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文本蕴意谈读写训练指导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l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教学应抓住英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有梯度、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创造性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做到输入、输出双向循环,并在读后续写、文本改编等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文本“空白”;文本“未定性”;读写训练;创造性思维
  当前,“创造”“创新”成了一种时代精神。吉尔福特曾在《创造性才能》一书中集中探索了创造性才能的性质、用途与培养过程,他明确指出:“创造性能力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的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1]6个体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而创造性行为实施的动力因素,主要是“从事某种类型的活动的倾向与驱力”[1]7。
  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阅读作为学习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同时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创造性阅读行为的最高级形式便是超越文本、超越生活、超越自身体验的阅读,而促使创造性阅读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凭借英语文本中的创造性因素,即英语文本的“空白点”与“未定性”,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创造性阅读活动,同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思维与想象能力。这便是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形势下,读后续写、文本改编等读写结合训练存在的意义。
  一、推原:英语文本“空白点”与“未定性”
  根据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读者在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是主动的,这是推动文本创新的动力,而文本的创新,不仅受文本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自身经验的制约[2]。其中,文本的性质制约主要包括文本给予读者的可被发掘的种种意蕴空间的饱和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以及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这两个概念,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前,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文化知识与审美志趣对文本进行预估与期盼”[3],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而作为创造性因素的文本“空白点”与“未定性”恰好激活了这一“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是指文本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所呈现出的一种开放性结构,正是这一结构召唤着读者能动地参与进来,调动既有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再发挥具体的想象,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结构得到具体化。当然,不同的读者在对文本的解读与创造过程中,受限于自身经验的程度不一,创造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一)英语文本的“空白点”
  英语文本的“空白点”,就是文本中作者有意留白,召唤读者自主补白的意蕴空间。正是因为文本中包含着这些有待读者去发掘、去补充、去填塞的空白之处与未完成部分,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进行艺术再造,倘若文本一览无余,浅显通俗,就很难有激发创造的热情。在引导学生补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填补及思维激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把握文本,在文本的生产、流通、接受及创新的过程中,夯实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能力。具体方法可以是:巧用主题“空白点”,挖掘蕴意;借用插图“空白点”,发挥想象;妙用情节“空白点”,还原情境。这样的文本创新才有生命力。
  (二)英语文本的“未定性”
  英语文本“未定性”,是指文本内容的未完成性,内容之间出现了“断层”,它激发、唤起读者熟识的期待,然后打破、否定它,从而获得新的视界。文本内容的“未定性”引申出知识的发展性,即由知识发展长链中某一环节的知识生发新的知识。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让学生明白自身掌握的知识并不完美,需要不断完善;二是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唯一性的,问题需要有挑战性,答案需要多元性;三是不断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地分析与思考,超越文本,拓宽视野,只有在这种交流中的不对称性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刻板严肃,充分利用好文本“断层”,将学生的视野从文本引向文外,这正是当前创新教学急切盼望的结果。
  二、例证:中美两种教材文本设计的对比
  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小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青蛙与蛇》一文,但两者在文本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中国教材中的《青蛙和蛇》整体简洁、连贯,文本转换成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编写的目的侧重于宣传自然科学常识。文本在设计上有如下特点:首先,在知识构建上,让学生关注动物的常识和生存法则,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动物世界的动机,了解人与自然的奥秘;其次,文本答案的标准化痕迹明显,明确表达蛇、蛙的友谊不复存在;最后,课后问题设置“小蛇和青蛙为什么不能一块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一块玩?”再次强调标准答案,固化学生认知,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文本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意图明显,但这也恰恰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最大的制约因素,即问题的固定性、单一性导致了答案的固定性、单一性。根据文本空白理论,文本中作者的有意留白,可以召唤读者自主补白。这本是一篇隐含多重矛盾、可多元解读的文本,却因为编者不够开放的思想观念,制约了读者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提升。
  美国教材中的《青蛙和蛇》借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深层的矛盾,将不同角色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文本的“未定性”来看,动物生存法则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问题激发、唤起学生对常规思维与创新认知的期待,在反复思考、推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视界。文本中蛇家族、蛙家族、青蛙母子和蛇母子這三对主体在情感与认知方面的重重矛盾更是以鲜亮的刻画、隐性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自发能动探索;从文本空白点来看,结尾在“小青蛙内心纠结要不要与蛇见面”这一点上,以开放性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召唤结构”,文本可以有开放式结尾,教学也可以开放式设问,即“小青蛙和小蛇最后能不能在一起呢?请根据已有文本进行续写,表达自己想法”。这对学生的自觉思考、主动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期待视野”以及“召唤结构”促使有限的文本生成意义的无限可能性,是激发读者完成文本创新的动力因素,文本的“空白点”与“未定性”处越多,学生便会愈加深入地参与文本艺术的再创造。教师应运用好这一原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在开放性结构中寻求多元答案。建议在教学中做如下尝试:首先,鼓励学生改编教材,去掉文本中有强烈暗示性的思考题和固化的结尾;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由讨论,并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架,以起辅助作用。   三、施策:读写结合训练指导要义
  (一)读后续写训练指导
  利用高考的反拨作用,我们可以以读后续写命题导向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学习活动形式强调过程性写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读后续写基于互动协同理论,输入理论与输出理论一体呈现,强调理解和产出之间的交互作用,考生需要对所给短文进行深层次加工,把握篇章结构和关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内容。读后续写题型让考生体会到阅读理解与笔头表达能力之间紧密相连。具体可以在逻辑的连贯性、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精准性等方面尝试提高:在“衔接”方面,注重段落开头语与后续语的衔接、后续两段间的衔接、原文与后续的衔接;在“丰富”方面,注重内容多视角、多维度,语言结构、词汇选用多样;在“准确”方面,注重情感表达准确、语言描述准确。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深挖读后续写潜在问题
  在训练中,要深挖读后续写的潜在问题,譬如:续写与原文风格不符,基调不合理;与生活实际不符,内容不合理;与所给段首句或一、二段间的融洽度不高,衔接不合理;对话句、主观性评价句较多;词汇不丰富、不准确。通过现实问题,教师在训练时应注意学生的语言能力:读懂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语言材料的语篇能力、构建实际交际意义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语言衔接能力及较好的逻辑创新能力。
  2.用好文本“空白点”与“未定性”
  根据文本空白点与未定性,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一,精心挑选便于续写的阅读材料,材料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事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可续写的故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二,要重视语言输入;第三,要关注文本解读;第四,要灵活运用支架理论,利用导学支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支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同时搭建评价支架。
  3.结合六要素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根据六要素整合的学习活动观,首先是要明确主题意义下的写作题材与体裁,结合已给出的文本的文体特点、语篇结构、语言特征初步构思续写内容。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文本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学会多视角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学会表达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再次,在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列出续写提纲形成初稿。最后,要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终稿。
  (二)文本改编训练指导
  1.习作训练中的改编及其特点
  文本改编,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原文进行二次创作,包括续写故事、改写内容、更换情节等。与特定框架的单元习作相比,文本改编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灵活性”;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将阅读与习作结合,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改编训练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训练,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实践性”;改编过程中师生自主选题,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自主性”。在原先的故事基础上有逻辑、有创造地再现一个完整、全新的故事,既符合课程理念,又有极高的训练价值。
  2.文本改编的指导策略
  改编要立足文本,还要与阅读教学衔接好。具体可以從文体、人称、情节及视角四个方面进行改编。譬如,将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子,教师抛出问题的那一刻,学生恰巧接住并展开讨论,愿意往下改编故事。激发强烈的表达意愿是习作训练成功的开始,所以改编应立足故事情节。立足视角的改编对学生来说,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创新。这样进行改编,其训练价值显而易见。
  3.文本改编的重、难点把握
  一方面,既要尊重原文,又要表达好自我。在做到文脉清晰、过渡自然、衔接有序的同时,又能表现出改编者的自我审美与创意,使改编好的文本与原文相得益彰,各美其美。另一方面,“共性”和“个性”也是一对矛盾体。统筹有序,整体推进,这是课堂的共性要求。活泼的个体,个性化地成长,这又是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求。总之,文本改编是对课程资源的再挖掘再利用,有其特别的意义与价值。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更希望“文本改编”能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有话可说。只要学生能“改”能“编”,“改”好“编”好,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就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沈剑平,唐晓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97.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24.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支撑英文小说阅读的活动设计,可采用如下策略:读前,利用导学案和多模态语篇特征来获取语篇基本信息、激活学生图式;读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构语篇宏观结构,并借助问题链,梳理语篇微观结构;读后,基于主题反思评判,依托写作迁移创新,并做到教、学、评一致。   关键词:英文小说阅读;课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普通高中英語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
深度阅读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阅读方式,它能促进学生感悟阅读体验,发展阅读素养。初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可采用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多维设置教学目标、层级设计阅读活
文体分析是语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文学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前景化理论指导文体分析,分析前景化语言相关的文体特征,解读文学语篇中的非常规语言、结构等形式内容安
体裁分析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篇进行深度阅读和探究的分析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宏观建构特定语篇的图式,遵循学生理解语篇的认知结构,对语篇进行不同体裁交际目的的深层解析,
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的传动精度和动态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摆线针轮的啮合性能。通过Creo和ANSYS Workbench相结合的数字化设计与动力学分析平台,对精密减速器第二级减
以语言输入为驱动的传统英语教学IO(Input-Output)模式(输入—输出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出现"哑巴英语"现象。借鉴母语学习模式,初中英语教学可采用OIO(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评价",教师采用"评"与"讲"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评价的阶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样本问题的路径,使学生不仅对问题"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更
早读承接着昨日课堂的延伸和今日课堂的铺垫,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高中英语早读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为确保早读课的效果,教师必须打破以往常规、随意的安排,设计如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阅读圈活动中,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和反思质疑等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拓展空间。   关键词:阅读圈;批判性思维;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
SPEAKING模型是民俗学的常见分析工具,它基于场景、参与者、目的、行为次序、语气、传播渠道、规则和体裁等八个要素来分析特定民族的语言和交际行为。SPEAKING模型的八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