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选秀被嫌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六年(1741年),闽浙总督德沛奏请乾隆允许其子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乾隆正准备成全这桩好事,结果司礼监的太监一看,马尔泰的女儿还没参加过选秀,这还了得?乾隆很生气,立刻不远千里召德沛入宫,斥道:“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经选看后方准聘嫁。”
  德沛和马尔泰这种逃避选秀的办法很蠢,不予提倡,高明的办法还是有的。
  晋朝司马炎在公卿以下人家的未婚女子中选美充实六宫,并提出四点要求:出身显贵,容貌美艳,个头高挑,肤色白嫩。此外还有两条荒唐的律令:隐瞒不报者,按“对皇帝不敬”治罪;在皇帝挑选之前,满足条件的女子不得私自出嫁。诏书一下,众人瞬间慌了,纷纷让自家女儿强行扮丑。
  但是否真丑,负责选秀的官员仔细一瞧就瞧出来了,结果硬生生选中五千多人,场面非常壮观,入宫的女子痛哭不断。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有人参透——皇帝选的都是未婚女子,我把女儿尽早嫁出去不就行了?于是,每次选秀前就会出现“拉配郎”的高潮。
  到了元朝,不知哪个无聊的人假传圣旨,说皇帝要在江南选秀,于是各家纷纷为适龄女儿婚配。吃瓜群众还据此写了句打油诗: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姮娥不嫁人。
  明朝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风波,吃瓜群众把那句诗改成: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姮娥要嫁人。后來又有讹传——皇帝要选寡妇伴秀女人京,于是一众寡妇不顾贞节牌坊,赶紧嫁人,由此引出一句歪诗: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康熙年间,也曾出现“呼掌礼数遍追求,唤喜娘多方寻觅”的同款闹剧。
  逃避选秀在清朝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皇帝不只给自己选秀,还会给亲王、郡王的子女指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14-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17岁以上的女子则不再参加。
  乾隆五年朝廷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年限内因故未参加选秀,下届仍要参选,否则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能私自聘嫁。如有违者,其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都统要受惩治。所以,适龄的八旗女子都难逃此劫,相传有个秀女在入宫的马车中用剪刀自尽,结果家人都被发配到内务府。
  此外,只有清朝选秀“不看脸”。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晚年失宠,死后仍不能以皇后之礼下葬,所有画像也被毁了。有人恳请乾隆就此下罪己诏,乾隆怒而辩解——当初选她为后不是因她貌美,后来冷落她也不是因她年老色衰,所以不用检讨。
  辉发那拉氏长啥样我们不清楚,但光绪的隆裕皇后确实长得有些“抱歉”,但她是慈禧的侄女,所以顺利当上皇后。
  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80多次,后来人葬陵寝的后妃共计214人,也就是说,大多女子都是选秀的陪衬,做了宫女或终生见不到皇帝。所以,在古代的婚恋场上,皇帝真的很受嫌弃。
其他文献
光绪九年(1885年),云南总督唐炯因在中法战争中擅自下令退兵,致使法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入山西、北宁。慈禧盛怒之下,下旨将唐炯收监,判为斩监候。  唐炯的亲友看到他不在本年度勾决之列,便想办法积极营救他。好在唐炯在官场中人缘不错,在亲友的多方奔走下,李鸿章、左宗棠、丁寶桢等名噪一时的人物都答应帮忙,为唐炯上表乞恩,恳请朝廷“弃瑕录用”。但慈禧余怒未消,奏折一律留中不发。  转眼到了第二年,勾决罪犯
修复老照片 全靠创意  现代人拍照,不修图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不过和这组修图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闹。澳大利亚一位摄影师以罗马尼亚战地记者拍摄的一组老照片为素材,创作了一组创意感爆棚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仿佛赋予了老照片新的生命。  别小看女主身后这块黑布,艺术范儿就是这么来的。  前面篮子、后面幕布,仿佛回到了老式照相馆。  明明是战争,竟然修出一片普天同庆的喜感。  小提琴果然还是坐树上拉比较浪漫! 
俗话说,优秀的女人,大都雌雄同体。她们可以温柔,却也清楚底线;她们有软肋,却也有保护自己的铠甲。她们既有女人独特的魅力,又带着独立和智慧的光辉。如果在民国长河中列一个雌雄同体名单,倪桂珍必然位列其中。  倪桂珍是谁?你可能会陌生,但提起她的子女,你一定知道。她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膝下六位子女。三个女儿中,两位是第一夫人,一门巨富;三个儿子中,两个是部长,可谓妥妥的人生赢家。  如果只看倪桂珍的照片
巴豆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洛阳城,陆府。  窗外春光如洗,天蓝蓝,花绿红,蜂蝶飞舞的嗡嗡声让跪在孔子像前的国子助教陆德明恍惚了一下,一时间,他以为这天还是大隋的天呢。良久,他才醒过神來,叹了一口气:隋炀帝去世后,虽有其孙子皇泰帝强撑着局面,但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众军阀已粉墨登场,隋朝已是日落西山了……几天前,大隋终于寿终正寝了——王世充废皇泰帝自立。  时局如狂澜,陆德明挽不住,只好躲
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中载,北宋年间,湖北襄阳有个公子哥叫杨孜,他在家道中落后贫困无依,辗转来到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两三个月下来,他的钱袋就瘪了。  就在杨孜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在青楼结识的红粉知己玉枝将多年积蓄拱手相赠。杨孜感激涕零,指天盟誓:若日后金榜题名,定娶她为妻。  此后杨孜专心读书,果然进士及第。玉枝喜极而泣,却又害怕杨孜会抛弃她,而杨孜确实不甘心因她而错失攀附豪族巨宦的机会。望着玉枝脉
北宋一个惹人羡慕的好处正是有钱。比如农业产值,到了宋真宗时,已是盛唐年间的三倍多;至于商业贸易,更是空前火爆,海外贸易远达非洲,唐朝的市坊界限被完全取消;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好多唐朝时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北宋普通老百姓竟都负担得起。  当然,在明清很多学者尤其是官员眼里,北宋官员优厚得难以想象的工资才更让人眼红。清朝学者赵翼惊呼: “宋制禄之后。”那口气恨不得立刻穿越过去。  这话倘若让北宋初
著名的“睡眠之神”周公曾与周武王合作打下江山,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号称“怕天下人因不服而背叛”,就做了临时主席。直到成王成年,他才退居二线,这番行动被后世奉为圣贤之举。  许多年后,鲁国有个王室成员同样重演了垂帘听政的戏码,却死得非常难看。他是鲁惠公的大儿子息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老实人。他成年后娶了宋国姑娘,结果新妇还没进门就被他老爹抢走了——这样畸形的夺妻之恨,他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惠
一  1864年11月,鄂豫皖交界处的霍山一带,一场持续了数日的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大火熊熊燃烧,刀剑格击声、厮杀呐喊声此起彼伏,各色散乱的旗帜在猎猎秋风中哗哗作响,让这个黄昏愈加苍凉悲怆。  对阵的是清军僧格林沁部和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为了赢得胜利,双方都拼尽了全力,此时差不多快到了极限。  “你们的天京已经被攻陷,你们的忠王、幼天王已经被俘杀了!快快投降吧!”这个消息是从清军中传出来的,正在浴血
袁术称帝前要联姻吕布,吕布已经答应了,但徐州老干部陈琏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以大逆不道为由说服吕布悔婚,生生拆散了“布學无术”组合。其实,大逆不道只是可以拿到桌面上说的话,陈家另有隐情。  陈珪一家跟袁术是世交。陈珪跟袁术是少年时期的朋友,有过一起飞鹰走狗的日子。袁术长大后觉得贪玩不好,有了称帝的心思,就到处搜罗名士。他写信请陈珪来辅佐自己,说得很诚恳,“我始终没忘了咱俩是铁哥们儿,我这就要发达了,来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收到了一份来自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洋洋洒洒万余字。当看到奏疏中说如今政府里的官员大多是些“迂儒俗吏”时,朱元璋大为光火,把茹太素叫来面谈。书生气十足的茹太素很快就耗尽了朱元璋的耐心,朱元璋命人找来棍杖对茹太素一顿暴打。这是廷杖在明朝的第一次执行。但事发偶然,杖打朝臣并没有因此形成固定程序。不过,朱元璋这次算是给他的后代们树立了个“榜样”。  宣宗之后,明王朝进入“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