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指纹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etec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19年5月2日,列奥纳多•达•芬奇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和他的画中人一起,静默于画像上,任由后世打量和猜测。
  
  2009年10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加拿大收藏家彼得•西尔弗曼两年前以11400英镑(约1.9万美元,12.3万元人民币)买下的一幅被认为创作于19世纪初的少女肖像画——《身穿文艺复兴时期衣裙的少女侧面像》(A Young Girl in Profile in Renaissance Dress,以下简称《少女侧面像》),经专家多方鉴定,确定是失落的达•芬奇作品。画作身价顿时翻至1亿英镑(约10.8亿元人民币),西尔弗曼的投资在两年间翻了近一万倍。
  这幅33厘米长、23厘米宽的作品,经历了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品鉴定专家最挑剔的打量,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严苛的鉴定。但最后一锤定音的,却还是达•芬奇自己,他穿过500年时空,用一枚淡淡的指纹,将自己湮没已久的作品正名。
  
  被湮没的名作
  
  作为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不多的绘画作品件件倾倒众生。当年,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花费4000弗罗林(当时的一种金币,1弗罗林=2先令),将《蒙娜丽莎》带到巴黎,安置在卢浮宫中。此后它再也没有被买卖过,成了最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
  但同样是达•芬奇所作的女性肖像画,《少女侧面像》却一直寂寂无名。它第一次公开进入人们的视野,迟至1998年。在当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凯特•甘兹以114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当时它被列为“德国画派19世纪早期”作品,出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之手。而促使凯特•甘兹出价的原因,仅仅是“觉得它很漂亮”。当时与甘兹竞价的另一个人,正是彼得•西尔弗曼,只是他因出价不够高而出局了。
  可能是对达•芬奇盛名的敬畏,历史上宣称发现达•芬奇作品的事件并不多。但对达•芬奇的探寻与研究由来已久。
  1796年,拿破仑即下令搜集散佚在民间的达•芬奇的所有手稿,并把它们集中到巴黎的法兰西学院。经过多年的鉴别、分类和编辑,人们震惊地发现,这是一位“人类有史以来最多才多艺的天才”(房龙语),绘画只是他所有才能中普通的一项。
  后世对达•芬奇的“不可思议的大脑”充满好奇:他怎么能在67岁的生涯中完成那么多的事情,而且都做得格外出色?这还仅仅是他身上的众多谜团之一。自1519年在法国安布瓦斯镇去世后,法国在16世纪遭遇了宗教战争,达•芬奇的墓穴和遗体在此期间被破坏,科学家找不到带有达•芬奇DNA的物品。许多对于达•芬奇的解读,都是建立在文献和揣测之上。常常笼罩在达•芬奇作品中那层著名的薄雾,同样也模糊着后人对达•芬奇的回望。
  2006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借助科技的力量,对达•芬奇的考证与猜测变得具体和清晰。有关达•芬奇身世与创作的历史碎片被发现与拼合,这也正契合了达•芬奇的名言:“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在科学中。”
  
  一枚至关重要的指纹
  
  2006年11月,意大利人类学家公开了一幅达•芬奇的手稿图片,上面显示的一个指纹,被认为是达•芬奇的。
  为了获得这个指纹,意大利基耶蒂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路易吉•卡帕索和他的同事们历时三年,对达•芬奇的全部52幅手稿及油画进行了“拖网式”彻底排查。他们使用最新光谱扫描技术,共发现了超过200处指纹印迹。这些指纹印迹并不都是达•芬奇一个人的,其中许多是他的学徒或是手稿持有者留下的。而少数几个属于达•芬奇的指纹,大多都不完整,幸运的是,在一幅名叫《抱银貂的女子》的肖像画上,研究人员发现了唯一一个完整的达•芬奇指纹标本。达•芬奇在完成这幅画作时,用手指完成了项链的阴影部分。
  《抱银貂的女子》创作于1485到1490年,是达•芬奇为米兰公爵路德维克•莫洛的情妇——札兹利亚•加勒拉尼画的肖像。如同画中人坎坷的命运,这幅画也曾被数度易手。在普法战争期间一度失踪。又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发现,随之被带到柏林,收藏于希特勒设在林茨的私人博物馆中。最后被纳粹指挥官汉斯•弗兰克占有。直到1945年,波兰美国委员会在巴伐利亚发现了这幅画,才结束了它颠沛的历程。
  人们发现,达•芬奇虽然一生做了那么多的事,但他作画的速度却非常慢。他的学生说:“他从未完成过任何一幅已经开始的作品”。临终前,达•芬奇自己也对此耿耿于怀,他认为上帝会因为他未能完成的作品而责难他。在绘制《最后的晚餐》时,他常常一大早就爬上梯子,直到太阳落山,却一笔未画。而他的手,也常常因为久久不落笔而颤抖。
  达•芬奇指纹的发现,在达•芬奇及其作品的研究历史上,意义极为重大。卡帕索教授说:由于人手指纹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指纹将可以用于鉴别作者不明的画作,以及那些此前无法确定是不是这位伟大天才的真迹的作品。部分油画一旦被鉴定为其作品,将在瞬间身价暴涨。”
  
  失而复得
  
  身处活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在如此的大事件下,凯特•甘兹显然不够与时俱进。她始终认为《少女侧面像》“可能是一名在意大利学习过的德国艺术家创作的,模仿了达•芬奇大师的一些画作。”遭受冷遇的《少女侧面像》,连画框都没有加,被随意放置在一个抽屉里。
  巧合的是,与凯特•甘兹买下《少女侧面像》的同一年,也就是在1998年,3名法国艺术品爱好者也以1500法郎(约合5850元人民币)合伙买下一幅不知名的油画:《拉洛克圣母像》,他们深信这幅画出自达•芬奇笔下。10年后,这3个法国人得到德国著名艺术品鉴赏家麦克•沃格特•鲁尔森的支持。鲁尔森不仅肯定该画出自达•芬奇之手,并更进一步论断:该画中的圣母与《蒙娜丽莎》同是一个人物原型。然而,这个论断最终被认为是“荒唐的”。经过对《拉洛克圣母像》上掌纹的研究发现,它与达•芬奇“没有任何联系”,与达•芬奇指纹数据库中的“毫无可比性”。
  难道,一枚500年前的指纹,真能透露给我们那么多的信息,和如此确凿的证据吗?
  在对指纹的甄别与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留在作品中的指纹,许多都是左手的部分拇指指纹,这显示达•芬奇是一个左撇子,喜欢用左手翻书。而且,这位天才经常在创作时吃东西。因为从他的指纹中发现了唾液、血液和他所吃的食物的痕迹。达•芬奇是一位素食者的记录也由此得到初步证实。
  通过指纹,卡帕索与他的研究人员们最重大的发现,是达•芬奇指纹的形状显示他具有中东人的血统,这首次证实了达•芬奇的母亲可能是一名中东女奴的说法。过去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达•芬奇的母亲是一名意大利乡下女孩。根据达•芬奇博物馆馆长维佐思的研究,达•芬奇的“女奴母亲”卡特琳娜生下他不久,达•芬奇的父亲西尔•皮埃诺就将她许配给了自己手下一名叫做安东尼奥•迪皮罗•德瓦卡的男雇工。由于从小没有与母亲一起生活,达•芬奇与母亲的关系始终“疏远而奇异”。他称呼母亲为“那个卡特琳娜”。
  据历史记载,达•芬奇一生未婚,也从未和哪个女性有过密切的交往,他有同性恋倾向的说法由来已久。这也暗合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他的分析:达•芬奇童年的母子关系,导致了他成年后对女性的排斥。
  女收藏家凯特•甘兹看来也同样对达•芬奇“不来电”。在她的抽屉里放了整整10年的《少女侧面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西尔弗曼的一位瑞士朋友看到。他告诉西尔弗曼:“虽然我只收藏当代艺术品,但我仍看得出这幅画不像是19世纪的作品。”对10年前的那次失之交臂,西尔弗曼并没忘记,他很快赶到甘兹的画廊,提出要买下这幅画。甘兹不仅爽快出手,而且连价格都没涨,仍然是10年前的11400英镑。
  
  穿越时空的魔力
  
  2007年,终于得到《少女侧面像》的西尔弗曼开始多方求证。
  西尔弗曼将画像照片寄给曾在英、德两国博物馆担任画作主管的尼古拉斯•特纳博士。特纳的答复是:“我立即想到两个可能性:一幅非常出色的赝品,或一幅不为人知的达•芬奇作品。”他对这幅画中少女面部周围的明暗技巧惊叹不已,他相信这只有像达•芬奇这样的左手画家才有可能画得出。他说:“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只有两三位画家有这等高超技法。”
  达•芬奇作品研究专家克里斯蒂纳•格多进一步提供证据:画像上人物的服饰和精心制作的发型,完全是15世纪末的米兰风尚,与达•芬奇所处的年代吻合。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退休名誉教授马丁•坎普证实,1494年,达•芬奇曾向法国宫廷画家让•皮里尔咨询过用彩色白垩在牛皮纸上绘画的方法。而《少女侧面像》正是一幅用白垩和钢笔墨水画在一张牛皮纸上的作品。
  西尔弗曼还把画像送到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数码影像技术公司“光明技术”,借助扫描、碳测定法等技术对画家笔法、所用颜料、画布年代等多个方面进行鉴定。碳定年检测显示这幅画的创作年代位于1440年到1650年之间,的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红外线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这幅画中出现多处与达•芬奇其它画作类似的细节。研究主任卡尔•科特说:“我们发现它与《抱银貂的女子》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画家画了眼上眼下的睫毛。”
  几乎所有的鉴定结果,都在指向一个结论:这是达•芬奇的作品。但是,世界知名的达•芬奇作品研究专家卡洛•佩德雷蒂对此扔持谨慎态度。他说,最终结论有待对画像所用羊皮纸和画材作进一步实验室鉴定后才能作出。
  然而,没等这两项结果出来,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法医艺术专家彼得•保罗•比罗就公布了一条爆炸性消息:他们使用最先进的多光谱相机,对这幅画的多个颜料层进行数码拍照。多光谱分析可以捕捉可见光范围以外的频率的光,能帮助人们提取肉眼无法看到的信息。就在拍摄过程中,在画幅左上角的边框位置,比罗震惊地发现一枚淡淡的指纹。他立即将这个指纹与已知的达•芬奇指纹进行对比,发现这个指纹和达•芬奇画作《圣杰罗米》上的指纹“高度吻合”。《圣杰罗米》是达•芬奇早年亲手创作的,当时他还没有雇佣任何助手,所以《圣杰罗米》上的指纹99%应该是达•芬奇本人的指纹。
  长期默默无闻的《少女侧面像》,经过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研究证实,确实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这枚肉眼看不到的指纹,为这个鉴定结果提供了关键依据。
  《少女侧面像》成为19世纪早期以来首幅得到确认的达•芬奇真迹,也是惟一已知的达•芬奇画在牛皮纸上的作品。
  估价已高达1亿英镑的《少女侧面像》,今非昔比,它被精心地保存在瑞士一家银行的金库中,不再容易被看到。
  画中的少女是谁?她与达•芬奇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据马丁•坎普“通过排除法”考证,画中少女叫碧安卡•斯福扎(Bianca Sforza),是米兰公爵鲁多维科•斯福扎与他的情妇贝纳蒂娜•德•科拉迪斯的女儿。坎普认为这幅画像肯定是1496年前后,碧安卡13、14岁时绘制的。其后不久,这位美丽的公主嫁给了公爵的侍卫队长加利亚佐•桑瑟夫内洛(Galeazzo Crivelli),他是达•芬奇的一位资助人。不幸的是,碧安卡婚后仅仅4个月就去世了。
  “灵魂怀着最大的厌恶离开了躯体,而我认为它的痛苦和抱怨不是没有理由的。” 达•芬奇这样解释死亡。
  1519年5月2日,列奥纳多•达•芬奇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和他的画中人一起,静默于画像上,任由后世打量和猜测。
  1836年,诗人兼达•芬奇研究专家阿尔塞纳•乌赛宣称,他发现了达•芬奇的墓碑碎片和一具几乎完整的头骨。头骨不同寻常的尺寸立刻使他相信,他发现了列奥纳多的遗骸。“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设计得这么好的一个头骨,”他写道,“三个半世纪后,死亡没有减少这壮丽头骨的自豪。”五个世纪后,我们可以说,岁月也同样没有减少达•芬奇那富于创造性的手指的魔力。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西方将1948年苏联封锁西柏林事件当作冷战起点,并指责苏联是“罪魁祸首”。事实上,早在1945年5月21日,冷战就开始了。那一天,美英情报部门支持的波兰反苏武装劫持了伦贝尔图夫战俘营,大量苏联官兵死伤。这一事件激怒了斯大林和苏联,在事实上提前催化了冷战的到来。    二战末期,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不愿波兰加入苏联阵营,一面鼓动西方与苏联对抗,一面遥控国内的地下军,袭击波兰境内的苏联红军。
期刊
过往,香港曾举办过不少国际级大型体育赛事,例如“香港马拉松”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更是世界七人榄球巡回赛中的重要一站。  2003年,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香港体育界各方代表和特区政府组成的工作团队经过多月的努力,取得第五届东亚运动会的主办权。    香港2009 东亚运动会    东亚运动会为亚洲体坛四年一度的盛事。首届东亚运动会于1993年在中国上海举行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国内史学界,清末云南农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突然从“革命英雄”变成了“卖国贼”,学者们纷纷指责他勾结英国,出卖云南,还专门向伦敦派出“使团”。事实上,一切都是一场历史的闹剧。    1960年前后的几年里,人类学家田汝康一直对一个问题如鲠在喉,那就是史学界突然对一个历史人物——杜文秀的评价来了个大逆转:他原本被视为反抗清朝腐朽统治的农民起义英雄,现在,他却成了为一己私利不惜勾结英国出
期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使蜀道之险深入人心。但真是如此吗?事实上,从古至今,蜀道自古就没有隔绝四川,不仅向北、向东有两条出蜀之道,向南亦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将古蜀的文化历史性地辐射到广袤的西南,并一直维系着蜀地与更南的地区的沟通。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称在大夏国(今阿富汗)见到了蜀布、邛竹杖,由此断定中国西南有一条通往域外的古道,这便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分灵关道
期刊
随着古蜀人的迁徙与合流,古四川渐行渐远。而由秦汉南来的中原文化与古蜀文明的碰撞,却孕育出一个千年繁盛的四川——一个属于李杜与苏轼,壮丽奇瑰的诗酒四川。    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古时期最最有名的诗人,一个在蜀中孕育了他的天才,一个在蜀中度过了成熟而多产的创作期。李白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天才,杜甫对题材和组诗的扩展,使得诗歌具有一种个人的、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艺术。这也是中古四川对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贡献之一
期刊
奔走在寻根路上的川人,不仅仅想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还想弄明白“我们向何处去”。      2005年10月,四川邻水县的熊心儒和一个本家,花了二十天时间,辗转湖北的十多个市镇,目的是搞清楚他们的入川始祖——一个叫熊寅士的人,在六百多年前,涉水跋山向西迁徙的起点。  无论是家谱记载还是口口相传,许多四川人都认为,自己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乡”,现今麻城市的版图没有“孝感乡”这个地方,但是近几年发现
期刊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一般广为人知,但元末明初的那次“湖广填四川”,实际也是四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移民运动。某种意义,它是后一次移民的先导。那一次来到四川的移民,到了清朝时,已十去八九,留存者被称为是“土著”。      对于今天来到四川旅游的人们来说,隆昌是个陌生地名。但是,对于600年前和300年前两次经湖广进入四川的移民们来说,隆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打开四川地图,可以看到隆昌位于川南的
期刊
蜀中的酒不但让蜀人陶醉,更令外人解愁,因为酒,他乡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故乡。固守西南的川人,精神中的那一份放旷,正是在酒里浸泡出来的。      蜀人好酒,造就了性格中的豪侠之气。而在中国文化中,诗酒文章往往相提并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为李白所“画”的这幅肖像画,固然可以挑剔出这位诗人纵饮不羁和游戏人生的意味,但若没有酒,便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浪漫,
期刊
1949年,山东人孙茂亭行走过的路线所代表的正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一次大迁徙的轨迹。他们的出发地也许不同,或是青岛、上海、或者广州、香港,但目的地都是台湾。随着国民党的溃败,150万军民渡海赴台,构成台湾一个新的人群“外省人”。    如今,孙茂亭老人的家,在青岛兰山脚下,是一幢新建不久的砖瓦房。堂屋宽敞,高阔的院门在村里显得很是气派。每年夏天,庭院里石榴花都开得很艳,门前流淌着一条清清的小溪,一抬
期刊
自1209年,人们在剑河两岸营造了三十多所学院。在所有学科中,剑桥大学均堪称群星灿烂。几乎在任何学科,人们都能在剑桥的历史中找到该领域的学术巨星。  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出现过一些学术中心,但近代世界上最主要的科学中心共有三处:一是剑桥,二是哥廷根,三是普林斯顿。哥廷根这个中心繁荣不足二百年,而普林斯顿这个科学中心的繁荣尚不足百年。相形之下,剑桥大学应算是自欧洲中世纪以来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科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