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缩小贫富差距的着力点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富差距”向来是社会敏感话题,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更是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隐患。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徐滇庆认为,若要遏止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务必要切中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要害,决不能盲目提高“最低工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记者问(以下简称间):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您觉得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徐滇庆答(以下简称答):贫富差距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要讨论贫富差距,我们就必须非常冷静、准确地找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31。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已经突破了0.5。在亚洲几十个国家里面,中国排名倒数第三。这个现实恐怕是很多政府官员和学者都无法接受的。对此应该采取什么对策,需要大家认真讨论,光喊“要缩小贫富差距”虽然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不大,所以找准缩小贫富差距的着力点非常关键。
  调整贫富差距在经济学理论上,早有定论,它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是生产层次,第二个是分配层次,第三个是再分配层次。
  第一个层次需要做到让人们在公平的起点上竞争,反对垄断,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第二个分配层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公共财政政策,把国家的负担让社会成员合理地承担起来。第三个层次是慈善事业,这方面西方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又遇到了新的障碍,也就是公信度的问题。
  如果这三个层次设计得好,作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没有理由会这么大。但现实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三个层次都没有设计得十分合理。
  首先,在生产层次方面,我国现在的垄断现象依然相当普遍,公平竞争还没有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垄断性的领域之中。在历年进入《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垄断性、资源性企业占据了主要席位。这是需要我们逐步改进的,对这个问题社会各界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其次,就是在分配环节,这也是最为主要的部分。为什么我们总是找不准缩小贫富差距的着力点呢?这和税制绝对有关。西方税制中的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40%-60%,而中国只有6.8%,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老百姓的税收负担不重,而是表现出我们的税制还具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所有开支都来自于国有企业,所以无所谓税收,那么走向市场经济,别的都改了,农业、工业、贸易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独税制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特点——由企业承担起绝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大家都知道,向企业征税非常简单,这是计划经济下最通用的方式。它的弊病在于,企业交税无法发挥调节贫富差距的杠杆作用,而目前6.8%的个人所得税数量又太小,对调节贫富差距作用不大。
  同时,对于资产征税,直到今天都没有拿到议程上来好好讨论。现在人们都在讨论房产税,房产税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个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都来自于房产税,而我们现在的房产税刚刚开始讨论,还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房产税,如何征收房产税”,几乎全民都在反对设立房产税,因为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在目前的税制基础上再征一个税——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整个改变税制,大幅度地减少政府开支在GDP中的比重。减税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同时要改变税制结构,其中企业税占30%,个人所得税占25%,房产税占20%-25%。当我们把整个税制调整好了之后,就能做到有钱的人多交,没钱的人少交,最困难的人不仅不交,还能拿到社会救济——这是很好的杠杆。但现在它没有包含在一个整体的改革范围之内,老百姓都误解为房产税是额外再“扒一层皮”。所以我们必须要整体考虑对整个财税体制的改革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来缩小贫富差距。
  第三,是慈善事业。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和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文化道德建设不相协调,个人和企业的慈善意识还比较匮乏。除此之外,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不足,慈善机构运作不够透明等等,也容易造成公众的不信任。政府应该一方面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的步伐,改革慈善事业的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机构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等制度,使行业组织、进入和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政策扶持,尤其是在税收方面,鼓励企业积极从事各项社会慈善事业。
  问:税制改革,在缩小贫富差距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前段时间,我和吴敬琏老师在一起讨论过几个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关于我国的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对中国来说是个大问题。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0国家财政决算本级支出8987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7.8%。由于2006年我国已全部取消农业税,因此,将近9万亿元的政府支出均由城镇人口承担。201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总数6.69亿,人均承担政府支出1.34万元,而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1.9万元。换句话说,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名义收入应该为3.24万元,其中超过40%的人均名义收入都是让政府消费掉了。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税负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大家对税负的压力没有感觉呢?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压力转移给了企业。
  我认为,应该通过税制改革,大幅度地削减企业税负,增加员工的工资,估计可以为企业减轻25%-35%的税负压力。也就是说工人的工资可以增加25%-30%,然后通过递进税制对个人所得征收所得税,来供给政府开支。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减100万的税,就给员工发100万的工资,然后政府再向员工征100万的税,这笔钱在这里面打了一个转,大家都没什么影响,政府依然能够有原来那么多的税收,企业也没增加负担。有人会说,企业员工多得了100万又交了100万,是不是玩了一个数学游戏呢?完全不是。企业员工交的100万税里面,收入高者承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个恰恰是我们税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有困难的不交税,甚至还能拿补贴。
  1996年加拿大与我们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曾经组织过一次中国税制国际研讨会。中国派出了有30个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领队的是刘吉先生、董辅初先生,还包括现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那时候大家就已经认识到了税制改革迫在眉睫,税制改革会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是遗憾的是,15年过去了,我们的税制改革依然在原地踏步,这就难怪我们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了。
  问:现在很多人建议公务员要率先减薪,您觉得这会带动整个国家公务员体系的减薪吗,这对缩小目前的贫富差距有多大作用?
  答:“减薪”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要说出理由来。如果说不出理由来,那就是“作秀”。我觉得,真正需要减薪的理由,是在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没有钱了,如果不减薪政府就要关门,但现在还远没有到那个地步。   空喊公务员减薪对缩小贫富差距毫无作用。目前,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公务员的整个收入还没有纳入到正常的监管轨道,一些官员对“公开收入”还遮遮掩掩,公务员工资之外的福利补贴名目繁多,数额巨大,大量的社会资源一直在向他们倾斜,所以人们都挤破脑袋要报考公务员。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而且要在“公平”问题上做足文章,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去年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为缩小贫富差距,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工资倍增”,您觉得“增加工资”会缩小贫富差距么?
  答:目前一些人认为,要缩小贫富差距就要通过增加工资收入来达到目标,我认为这条路走不通,甚至会走上歧途。
  前面我提到,缩小贫富差距必须以“公平”为前提,我们的目的就是追求公平。那么缩小贫富差距首先就应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中国的低收入者集中在哪里,是谁?很明显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那里依然存在一亿到两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国离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世界各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额的比例都在5%-8%。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有2.4%,日本有2%,美国只有0.8%。而我国现在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8%,就算要降到20%,我们的任务还是非常繁重的。这是中国的国情,我们绝不能过高地估计我们目前所取得的发展成果,而忘记了我们还有很艰巨的改革任务。毕竟还有38%的劳动力在农村,其中还有一亿多的农民实际上处于剩余劳动力的状态。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把这些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服务业、制造业,这样才能帮助农民脱贫,这是世界各国走过的道路,也是发展经济学反复证明了的道路。
  可是现在有些人急于求成,说缩小贫富差距,就应该增加工资一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若要增加工资,应该是给所有人都增加,特别先给最贫困的穷人增加。那么请问,还有一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给他们增加工资。如果做不到,就是给现在城里的人加工资,甚至提出五年和七年“工资翻番”的计划,其结果会是怎样?这就等于把这个社会拦腰砍了一刀,把上面这部分提上去了,下面却无法落实,这是万万做不得的事情。我们现在提倡和谐发展,就一定要把全体劳动者当作一个整体,而且特别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而不能盲目地提高最低工资线,以达到城镇就业人口的工资翻番的“目标”。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反倒会因为最低工资线逐步上升,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这对于农民来说,决不是好消息。
  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警惕,一旦通货膨胀爆发,绝大多数受害者将是低收入的人民群众,反通胀就必须理顺所有这些经济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和谐发展。我们决不能忽视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贫富差距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反对垄断、税制改革、提倡慈善,在三个层次上充分发挥调节的杠杆作用。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在重大政策上出现失误,很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随后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届时我们就将承受极大的损失。
  问: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印度的发展模式,也经常拿“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进行比较。你如何看待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龙象之争”?
  答:前几年,我曾出版一本书《终结贫穷之路》,主要就是将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人在预测,说印度很可能要赶上甚至超过中国,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也很形象地比喻为“龙象之争”。
  究竟是“龙”赢还是“象”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我的基本观点非常清楚,不能简单地说“龙象之争”一定谁赢,但印度要超越中国只有两个条件:第一中国犯错误,第二印度改正错误。
  1980年印度所有指标都比中国好,但30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2倍,钢铁产量是他的6倍,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比他强得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印度走错路了。
  总有一些人说,印度的高科技很先进——某些方面确实很先进,他们的银行系统比我们好,证券市场比我们好,生物制药比我们好,有些大企业还真的很好。但印度整体选错了发展道路,他选择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发展高科技行业,而中国选择了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为什么现在印度超越不了中国,为什么许多产业中,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他高三到五倍,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拥有两亿产业大军,而且“产业训练”将他们从一般的农村劳动力变成了产业工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转变。
  相比之下,印度的劳动力却比较松散,他没有组织起来,没有工作,所以他无法接受“训练”。中国30年前、20年前的打工仔、打工妹现在都成了老师傅,他们经历了劳动分工,融入了工业组织,融入了规模经济,所以全世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从目前来看,中印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剪刀似的在扩大。
  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下一轮的竞争将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这些人口大国之间的竞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迟早要转移到这些国家去。对印度人来说,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而不是中国,印度必须跟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才有可能把下一轮接力棒紧紧握在他们手中。
  但是这一天并不会在短期内到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一定会先从中国的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如果我们盲目地或是大幅度地提高最低工资线,就很有可能把这些产业给逼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到时候全世界就可能很难见到“中国制造”了。
其他文献
“简单”并不仅是一门生活哲学,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其中,最成功范例莫过于苹果公司,其代表产品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手机、MP3播放器,均以“简单”二字胜出。丹麦视听音响制造商B
2013年,90后的首度“职场秀”正式亮相。  作为职场“菜鸟”,90后并不胆怯,而企业管理者却貌似更紧张一些,因为他们面对的将是不同于70后、80后的一代人,如何应对90后的“逆袭”,成为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在人们眼中,90后是指尖上的一代、“微”生活的一代,惯于“裸辞”、善于“闪跳”……但无论如何,5年后、10年后,他们终究会如70后、80后一样,成为职场主力。以“未来生力军”的眼光去解读
丰田汽车的信誉危机、国美的“黄陈之争”,都与家族人才不济、对职业经理人缺乏信任与制衡机制有关。要确保祖业延续,家族后代必须肩负起传承创办人无形资产的使命,而将企业在核心资产以外的管理权交由职业经理人执行。  在国内,虽然许多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在站稳脚跟后都鼓励子女进入企业见习,或引入职业经理人,却往往难以放手让这些接班人一搏天下。其实,企业家对于接班人有很大的顾虑:一方面,自己的子女可能没有能力管理
Q 我公司员工每年可以享有20个工作日的带薪年休假,而一直以来多数员工是一年分几次休完的。但最近有一名销售人员,国庆节后一直休假,几乎整个10月份都未出勤。我公司销售人员每月的工资是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构成的,而绩效奖金平时是按照该部门的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及职级不同进行分配。该员工当月没有上班自然没有产生绩效,如果按照职级发放则可能引起其他员工的不满。请问,我们可以停发该员工当月的绩效奖金吗?  
去年“五一”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提出:  “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我国政府提出“体面劳动”,旨在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针对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
满目青山夕照明,钟晨先生喜欢这句诗的豪迈情怀。他还没办妥退休手续时,就被一家民营企业聘为企业顾问,一干就是四年。他说:“原来约定试干一年,可干到今天,老总硬是不让走。”  继续上班的日子,钟晨总是把白胡茬刮得溜干净,自称“办公室小弟”,放低身价履新职;嘴里常蹦出“元芳,你怎么看”之类的流行语,让刚走出毕业季的新员工觉得他挺“潮”。可这家公司老板却有这样的认知:一位哲学家说得好,同一句话,从老人嘴里
在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员工工伤、伤亡等突发事件,往往使HR不知所措,处理起来更是无从下手。笔者就曾亲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员工意外死亡事件,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颇有收获,现总结、分享以期借鉴。  噩耗传来先做哪些事  2011年11月某个周一。公司办公室在有序地安排新一周的工作。上午10点,前台同事告知有一位民警要约见公司负责人,因为当时总经理外
10万元求职,惊动房地产老总    去年10月份,在京城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首例个人商业广告求职事件。事件的主人公王先生花费10万元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商业求职广告。那个1/4版的个人求职广告,登在了2006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的第一版上,一下子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时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准备为其北京分公司物色一名总经理,看到这一消息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
研究人员声称,欢快的音乐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集中度。在进行挑战性脑力工作的同时,播放曲调欢快的协奏曲,可以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准确。  心理学家称,欢快的协奏曲的确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但是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可以充分影响大脑的情感处理进程,而是能够提高脑部的一些特定成像功能,并激发出积极和满足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高级认知功能。  研究证明,当人体接触到愉快和振奋人心的内容刺激时,认知能力
视野孤陋的我,不想让目光总在书本上打转转,所以读研时我选择到一家旅行社实习,因市场部门主管空缺,竟让我代职市场部经理。际遇那段职涯,幸运的不仅是粗粗地游走了半个中国,浅浅地修炼了管理知识,还结识了工作团队中几位可爱的90后小师妹,在习惯享受她们喊我“项羽兄”的甜美中,我们又先后将自己流放他职,这术语叫什么来着,哦,叫“陌生拓展”。不过,姐妹间从未断过网通,更多的时候,师妹们权且把我当成“心理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