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有温度的推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我最少还是个有尊严的医生。
  2013年国家卫生部撤销变为卫计委时,黄洁夫从卫生部副部长任上退休。
  一个直言不讳的高官
  黄洁夫第一次一言震惊四座,是在2005年7月。这年,黄洁夫以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和著名移植医生的双重身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器官移植管理高层会议,并被选为整个西太平洋区主席。会上,其他国家代表紧追不舍地问:“你们每年九千个器官移植,移植器官从哪里来?”面对与会者明显不够友好的态度,黄洁夫坦然作答:“主要来自于死囚,一部分来自亲属间移植。”一语未毕,会场一片哗然。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和黄洁夫开玩笑:“你捅了马蜂窝,副部长当不成了。”
  黄洁夫丝毫不畏惧:“身为大会主席,我要主持会议,要面对与会代表,我不能不答,必须面对。只有我说实话,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才可以摆脱来自医学伦理和国际学术界的双重压力,才能使普通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医疗技术服务。丢官没事,大不了回去做医生。”黄洁夫再度就中国器官移植问题大胆直言是在七年后,中国器官捐献事业迎来拐点,黄洁夫也受命担任改革的领军人。此后黄洁夫极力推进公民自愿捐献,让中国公民的器官捐献逐步迈向法制化。2012年9月,在深入调查中国器官捐献制度不尽如人意的真实原因后,黄洁夫毫不隐晦地说:“管理体制是器官捐献事业的最大制约!没有反腐败,没有打老虎、打苍蝇,就不会有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经过十年艰苦努力,2015年1月1日,中国宣布全面停用死刑犯器官。
  在器官移植上黄洁夫直言不讳,在医疗体制改革上也不逊色。2009年,医改方案即将实施,黄洁夫在全国“两会”上谏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走革新道路:“不少人推崇对公立医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曾经采用过的‘收支两条线’的路径,很不理智!我在医院很多年,太了解‘大锅饭体制’下的后果了!”两年后,黄洁夫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亲自策划公立医院改革意见会,直指医改进展缓慢:“医改的难点在公立医院改革,但现尚未触碰核心!”
  如今,黄洁夫虽然从卫生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休,但依然全心打理中国人体嚣官移植基金会。
  一个仁心仁术的医生
  作为部长级高官,黄洁夫的敢言常常让大众为之一振,他给出的理由是:“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我的敢言,是出于外科医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职业习惯——你把肚子一切开,是肝癌就是肝癌,是阑尾炎就是阑尾炎,骗不了人,所以你必须得实事求是。”黄洁夫出生于江西吉安,14岁那年,黄洁夫的父亲身患急性暴发性肝炎过世。从生病到过世,父亲遭受了很多折磨,弥留之际,父亲对黄洁夫说:“你将来学医吧,救治像我这样的病人……”带着父亲的临终期许,黄洁夫从此义无反顾地踏入医学殿堂。
  23岁时,黄洁夫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贫困边远的云南矿山工作,在近九个年头里,他既是医生也是矿工。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做个好医生的梦。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从云南矿山调往广州后,黄洁夫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的硕士学位,随后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外科作博士后研究,并成为澳洲国立肝脏移植中心外科骨干医师。在黄洁夫看来,外科医生是一个很有乐趣的职业。1998年一个香港著名人士换肾后并发后遗症,被香港医生判了“死刑”,中央点名让黄洁夫赴港参加会诊抢救。研究之后,黄洁夫认为还有5%的希望,决定把病人接到广州。当时香港的医疗技术比内地先进,业内以及媒体都不看好黄洁夫的冒险举动。但黄洁夫组织二十多名专家制定救治方案,抢救66天后,病人如愿脱离危险。“那66天里,一大帮香港记者天天守在医院楼下,就等着发布病人的死讯。”
  2001年,黄洁夫调往北京担任卫生部副部长。调令下来前,黄洁夫只提了一个要求:保留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身份。最终他的医生资质被保留,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定期坐诊,直到如今70岁高龄,他还是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周都上手术台。黄洁夫对病人一直心怀感激。
  一个大笔书写的“人”
  黄洁夫觉得一个人的尊严最重要,尊重他人的尊严是做人的底线,所以面对病人送红包这种尴尬他总会很得体地化解,但面对损害医生尊严的事时,他则会拍案而起。因为医患关系紧张,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新规,规定从2014年5月1日起,患者一入院,医生就必须签署《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新规出台后,黄洁夫不留情面地连续发问:“签那个字有效吗?能制止红包吗?能制止回扣吗?这只不过是对医生尊严的侮辱!解决医生收红包问题,解决医患关系问题,需要的不是这一纸协议,而是医院体系的深度改革。”对黄洁夫而言,“尊重、尊严即底线”原则,适用于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黄洁夫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人体器官移植的变革,就是为了“尊严”二字。
  2005年黄洁夫在国际会议上那破釜沉舟的一举曾让很多人不解,他无数次地被问:“既然每年可以顺利完成数千例移植手术,为何还要去改变现状?”黄洁夫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解释,内在动力之一就是他作为医生的道德压力。“医生这个职业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而这件事严重违背了作为医生的道德底线……”另一个动力来自医疗系统内部。由于移植器官来源不明,国际上对中国移植科医生采取“三不”政策:不允许中国医生参加世界移植专业的组织;国际权威期刊不发表中国器官移植相关的临床科研论文:中国器官移植学者不能在权威会议上公开演讲。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尽管中国医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同行不相上下,但成就却无法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最关键的是更加广泛的民众利益。所以回国后,面对各方压力,黄洁夫只有—句话:“我们不能采取鸵鸟政策,不能掩耳盗铃。中国的器官移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改革,要建立一个符合伦理和中国国情的器官捐赠移植体系。”
  十年奋斗之后,中国正式宣布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捐献的唯一途径。2015年10月17日,全球器官捐献大会理事会全票通过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结束了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长期受排斥和孤立的历史。一个月后,“顾氏国际和平奖”颁给了黄洁夫。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公开赞誉说:“器官捐献超越了医疗服务本身,其发展方向代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移植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也是国家的进步。”对这段话黄洁夫心有戚戚:“一个国家的尊严与每一个公民的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每个公民都拥有尊严时,国家才有尊严,公民才之所以成为‘人’。”
  董岩据《莫愁·天下男人》整理
其他文献
梁实秋先生说:“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我小声说:现在,写字也是一件大事。大到关乎到女孩子的婚恋哦。  我一直认一个死理儿:会书法的女孩,真性感。  绿衣捧砚,红袖添香,自然是看上去很美。  不过,试想如下场景——  一帮糙老爷们儿大气儿不敢出,身体前倾,目光垂涎;书桌边挥毫泼墨的女子,淡然沉着。  稍顷,小女子,纤手灵动,云淡风轻,宣纸之上已是跌宕起伏千年的乾坤……  要命的是,放下毛笔,小女
期刊
还记得那位北大虎妈给9岁孩子制定的5点起床、23点睡觉,每天学习18个小时的作息时间表吗?孩子的不同,在于原生家庭的不同。且看绿茶爸爸给了儿子小茶包什么?  作者简介  书评人,阅读推广人。大学时在风入松书店做店员,从此与书结缘。毕业至今。一直做与书相关的工作,先后任人民网读书频道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后试图转型做历史杂志,先后任《文史参考》杂志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但因为对书的
期刊
导演张天艾的美,在于选择后的不改悔与践行时的笃定。现在,她在英国做一个纪录片后期。镜头对准的是谁?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张天艾,导演,毕业于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纪录片导演专业,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曾就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纪录片拍摄制作工作。回国至今作为职业纪录片导演往返于国外国内拍摄制作纪录片。  在电台做制片人的时候,一个星期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我们的节目。那时,我们
期刊
近日,北京卫视热播剧《猎人》三位主创王思思、李依蔓、李晓峰来到西长安街街道社区,与社区观众一起聊剧情、做游戏,共同分享了戏里戏外的精彩花絮。作为女一号,王思思这次与“国民初恋”黄轩携手演绎情侣,王思思透露在剧中终于终结了黄轩的“炮灰”魔咒,感情有了圆满的结局,“在戏里跟他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会被他迷倒。不仅如此,每天下午都是黄轩的笑场时间,我笑场的时候就会使劲掐自己的大腿,黄轩会扇自己耳光让自己忍住
期刊
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自首  他曾向观众播报连续5届奥运会直播,他曾和中国女排一起诠释中国精神,他一度成为了中国体育声音的最强音,他就是中国著名体育评论员宋世雄。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勒罗伊-沃克尔曾形容他是“中国人民的眼和耳,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  宋世雄的夫人钟瑞出身于书香门第,【系我国广播战线早期最具知名度的播音员之一】,其清晰准确并带有亲切感的播音受到了大众的
期刊
投身防艾事业之初,濮存昕曾饱受外界非议与白眼,甚至因此与妻子宛萍有过摩擦。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一起走上“防艾”之路的呢?  2015年11月18日,一对河北籍艾滋病毒携带者在北京举行婚礼。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不但亲手写了一封公开信表达祝福,还携妻子宛萍亲赴婚礼现场道贺。在不少人仍然谈“艾”色变的当下,濮存昕不但一直担任“全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还和妻子一道同系“红丝带”,被亿万网友誉为“最美、
期刊
处女作引起轰动,严格把关曾把斯琴高娃“拍”哭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香港最杰出的女导演,当初是如何与电影结缘的?  许鞍华(以下简称许):我出生在香港,那个时候,梁羽生、金庸的小说每天都在报纸上连载。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追着看,每天去学校也和同学讨论小说里的人物。在学校,我们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我反串哈姆雷特,感觉特别过瘾。七八岁时,我每周都有机会看两场电影。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电影,
期刊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导演韩延,主演白百何、吴彦祖到场,分享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吴彦祖更是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传达着满满的正能量:亲人才是最重要的。  银幕上,吴彦祖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或是亦正亦邪,他都愿意尝试。不轻易被定型的他,不但能让戏路更加宽广,也让观众对他一直保有一定的新鲜感,永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除去演员身份之外
期刊
1929年,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当校长,支持进步学生闹学潮。蒋介石到安庆召见他,责令刘交出共产党员名单。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蒋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捧,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
期刊
古直,字公愚,号层冰,梅州市梅县区梅南滂溪村人。自幼聪敏,负笈苦读,早慧有成。青年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并曾创办了梅州中学、龙文公学、高要初级师范等学校。后来,隐居庐山,研究国学,专心著述。曾被聘为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解放后曾担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  当年,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