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为中国球迷再“疯狂”一次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书豪 美籍华人,祖籍福建,1988年出生于美国加州,201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同年加入NBA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2019年8月与CBA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签约。

  在首钢篮球中心的训练馆里,《环球人物》记者在一群球员中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站在内侧角落的林书豪。他比以前瘦了很多,话依然很少,在教练的指挥下与队友打着配合。如果不是关注篮球运动的人,很难察觉他与其他队员有什么不同。
  今年8月27日,林书豪与北京首钢男篮俱乐部正式签约,年薪为300万美元。这意味着新赛季他将以外援身份征战CBA。中国球迷盼望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林书豪。

“几年前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会来CBA”


  NBA历史上首位美籍华裔球员,率领纽约尼克斯队连续赢得6场比赛、个人单场最高38分,成为家喻户晓的“林疯狂”,巅峰之后经历伤病、冷板凳,再次做出选择、开始新的征战……林书豪9年的职业篮球生涯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草根奋斗史。
  林书豪的普通话带着淡淡的台湾口音,不紧不慢,配上他一贯好脾气的笑容,让整个人都显得“软萌”起来。当被问到如何保持自律时,他跟着重复了一遍:“自律?是什么意思?”球队翻译在一旁用英文告诉了他,他笑了:“其实我来北京后吃了好几次烤鸭。他们(球队工作人员)说联赛期间我不能吃,但我就是很喜欢烤鸭。还有糖果、点心,有时候我就是逛和吃。”
  虽然很多方面需要适应,林书豪对北京的喜欢还是显而易见的。正式签约之后,他第一时间发微博,晒出3张图并写道:“北京,我来了。”
  在首钢男篮为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回忆了自己做出决定的过程:“今年7月中旬,秦总(首钢男篮董事长秦晓雯)来到我在美国的家里,加上我父母,我们一起开会讨论。我问了秦总一些问题,又来中国深入了解了一次,整个过程我觉得很舒服,而且北京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做出这个决定综合考虑了很多原因,但并不难。我的目标是赢球,只想赢球,他们(首钢男篮)也一样。”
  在秦晓雯眼里,与林书豪签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双方有相同的价值观、目标,“彼此都是追梦人”。
  秦晓雯透露,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第一个问题是林书豪问的:“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你们的未来规划是什么?”秦晓雯恍然间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商务谈判,“我心想,不愧是哈佛的毕业生”。
  当时还有很多职业联盟和外国球队抛出了橄榄枝,林书豪最终选择了中国CBA。“虽然今年NBA没有给我合同,但其他选择还是挺多的。经纪人也对我说,如果你想用最快的速度回NBA,就先去欧洲打一段时间。但我几年前就告诉过自己,早晚一定会去CBA打球。因为中国球迷从我第一天加入NBA就非常支持我,我知道自己肯定会来。”
  秦晓雯深知一名华裔球员在NBA的艰辛,也了解林书豪内心最渴望什么,这或许是双方成功签约的另一个因素。
  “我知道书豪有能力继续在NBA打球,但我也知道,他更想去一个能让他成就自己的球队。”秦晓雯说,“如果你们了解书豪在NBA的经历就会知道,他在那么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打出来是非常艰辛、非常不容易的。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是带着怎样的意志去追梦。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去追求梦想,这种理念使得我们走到了一起。”
  “追梦”是林书豪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我一直希望每天可以很开心地去打球,然后鼓励很多小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林书豪说,“去年在NBA没有什么机会上场,我已经等待了很久,现在就是希望打比赛。我不怕压力,我会挑战自己。”
  至于希望自己在球队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林书豪用了“仆人式的领袖”来形容。“如果我所有的队友都比去年打得好,我们球队的成绩比去年好,我就会觉得做好了自己的角色。”

NBA华裔球员的天花板


  林书豪成名于24岁那年,从替补到明星,仅用了一周时间。2012年2月4日,在被纽约尼克斯队主教练派上场之前,他在那个赛季只得到9次出场机会,一共才获得32分,是名副其实的板凳球员。然而当晚林书豪的表现超越了主教练的期待,整场比赛拿下25分、7个助攻、5个篮板,帮助尼克斯队获得了胜利。
  从此,林书豪一发不可收拾:2月6日胜犹他爵士队;2月8日胜华盛顿奇才队;2月14日贡献了27分和11次助攻,并在终场前0.5秒上演三分球绝杀,使尼克斯队打败多伦多猛龍队。在林书豪带领球队拿到六连胜后,NBA破格增补他参加全明星新秀赛。
  一场接一场的胜利令全世界的球迷疯狂。粉丝们送给他一堆昵称和绰号——“林旋风”“林来疯”“零输豪”……媒体更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时代》周刊称他矫正了美国人在篮球领域对亚裔的“斜视”,证明了亚裔不仅学习成绩好,在运动方面同样能与世界最出色的球员抗衡。
  那段时间,林书豪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简直成了“美国梦”的亚裔代言人。就连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开始追捧他,称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2019年3月,林书豪代表多伦多猛龙队征战NBA赛场。
2019年9月26日,北京首钢男篮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林书豪加盟。
其他文献
2018年的高考,可能会让已经从北大毕业的ofo创始人、CEO戴威很有压力。  高考前几天,突然冒出一大波“小黄车快黄了”“卖广告续命”“戴威还能撑多久”的消息。虽然ofo很快发声明说是遭到了集中抹黑,为了证明“资金紧张”纯属谣言,他们还比平时提前几天发了工资,但是质疑仍在发酵——关于ofo融资失败、裁员、高管离职的消息不断爆出。  就在一年前,ofo的投资人朱啸虎还跟马化腾在微信里互怼,争论of
王占义。生于1960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前副社长,内蒙古十大藏书家之一。潜心收集40余年,于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创办内蒙古史料博物馆、世界报刊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
这是2019年的岁末,我们迎接2020年,也是迎接21世纪第三个10年。  时间是最好的书写者。在2019年的坐标上,它书写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家史,也书写了时代巨变和岁月起伏中的个人史。回望2019年走过的路,华为事件平地起惊雷,“中国芯”和5G技术这些陌生的科技名词,变成我们熟悉的日常;中美贸易争端多次反复,中美关系不再是遥远的话题,而是关联你我的生活;香港修例风波持续半年之久,“
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部署完成。它是迄今功能最全、能独立提供服务项目最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射任务原定于6月16日完成,但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任务推迟,引发高度关注。网友热议  ①你以为疫情就是2020年的主旋律,其实只是前奏曲,大国重器可没停下。  ②是不是意味着导弹瞄准食指,最大误差就是打到中指了?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
彼得·勃鲁盖尔《死神的胜利》。  在14世纪的欧洲,大西洋、地中海上经常漂荡着一些孤零零的船只。当你靠近它会发现,船上的人全身发黑,已在睡梦中死去。  这是死神在狂舞。  “受害者发病那一天,水疱和疖子出现在胳膊、大腿和脖子上。他们非常虚弱,备受折磨,只能倚靠在床上。不久,疖子变成核桃那么大,然后变成鸡蛋或鹅蛋大小,那种感觉痛彻心肺。症状会持续三天,到了第四天,又一个孤魂升入了天国。”1347年,
198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第四次到包头调研稀土工作,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说:“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上的稀土大国。”并提出四个奋斗目标:资源第一、生产第一、出口第一、应用第一。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稀土大国”的理想。  稀土,被认为是很多尖端科技的命门。即便是最为严谨的科学家,在描述稀土时,也毫无保留地称其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建设“稀土大国”的起点,比提出这个概念的时间更早。2019年6
“不管是想投资、家传,还是买回来捐给国家,都是花着自己的钱,替我们这个民族传承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  不是所有的国宝都藏于大型博物馆中,还有一部分被保存在民间藏家手里,王刚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藏家。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家宝藏》第二集中展示了3件宝物——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为曾侯乙编钟担任“国宝守护人”的正是王刚。主持人张国立介绍他时,调侃他是“收藏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看过
韩浩月  在凭借《地久天长》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之前,咏梅是一个对观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名字。搜索这个名字出现的结果,更多是古代诗词或书画作品。而获奖之后,咏梅迅速成为一个“热词”——此后说到咏梅,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演员咏梅了。  咏梅出生于1970年,今年49岁。在业内所说“中年女演员失业”的大环境下,咏梅的这个年龄,放在很多女演员那里,难免会产生绝望的情绪。但从咏梅登上领奖台,拿回属于自
8月29日,克罗地亚西南部沿海地区的特里布尼耶村举办了一场传统的骑毛驴比赛。这个赛事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今年已经是第五十三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今年的比赛推迟了一个月,但赛场上人们的热情不减。骑手们骑着毛驴比拼速度,观众们在两旁高声助威,并纷纷拍照。休息间隙,人们还会聚在一起暢饮啤酒,热闹非凡。比赛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小毛驴似乎已跑不动了。
2020年10月10日,胡伟武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陈昊/摄)  胡伟武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CPU》,讲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龙芯1号”的过程。这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胡伟武当时是研制组组长。  这篇写于2001年8月的文章,最近又开始在国内网络上流传。在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华为围追堵截,甚至下发芯片“断供令”的当下,大众回忆和追溯着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