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呼唤教师自主探索、专长获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双减”需要提质增效,而要提质增效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素质修养.然而,相关调研发现,一些教师仅重视专家培训、外出学习,漠视具身认知和与其他教师的言语交流,对沉浸其中的群体文化缺少反思,致使本应兼具趣味与内涵的教学生活味同嚼蜡,专业发展受阻.那么,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获得教学专长呢?
其他文献
龚本《万历八年会试录后序》问题较多.其结尾云:“是役也,同考试则……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谨序.”(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下册,宁波出版社,2016年,页735)明代会试后必有录,而录必有考试官所写的前序与后序,如正德十二年(1517)靳贵云:“上命臣贵、臣清往主校文之任.”(《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下册,页1)此表明靳贵、顾清分别写前序、后序.这种区分,也体现在会试录中的诸多方面,如在“考试官”栏中,写“前序”的考试官在前,写“后序”的在后,而在程文批语中,则反之.
期刊
关于陆游入幕的论题历来颇受学界瞩目,然迄今仍有若干问题值得商榷:一、陆游得入南郑幕实为主动上书求辟的结果,非应王炎二次辟举所致.二、陆游的成都幕府生涯始于乾道八年冬,终于淳熙三年春,未曾间断.三、辟陆游入四川幕者,系都大茶马兼权制置司公事赵彦博.四、汪澈首招陆游入幕的时间当为绍兴三十二年,非绍兴三十一年.五、张浚幕府对陆游交游范围之扩大、战略思想之形成及后续幕府生涯的展开有直接且深刻的影响.六、陆游入幕未受虞允文干预,求禄一官以解决生计问题进而东归是其上书虞氏的唯一动因.七、重新考订《与成都张阁学启》和《
在强调创新的21世纪,创造力倾向对乡村学校儿童来说,不仅会影响乡村儿童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创新水平.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学校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对乡村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准实验法研究方法,比较了“专递课堂”模式干预儿童和未干预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并探讨了“专递课堂”模式影响乡村学校儿童创造力倾向的机制.结果表明,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未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并且乡村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与儿童对音乐和美术活动的喜爱程度呈显
除史书外,现存汉代诗歌634首主要通过乐府文献、汉人别集及历代诗文总集三种方式保存和流传下来.流传过程中,汉代诗歌经过了历次“书厄”和各种自然性毁损,以及各种选择性的去取.汉后歧视“七言”之风导致晋至南朝时期人们编撰诗文总集时,在“采摭孔翠,芟剪繁芜”选编原则的指导下,将“七言”当作“繁芜”过滤掉了.这一选择性去取所带来的后果是汉代“七言”的集体性亡佚.
学者常以《文献通考》所引“巽岩李氏日”为据,认为《涑水记闻》和《温公日记》是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后纪》所作的资料汇编.但这则材料错漏甚多,可信度不高.作《资治通鉴》前后《纪》的想法其实出自刘恕,司马光并未表现出支持.北宋中期士大夫撰写史料笔记和时政日记蔚为风气,《记闻》《日记》都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司马光曾有《朔记》《百官公卿表》等本朝史著,但二者的写作都是在《记闻》《日记》基本成书后才开始的.
历时性视角与思想史考古是目前汉代三老研究的两个薄弱之处.国三老制度的直接渊源是战国、西汉的地方三老制度.辟雍三老礼始于汉明帝,由于场址的迁移而蜕变为富于视觉性、公开性的帝国盛典,天子以周密得体的演出营造了隆重的文化景观,实现了“率天下为人子弟”的教化目标.此过程的本质是以《孝经纬》《白虎通》为代表的经学知识、话语对现实政治的规约与形塑,是汉儒对述旧礼以兴礼乐之王道理想的具体践行.
“双减”后的第一个春季新学期已经开始.如何巩固“双减”工作取得的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及课后服务质量进一步全面提升,成为公众关注和思考的热门话题.站在发展的新起点,宝安教育将目光聚焦未来,宝安教育系统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等战略,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赋能助力.
期刊
东洋文库藏旧抄本《史记·夏本纪》,为日本高山寺旧藏.本文试从行款形制、著录流传、用字特点等方面综合讨论,判定该卷由日本学者传抄,但其所承袭的底本是唐写本甚至是六朝写本.该卷抄本与刊本《史记》相比,存在很多异文,对《史记》校勘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没有充分利用与出校,因此本文对其异文作了进一步的校读.
王慎中《遵岩集》有四十一卷本和二十五卷本两个版本系统,《四库全书》收入此集,但遗留了若干版本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有《遵岩集》的四库底本,其中含有大量的墨批、浮签等四库馆纂修的原始痕迹,在考订《遵岩集》版本问题、研究四库馆馆臣以及《四库全书》的纂修流程、纂修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余嘉锡先生为我国著名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史学家.先生逝后,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系列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其中《余嘉锡论学杂著》收论文、书序、题跋30篇,读书随笔30条,其中序跋共有16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