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学“文化传承与理解”内涵框架及实施策略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倡导文道合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本文依据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结合高考语文试卷,探讨了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要求的内涵取向、愿景框架、学理要求和实施途径、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 策略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表征,其倡导文道合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内涵及取向
  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的“应用·拓展”能力要求中,强调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应用·拓展”能力的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但对多元文化和当今文化的态度和要求不是很明确。
  2017年发布的核心素养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单独列出,突出了传承中华文化、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当代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
  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文化”,特指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传承的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理解、传承文化的能力,即指吸收优秀文化精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能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当代人的崇高职责。
  2.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价值取向
  语言文字因文化而熠熠发光。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感知文化、吸收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语文学习,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为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也与经济政治、思想品德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些要求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来确定的,也构成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
  (1)中华文化的传承: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精妙博大、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热爱、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多样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学习,初步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
  (3)當代文化的关注:通过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化辨别、反思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愿景框架及评价
  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愿景框架
  依据新的课程目标中立德树人的要求,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了如下愿景框架。
  (1)文化传承。
  一是能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精妙博大、源远流长的特点,热爱、认同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人类优秀文化。
  二是能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当代文化,初步形成对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2)文化理解。
  一是了解、感知中华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崇高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是通过感知和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能了解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包容、借鉴异质文化。
  三是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学习,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化辨别和反思能力。
  2.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施途径及评价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有“当代文化参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和“跨文化专题研讨”等项目,其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施途径作了很具体的表述。
  (1)“当代文化参与”。
  该任务群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的交流,通过了解、剖析文化现象,进行当代文化的交流、传播。
  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①乡土和区域文化现象调查: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主题探究,能梳理本区域文化现象,完成调查报告,展开项目式主题交流研讨。
  ②语文学习共同体交流活动:通过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学习组织,阅读、探析相关文化现象;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了解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③社会文化热点和现象研讨:对若干社会文化热点和现象展开专题研讨,阐释自己的文化主张,提高对各种文化热点和现象的认知、反思能力。
  (2)“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该任务群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对祖国优秀文化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
  ①通过研习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体会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和语文价值。
  ②通过呈现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和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或者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考证和考察,了解文化经典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贡献。
  ③通过学习和积累古代作品中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常识等,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表达艺术,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和其蕴含的文化特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专题研讨,增强理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责任。
  ①师生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问题探究或项目式主题探究,进行研讨交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义。   ②师生围绕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论题,进行专题研讨,并选择适当的方式交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③师生自主阅读未加标点的古代文化经典或文言原著,精选版本,借助于工具书加以研究。
  (4)“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习选修Ⅰ中的“外国作家作品研习”,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增进师生的文化理解力。
  ①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文化代表作的学习,了解历史上多元文化并进的现象,增强对多元文化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同。
  ②通过对西方文学某一流派或评论的基本主张的学习和了解,选读一些中西文学、文化比较方面的著作,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③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跨文化论文或专著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尝试对外国文学、文化经典的跨文化专题研究,培养师生开放的文化心态。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渗透及策略
  1.高考语文试题渗透的语文核心素养例析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第9题是概括文言选文中汪中先生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治學”涉猎经、子、史、金石、三代典礼等内容,突出了“范围广泛、学有专精”的“治学”特点,“为文”则“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因而突出了“取则于古、自成一家”的“为文”特点。这反映了新版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中形成个人对自然、社会、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增强文化自信等要求。
  2018年全国卷Ⅰ第11题要求对《三坟》《五典》、“阙”“践阼”“逊位”的解说进行判断。古代庙寝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阼”作“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解错,应是踏上主位“阼阶”。再说“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更不符合原文意思。这道题反映了新版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中“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要求。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人文积淀。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要引导考生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古代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使之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能尊重、维护中外文化中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这就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君主和贵族集团争权夺利、内战频仍、民不聊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宣扬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人文主义思想。
  (2)涵养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选取了《诗经》《离骚》等诗词和明清小说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史学作品,加上洋洋大观的诸子百家经典,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古人的人文内涵和博大情怀。
  泱泱中华,人文荟萃,豪情满怀。自古就有自强不息、贫贱不移的生活观,有贵和执中、顺时承变的处世观,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有忧民后己、先公后私的民生观,有抗外御侮、视死如归的民族观,有重德尚文、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些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常操守和家国情怀。
  (3)凝聚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的长征精神、鲁迅精神、雷锋精神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语文学习中蔚为壮观的精神群像和豪迈气概,成为团结奋进的主旋律,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有民族底气,有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时,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诚信、守正义,存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理念,扎根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海外华人共有的人生慰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
  责任编辑:丁 蔚
其他文献
摘要:“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事半功倍,微课所具有的优势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促进了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发展。  关键词:微课 自主学习 数学  当下,信息技术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
苏轼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保持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并且有很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在宋代艺术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肘。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我国西南滇桂黔喀斯特地貌区域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维摩乡也是全县石漠化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砚山县脱贫
<正>本人在2007年第9期的《中学理科》上刊登了"线段的黄金分割及引申"一文,介绍了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黄金三角形和黄金矩形.今天,再看这篇
摘要:尝试运用亚隆模式团体咨询对小学生家长进行干预,改善小学生家长的亲子关系。通过招募和筛选出数位小学生家长连续参与12次亚隆模式团体咨询,使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对参与项目的研究对象的亲子关系进行前测与后测,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运用亚隆模式团体咨询能显著改善小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亚隆模式 团体咨询 亲子关系  一、引言  随着物质日益丰富,中小学生逐渐出现各
讨论了半群同余格链条件的一些基本性质,给出了半群同余格链条件的一些刻划。
通行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表述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检视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便可明了,这些表述有缺陷,大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没有得到表示存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这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寓教于乐观念相符。如何将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