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重组,促进有效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uo5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第一板块:与“螳螂捕蝉”对话——领悟寓言之意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任意的,而是对活动作系统规划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第9、11自然段。然后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这个故事涉及了哪几个具体对象?板书画出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复述。
  
  第二板块:与吴王对话——产生矛盾之疑
  
  少年说的话,吴王听明白了吗?“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三分文章七分念。教学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比讲解内容更有意义。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将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集中一处,对比感悟,产生了探寻少年劝说秘密的念头。
  
  第三板块:与少年对话——解读智慧之码
  
  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其中藏着什么神奇的密码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再次走进3~12自然段,作批注式阅读,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1.少年劝说的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智劝,妙劝,巧劝)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
  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应注意这样两个原则。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其他文献
JonathanANDERSON  谈让他不忍释卷的Bret Easton Ellis的小说  “从小到大,我一直对Bret Easton Ellis在LessThanZero(1985年)一书中所刻画的人物类型深为着迷。它提炼凝聚了永恒时光中有趣的短暂瞬间,就像在我年轻时埋下的一粒时间胶囊。我当时在机场买下它,而它也是我那天读的第一一本书。它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独自走向世界的时刻。”Donatel
在英國乡间这座优美的花园中,桌子上的三明治被摆成完美的圆形,烤饼、果酱和凝脂奶油堆成了一个个“小山”,茶水从银色茶壶中缓缓流出,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与四只毛茸茸的吉娃娃闹成一团,大人们则心满意足地坐在“品茶角”的藤椅上。在这个小小的圆形户外空间,地面是经过平整处理的草地,四周围着一圈修剪成型的山毛榉树……眼前这片迷人的英国乡村风景的“创造者”是Claudia Rothaermere,她从装饰着
课堂教学是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临风对月而渲染  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除知识技能的传授交流外,更有情感态度与价
潘浩文的事业起航于被Balenciaga看中去巴黎走秀并拍摄广告,她是能够代表新生代中国模特的酷和美的。此次因为疫情缺席四大时装周,且还没有拿到海外广告邀约的她,在我们的拍摄中穿上了最新一季的Balenciaga早秋印花连衣长裙,蹬上强势但无比柔软的Bottega Veneta超长羊皮靴,戴上Saint Laurent宽檐藤编帽,从头到脚溢出满满的活力。白色环形手镯来自Bottega Veneta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传统的习作教学课堂模式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讨论选材—自主拟稿—誊写习作”,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习作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着“学生畏,教师累,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难” 的通病。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习作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能否在习作教学
近几年,我校的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磨课教研活动中,曾执教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为达到最佳效果,进行了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次的磨课。在这里,我想以自己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时的设计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课改中涌现的新观念,
法国杰出艺术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生活中到处有美育。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课作为美育中的一门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脱离了生活,美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动人的美术创作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
所谓“自主作业”,我的理解是: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课内的作业外,自己主动、乐意去做的课外作业。  笔者践行学校2009年第一学期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实施自主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反思,并且尝到了一丝甜头。  下面是我在六年级两个班中有关数学“自主作业” 的点滴记录。抛砖引玉,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备“自主作业”个体的条件    一般指学习个体能具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既然被推到了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管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应更直接、更活泼、更纯粹。可是,教师在繁杂的德育工作中,往往疲于应付,缺少了更多理性的思维。怎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感染力?教育活动中又有哪些误区?让我们通过实例来思考。  一、舍近求远,弱化了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是“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玩具、电脑、电视远比文字对学生更有诱惑力,要让学生把书捧起,首先就需要老师在读前“诱惑”,使其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把课外书籍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