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活力 快乐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491371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力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体的密钥,神圣且无法剥夺。它是一种精灵,如果不加引导控制,不仅会浪费生命,还会像一朵黄花般无序疯长,祸害周围。我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升成长的内驱力,努力培养个性张扬、心态阳光、乐于创造的学生群体。下面结合实际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严格课程实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热情无限,精力无穷,对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我们也发现,年级越高,厌学情绪也越高。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反而异化为一些人对“高分高能”的追求,千军万马依然在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学校、教师不敢有丝毫放松和大意,学生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竞争,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四周被作业包围,身心俱疲。
  几年前,我校开始开展“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活动,着力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一是规范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二是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对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组织教学、教学评价、听课、教研活动等都有明确要求,制定了“师德师风承诺书”,把“拖课”和布置过多作业视为有损师德的行为。三是制定教学规范,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各科教学规范,确立了各科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教学”的探索,建设了“儒实”课堂,教学既朴实扎实,又兼具人文灵动。同时,还研究制订了各科教学规划,引导课堂教学向高位发展。由于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提升教学效率上,让学生有了释放生命活力的时间和空间,对学校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开展主题教育,让校园充满成长的气息
  人的本性总是向善的,辅之以适当的教育,就可以塑造成材;若听由之,则活力就泛滥成灾。我校根据校训“儒实”,制作了“儒实娃”为学校吉祥物和文化标识,着力实施“十好规范”教育、“文学艺术三百工程”“民乐教育”,大力开展“争当儒实娃”的主题教育。
  1.开展“十好规范”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我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本地学生而言更加质朴。为加强习惯教育,我校把“吃好饭、走好路、说好话”等基础的十项规范和礼仪编成儿歌,和诗书礼乐相结合,层层发动,项项落实,开展“争当十好小儒娃”活动。学生都以当好“十好规范之星”“十好小儒娃”为荣,从自己做起,感染身边的人,学生习惯得到了整体提升。
  2.实施“文学艺术三百工程”,提高文艺修养
  “儒实”之实是基础,儒是追求;“儒”不仅是一种形象,更是一种涵养。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实施“三百工程”,学生在1~9年级期间共阅读100部名著、欣赏100首名曲、欣赏100幅名画,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读经开智,聆曲解意,观画激趣,在吟经诵典中传承文明,  践行“儒实”的校训,学习大师的精神,培养高雅的情趣。学校编制了校本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并充分发挥常州市示范图书馆的作用,近5万册图书流通迅速,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习惯和需要。
  3.开展民乐教育,打造教育特色
  孔子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学校要以高雅的艺术充实学生的心灵,荡涤灵魂。我校创建了武进区民乐特色学校,建立了民乐教育的长效机制,巩固民乐梯队建设,加强民乐普及教育。闻丝竹之悦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演奏着成长的交响曲,拔节在卢家巷实验学校的校园。
  三、优化阵地建设,让学生激扬前进的豪情
  研究表明,当学生感觉到安全、快乐的时候,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校加强了环境建设、班级建设、团队建设,积极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温暖,为成长增添更强的内生力。
  1.为学生创设安定向上的成长环境
  一是建设整洁雅致的物质环境。我校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以学生的眼光规划整治校容校貌,注意突出“儒实文化”的特色,在思想立意、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做到了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棵树木说话,让每一个橱窗说话,让每一条走廊说话,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绿洲。二是创设温馨积极的心理环境。我校树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观,树立了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差异发展、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树立了“进步就是优秀”的质量观,老师们静气凝神,引领着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等待着学生轻松自在地健康成长。
  2.建设好学文明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校每年都进行班级文化布置评比,让各班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让每一处布置都渗透文化气息,使教室的布置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学生自觉参与班级建设,张扬个性,团结协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使教室成為了学生温馨的家园、培养特长的摇篮、展示成功的媒体。
  3.着力加强团队建设
  如果说班级主要是由班主任负责的话,那么团、队就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我校放手让学生管理团、队,适当给予工作指导,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成长的天空。
  四、丰富校园活动,让快乐伴随生命的成长
  童年时的精力无比旺盛,如若没有适当的时机宣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我校要求教师严肃区分学生过失淘气还是品德使然,不把“精力过剩”上升为思想问题。同时,把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作为开展快乐德育的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提高。
  我校开设了“午间视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愿自主地收看视频,了解新闻,探索未知,把对知识的触角远远伸到书本之外;设立了“课前5分钟”,用5分钟时间讲故事、展示才艺、讨论问题。
  学校成立了“儒实乡村学校少年宫”,20多个学生社团坚持开展活动,民乐、陶艺、文学、书画、信息、乒乓、数棋等20多个项目经常开展活动,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常州迎接全国文明城市验收时成为14所待检少年宫之一。学校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少年宫建设已成为校园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成为丰厚“儒实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品牌工程。
  生命的力量不可逆、不可抗。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以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忍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尽情放飞生命的梦想,让生命原野上郁郁葱葱,活力永存。
其他文献
潘浩文的事业起航于被Balenciaga看中去巴黎走秀并拍摄广告,她是能够代表新生代中国模特的酷和美的。此次因为疫情缺席四大时装周,且还没有拿到海外广告邀约的她,在我们的拍摄中穿上了最新一季的Balenciaga早秋印花连衣长裙,蹬上强势但无比柔软的Bottega Veneta超长羊皮靴,戴上Saint Laurent宽檐藤编帽,从头到脚溢出满满的活力。白色环形手镯来自Bottega Veneta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传统的习作教学课堂模式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讨论选材—自主拟稿—誊写习作”,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习作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着“学生畏,教师累,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难” 的通病。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习作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能否在习作教学
近几年,我校的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磨课教研活动中,曾执教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为达到最佳效果,进行了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次的磨课。在这里,我想以自己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时的设计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课改中涌现的新观念,
法国杰出艺术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生活中到处有美育。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课作为美育中的一门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脱离了生活,美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动人的美术创作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
所谓“自主作业”,我的理解是: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课内的作业外,自己主动、乐意去做的课外作业。  笔者践行学校2009年第一学期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实施自主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反思,并且尝到了一丝甜头。  下面是我在六年级两个班中有关数学“自主作业” 的点滴记录。抛砖引玉,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备“自主作业”个体的条件    一般指学习个体能具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既然被推到了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管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应更直接、更活泼、更纯粹。可是,教师在繁杂的德育工作中,往往疲于应付,缺少了更多理性的思维。怎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感染力?教育活动中又有哪些误区?让我们通过实例来思考。  一、舍近求远,弱化了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是“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玩具、电脑、电视远比文字对学生更有诱惑力,要让学生把书捧起,首先就需要老师在读前“诱惑”,使其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把课外书籍捧起,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第一板块:与“螳螂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篇文章的一个关键词,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体验”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现了阅读中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本质,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肢解课文过分理性的诟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的情感,挖掘人文内涵。但我们也发现,大多数课堂的体验教学环节,还存在过于肤浅的现象。这让人不觉感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