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学者·译家r——方平莎评风格研究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学者+译家”式评论是方平莎评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从成因看,方平因翻译莎剧而结缘莎评,辅以国学功底及早年诗歌创作心得,融会贯通使然.从价值看,方平式莎评内涵的诗性视角、智性逻辑与比较文学思维,其价值不可低估,值得深入分析研究.从影响看,研究方平“诗人+学者+译家”式评论,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艺术价值,又有助于推动当下的莎士比亚研究事业.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扫“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陈旧陋习,初中语文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近年来,笔者围绕课堂教学结构的六个基本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当堂训练、批改),在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通过指导自学、质疑探究、师生互动、
期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分类标准,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册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并结合课堂中单词讲解、句子分析和主题讨论三个教学环节着重阐述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中国意识、国际视野、社会道德和个人品格,从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晚清时期,随着西洋小说的大量译介,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受到了冲击。作为译介西洋小说的先驱人物,林纾在引入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林译文与原文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话语模式和叙事结构的异同,探讨林纾如何在译文叙事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林译小说”风靡一时。
当前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等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首先阐述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其次设计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以池州市陵阳镇所村为典型案例,针对该村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SWOT分析,最后提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主要对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阅读与写作”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叶老认为:“读和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期刊
“夹纻”工艺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是雕塑、器物等艺术形态的呈现,更多的是“夹纻”工艺的传承及大漆的髹饰技法。目前“夹纻”工艺的传承面临重大挑战,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体系,因此,新时期的“夹纻”工艺想要发展与传承,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寻求当代的艺术特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造型结合,力争有所突破。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广东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饮用凉茶是两广人民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总结而来的一种护身法宝。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以“广东凉茶”这一
期刊
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有着显著的育人价值,开展好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时代高校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内涵的梳理,发现二者具有互通的育人资源、相同的时代要求以及一致的价值取向。高校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具有显著的协同价值、时代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开展育人的过程中,可以从前期的谋划和准备、具体环节的充分融合、后期的考核评价反馈以及校园环境塑造等方面加强高校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育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十分强的学科,其特点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源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高,可是没过多久,兴趣就没有了,他们只是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期刊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问:懂了没有啊?学生齐声回答:懂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经常碰到这一现象。讲了一个词句的含义时问,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后也问……但检查后发现许多学生并非真懂。有时试图让学生自己质疑,可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问题到底在哪儿呢?  后来看见一本书介绍,“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在平时逐渐教给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