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再不旅行就老了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有层次的不同,这次非洲之行算是在齐胸深的水里得了几条带鱼。
  □趁现在手脚灵便,先去旅行,耳不聋眼不花之时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记得第一次看毕淑敏的作品是《紫色人形》,在一块旧油布的中央两个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见证了一对重度烧伤夫妇用生命作为誓言的爱情。之后,陆续拜读了毕淑敏的《血玲珑》、《拯救乳房》,直到2012年,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终于见到了这位普通得如同邻家阿姨般的著名女作家,那一次,她笔下人类和病毒殊死抗争的《花冠病毒》的故事让记者忍不住落了泪。如今,年过花甲的毕淑敏又推出了新书——《非洲三万里》,用一场期盼了半个世纪的旅行把真实的非洲展现在读者眼前。
  从10岁到60岁。跨越半个世纪终圆非洲梦
  《非洲三万里》是63岁的毕淑敏乘坐蒸汽机车“非洲之傲”,从南非的开普敦一直走到坦桑尼亚的这累斯萨拉姆,潜心闭关一年后写下的旅行心得。正如她在该书的序言中写到的那样,“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旅行。”去往这个全名叫“阿非利加洲”的地方,是毕淑敏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梦想,“我从10岁左右有这个想法,到60多岁才得以实现,这中间跨越了半个世纪。”为什么要去非洲,毕淑敏觉得喜欢一个地方不需要理由,“如果一定要找三个理由,那我尝试着回答:1.非洲是人类发源的地方。2.非洲有非常多有趣的自由自在的动物。3.非洲神秘古老的文化。”
  在去非洲之前,毕淑敏对非洲的了解很有限。到了非洲之后,她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之前觉得非洲的动物特别多,好像到处都是动物世界。(其实)除了特定的国家保护区外并没有那么多的动物。但是整体说来,非洲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非常良好的。当你去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比如非洲历史上对于种种的过去事情的宽恕,以前就没有体会到,这次就深深体会到了。”毕淑敏讲述的很多非洲故事都离不开“宽恕”二字,例如她在南非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实地考察,以惨死的黑人孩子海克特·皮特森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却不会售卖他死亡时的照片,因为“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南非人民的宽容让毕淑敏感触颇深,“我在非洲看到这样的宽容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要时刻牢记的不是仇恨,而是宽恕。”
  毕淑敏曾经说过,“旅行有层次的不同,有点像我们到海边,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次的非洲之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毕淑敏的回答很幽默:“算是在齐胸深的水里得了几条带鱼吧。”
  下一个目标是南极,想趁自己耳不聋眼不花时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在《非洲三万里》一书中,毕淑敏写到了一位“非洲之傲”列车上最老的乘客——87岁的史密斯先生。如果只是数护照上的印记,他已经到过113个国家。在他看来算是真正到过的国家,大约有90个。这些年,毕淑敏也走了很多地方,“我大概走了70个国家吧,实在是不太多。而且走过的地方越多,就发现自己所知更少。”而她的下一个目标则是神秘的极地一南极。“我确实在傲南极之旅的准备,还在看很多书,充满了一种欣喜的期盼之情。”毕淑敏去南极并不是为了探险,“我去极地,不是去参加行走极地那么高端勇敢的事业,我只是想做一个一般的旅行者去极地看一下,所以和真正的极地探险者还是距离很远的。”谈起旅行的意义,毕淑敏表示:“我可以去看这个世界,去看美丽壮观的自然界的风景,我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人,我可以去看世界上到达鼎盛时期的文化遗址,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纪念,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旅行最大的意义。”在毕淑敏看来,行走不一定要去远处,“从广义上来说,行走就是去看这个世界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到达的地方,在那里寻找一种更深刻的体验。行走不一定非要去远处,在近处也可以行走,我们也可以从大自然那里得到很多启示。”
  比起“旅行”一词,毕淑敏更喜欢“旅游”。“‘游’是水字边,在水里面游的时候是比较轻松的,没有阻力,会和自然有一个真实的亲切的接触。我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处走动的时候,有一种在水里游动的感觉。我想趁着自己耳不聋眼不花之时,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和大家分享我的印象。”
  互联网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变化,更加激励一个孤独写作人的勇气和坚定
  毕淑敏近几年的新书,如《藏在这世界的优美》、《非洲三万里》等,都在讲述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对于小说创作她又是怎么想的呢?“我现在60多岁了,像南北极比较遥远的地方,如果到了70多岁再去,就太艰难,也给别人好(多)麻烦。所以趁现在手脚灵便,就先去旅行,我想我会继续创作小说,那是我最美好的梦想。”在毕淑敏看来,写作要有一些必要的条件,“我觉得写作必须要有自己的思索,必须要有相应准确的资料,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必须要设身处地写出自己最感动的东西,如果都具备了自然最好,如果有一两条不具备,我是不会开始写作的。”毕淑敏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因为“生活本身是很美好的”,“尽管当中有很多忧伤,也有很多低谷,也有让我们悲痛的时刻,但是生命本身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珍膳的。看看天,看看地,看看植物,就会有不一样的欣喜。”
  如今互联网的发这,让很多网络作家崛起,一部部热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互联网也在影响着毕淑敏的生活,“互联网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平常写作的时候,一个人在那里埋头写作,你不知道读者,也看不到他们。但是互联网让我和千千万万的读者有了血肉相连的联系,会更加激励一个孤独写作人的勇气和坚定。”对那些有写作梦想的人,毕淑敏有自己的建议,“我觉得还是不要为了金钱、为了出名、为了炫耀写作,应该真诚地有感而发,愿意和更多的人有思想上的火花。不要问结果,立志耕耘吧,有所思,有所想,就把它记录下来。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们的信息会变得更加的通畅,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与人分享的写作途径,我觉得形势大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其他文献
投身防艾事业之初,濮存昕曾饱受外界非议与白眼,甚至因此与妻子宛萍有过摩擦。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一起走上“防艾”之路的呢?  2015年11月18日,一对河北籍艾滋病毒携带者在北京举行婚礼。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不但亲手写了一封公开信表达祝福,还携妻子宛萍亲赴婚礼现场道贺。在不少人仍然谈“艾”色变的当下,濮存昕不但一直担任“全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还和妻子一道同系“红丝带”,被亿万网友誉为“最美、
期刊
处女作引起轰动,严格把关曾把斯琴高娃“拍”哭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香港最杰出的女导演,当初是如何与电影结缘的?  许鞍华(以下简称许):我出生在香港,那个时候,梁羽生、金庸的小说每天都在报纸上连载。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追着看,每天去学校也和同学讨论小说里的人物。在学校,我们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我反串哈姆雷特,感觉特别过瘾。七八岁时,我每周都有机会看两场电影。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电影,
期刊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导演韩延,主演白百何、吴彦祖到场,分享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吴彦祖更是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传达着满满的正能量:亲人才是最重要的。  银幕上,吴彦祖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或是亦正亦邪,他都愿意尝试。不轻易被定型的他,不但能让戏路更加宽广,也让观众对他一直保有一定的新鲜感,永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除去演员身份之外
期刊
1929年,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当校长,支持进步学生闹学潮。蒋介石到安庆召见他,责令刘交出共产党员名单。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蒋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捧,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
期刊
古直,字公愚,号层冰,梅州市梅县区梅南滂溪村人。自幼聪敏,负笈苦读,早慧有成。青年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并曾创办了梅州中学、龙文公学、高要初级师范等学校。后来,隐居庐山,研究国学,专心著述。曾被聘为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解放后曾担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  当年,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
期刊
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我最少还是个有尊严的医生。  2013年国家卫生部撤销变为卫计委时,黄洁夫从卫生部副部长任上退休。  一个直言不讳的高官  黄洁夫第一次一言震惊四座,是在2005年7月。这年,黄洁夫以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和著名移植医生的双重身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器官移植管理高层会议,并被选为整个西太平洋区主席。会上,其他国家代表紧追不舍地问:“你们每年九千个器官移植,移植器官从哪里来?”面对与
期刊
1937年,在长沙临时大学,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三位校长巡视学生宿舍,看见房屋破败,蒋校长认为不宜居住;张校长却认为学生就应该接受锻炼,有这样的宿舍也该满意了。于是蒋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一定不要他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张却针锋相对地表示:“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一定要让他住在这样的宿舍里!”梅没有表态。
期刊
蔡元培看到梁漱溟的一篇文章,当即决定聘他来做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粱漱溟辞以对印度哲学实九所知。蔡说:“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吗?”梁说:“不知。”于是蔡又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你不是爱好哲学吗?我此番到北大来当校长,就是要把许多爱好哲学的朋友都聚拢来,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来呢?”梁还是不肯,蔡说“你不要当是老师来
期刊
第二十六团在攻打四里庄伪军据点的炮楼时,将改装的迫击炮推到距炮楼不到200米的阵地上,瞄准后开炮,头一炮把炮楼打烂一块,又连打两炮,将炮楼打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窟窿,未被打死的伪军全部乖乖投降。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用缴获的九二步兵炮(又称小钢炮)攻打日伪军的坚固碉堡,取得很大成效,减少了只靠步兵冲击带来的伤亡。  将火炮改装为平射  开国上将、时任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韦国清组织将迫击炮改
期刊
50多年了,她对敦煌的感情起起落落,从开始的又爱又恨,到舍不得、离不开,敦煌现在已然成了她的家。  坐在上海至敦煌的飞机上,樊锦诗的心情一点点放松下来,有种快要回家的愉悦。这种感觉就好像50多年前,她乘着火车,从兰州一路回上海,离家越近就越高兴。那时上海是她的家,如今敦煌成了她的家。  毕业分配 学校让她去敦煌  樊锦诗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当过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