皮细胞水肿,24 h后恢复正常;负压吸引后24h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角膜病是全世界第二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据估计已经影响到1~1.5亿人口[1].尽管一些人工角膜已经应用于临床,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角膜供体短缺的现状,但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以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都给患者带来了治疗的障碍和高风险.目前,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克服了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光学透明性的挑战后,神经的再生使得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在生理学方面更接近于人角膜.此文着重介绍
目的 眼底血管造影时比较荧光素钠注射液皮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过敏试验方法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拟进行眼底血管造影的患者612例(男403例,女209例),年龄19~78岁(平均53.1岁).其中采用皮内注射过敏试验者382例,静脉注射过敏试验者230例.比较皮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过敏试验方法的阳性率,分析过敏试验阴性患者行眼底血管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治疗的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40例48只眼,采用颞侧角膜缘隧道式3,2 mm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2年,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最高眼压为28.10 mm Hg,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缩小及瘢痕化,术中后囊破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眼睑刷区域进行实时、活体观察,了解该区域的解剖和组织形态,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眼睑刷上皮病变及早期干眼提供依据.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共20例(20眼).其中无眼睑刷上皮病变者5例;眼睑刷上皮病变程度为中至重度者15例,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其眼睑刷附近区域进行观察,采集图片,并进行分析.结果 眼睑刷区域上皮为类似
患儿,男,9岁,因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于2013年8月1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5.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正常;左眼视盘明显较对侧眼大,视盘下方近圆形凹陷,约2/3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大小(见图1).FFA显示:左眼静脉期视盘凹陷区呈弱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呈强荧光(见图2).眼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