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创造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sarahluck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者要认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了解其特点,转变观念,整合思维,营造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和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造型人才 培养
  [作者简介]张惠珍(1964- ),女,河北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工作。(河北 石家庄 050091)刘颖(1979-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153-02
  
  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都去搞发明创造,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力在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呼唤我们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型教师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这一精辟概述道出了大学的真谛,被认为是大学须秉持的基本办学理念。大师是大学的支柱,更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也曾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保证。
  创新型高素质的教育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教育方法,能够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给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人格,素質教育不仅仅要把学生看做是认知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做是生命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应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卓越的“艺术家”。
  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活动的带头人,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勤奋钻研业务,熟练掌握本学科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并善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营造一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去了意义。
  
  二、加强课程建设
  
  创新能力来源于雄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采取“停、转、并、增”的原则,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要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状况,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同时遵循“以需为源”的方针,开设选修课程,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以提高学生获得多元信息的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就会受到压抑,无法发挥主体作用,也就谈不上创新。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同时也要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知识,萌发创造功能,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四、实行创新型教学
  
  1.从主智教学转变为全面教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往往偏重知识的记忆或智力的片面发展,忽视了对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身心素质的培养。创新性教学要变主智教学为全面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全面掌握各种知识。
  2.从接受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教育都是重灌输的接受式教育,注重掌握知识的结论,其教学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灌输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探究式教学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独立的活动,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规律解决问题,既引起了兴趣,又培养了探究研究的创新精神;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科研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不仅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从单向式教学转变为双向式教学。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单向式教育给学生带来外部的压力束缚过多,把他们束缚在课堂中围绕着教师、教材,接受现成的理论,寻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很少独立自主,心理自由。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使学习远离生活,隔绝社会。这种教学造成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双向式教学是一种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通过教与学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关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鼓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摄取广博的知识,吸收广泛的信息,接触多方人士;学会多向思维,集思广益。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4.从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教师系统、全面、细致、周到的讲授,学生安安静静聆听并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就是传统教学常见的情景。学生素质的发展仅仅靠被动地听讲,不去参与实践是无法实现的。动态教学使教学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教学在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网络,甚至校园与社会的辐射中实施。创新性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学会结合,使学生的才干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比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将所学内容编排成情景对话或者短剧的形式表演,其他学生观众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在演与评的互动中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Mind and 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成功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5.从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主动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对于教师的教诲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质疑的权利,学生容易形成与创性精神格格不入的性格。主动式教学重视学生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个性的主体,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营造一种宽松融洽、有安全感、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创新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应试教育中,对于英语词组的教学,多数教师采取先解释后举例的方法,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单词“reduce”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列举了reduce动词的基本词义和例句;有的学生则列举出表示“减少、削减”这个动词的相关词汇decrease,lessen,cut down,minishi,put down,diminish,etc;有的学生还进一步辨析了reduce 和diminish等词在运用上的差别。这样学生既有机会自己参与,又有机会听到不同的见解,开拓了思路;这样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性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6.从单元化教学转变为多元化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而传统教学忽视人的客观差异性,创新教学既看到了学生智能水平的差异,也看到了学生个性和智能类型的差异,设法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多样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學体系。为学生具有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具有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打基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进步的灵魂。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无数优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贡献力量。高等学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库和创新成果积聚地,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高等院校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努力培养出具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竞争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航,王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秦亚青.教育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叶金福,等.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毕诚.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江泽民教育论述学习和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5]胡东芳,等.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文章的语言形式是读者推理活动的触发机制和依据。本文中,笔者以Michael Short的语篇视点标记理论为基础,探讨读者如何以语言形式为依据同作者进行深层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的
在韩礼德与哈桑提出的有关词汇衔接的同现关系与复现关系理论之上,提出词汇衔接的另一种关系——隐现关系。由于比喻、拟人、换喻等修辞手段在诗歌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产生了词
最简方案是Chomsky在20世纪90年代对生成语法句法理论的重大改革。作为一种语法理论,最简方案的创立动机是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儿童的习得负担,增加语言的可习得性,因此,经济原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也越来趋于成熟,而网络流行语便是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滋生出来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是对当下信息网络环境的一种反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于4月3日下午在北京市商业学校隆重举行。
为了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本文对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语言和文化身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
[摘要]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文章阐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前提条件下,引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教师 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 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张岩(1969- ),男,江苏扬州人,石家庄学院讲师,研
什么时候产生诺贝尔奖,这件事情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就去努力营造一个可能产生诺贝尔奖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大学应经常举办科研恳谈会、思路交流会、相邻学科碰撞会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融媒体发展的要求为契机,解析融媒体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分析报业集团在融媒体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政治素养、关注职业规划、多岗位、全
在创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如何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扩展领导人形象传播渠道、强化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是现今政治传播重要思考方向。本研究以拟态环境理论、框架理论、使用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