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教学内容之一,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现状
  有些教师从教以后就奔命于三尺讲台上简单的知识传授,作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程式化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讲解上,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理论。不少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对范文奉若神明,虽然对范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教学缺少个性特点,单一乏味,学生学习思路狭隘,落入窠臼。作文教学的水平和效果由此停滞不前。上海曾经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比赛,结果不少教师的作文写得不如学生的作文。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平时缺少写作实践,他们满足于“纸上得来”的写作理论,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文和给学生提建设性意见时就会捉襟见肘。
  二、“下水作文”释义及意义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简言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必要亲自动笔,亲身实践,写“下水作文”。“下水”者,亲身体验,探知深浅也。所谓“下水作文”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同题写作,和学生一样去完成审题、立意、构思、组织语言等写作的各个环节。这是一种作文教学方式,这也是被实践所检验的一种有效的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作文教学方式。
  为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应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叶圣陶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教师写“下水作文”,亲自体会写作过程中的审题、立意、构思、语言组织等等,就会加深其对所写作文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把握作文的难点、重点,同时亲身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从而对学生的作文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判。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最真切最有感受的东西。范文虽好,毕竟是别人的创作,教师在对范文的认识和把握上总不如自己的文章。自己经历了写作过程,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感性认识储备足了,自然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这些理性认识正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的理论来源。
  教师的“下水作文”更具范本作用,且能充分拉近师生距离,积极提升学生写作兴趣。语文教师在这些方面比学生都强,如果能通过一篇“下水作文”把自己的知识面、生活阅历和语言功力向学生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体会到你的这些素养所焕发出来的感染力,你也就必然能博得学生的尊崇,你的文章也就更具范本作用。而且,学生普遍认为写作难,教师如果能与学生“共患难”,师生距离就自然拉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够得到积极引导。就“下水作文”而言,这是一种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既能有益于教学,展现教师的写作才能,又能促使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去进行知识的积累,积极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写作过程须认真谨慎。“下水作文”既然是教師所写,学生必然以之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下水作文”的构思、立意、语言组织等方面须有斟酌推敲,力求完美,不得马虎为之。写作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乃至细节都是教师写作时需要注意的。比如你平时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列提纲,自己写时也就要列提纲。审题上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写时工作就要做到做足,确保“下水作文”写出来后可指摘的地方尽量少些。当然,力求完美并非完美无瑕,指摘少并非无可指摘,“下水作文”可以存在缺陷,甚至这个缺陷可以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产生的。一是缺陷难以避免十全十美少之又少;二是缺陷却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便平等对话;三是教师的作文让学生去指摘,能让学生对写作上的重点难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其次,勿以之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唯一范本。精心写好一篇“下水作文”后,教师切不可以之为唯一范本,认为学生在构思立意等方面须向之看齐。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力和创造力,鼓励创新。事实上,“下水作文”做不到完美无缺也无须完美无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班门弄斧”“吹毛求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促进其自改能力的提高。
  再次,方式可多样化。教师与学生同步完成整篇文章是一种常用方式。学生作文一般是限时的,教师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佩服。同步完成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以求在指导作文中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因教师无须也不可能每篇作文都“下水”,因此关键时刻,关键技法“下水”示范是另一种有效方式。
  最后,要有相应的写作理论指导。“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不是说我们排斥“纸上得来”的东西,相反,我们要利用那些言之有理和行之有效的理论知识,不仅指导学生写作,还指导自己写作。理论结合了实践,理论的力量方能彰显。写“下水作文”的一大效果是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通过自己的创作,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下水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足够重视,并在理论上积极对之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一、认识基本句式  在看图拼音识字的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完整句,教师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期刊
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中年级的句段向篇章过渡。而习作教学,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将学生关注的视角逐步向文本结构与篇章的构思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就完全停留于高处不胜寒的整体轮廓,而将深入文本表达细节的遣词造句、具体描写抛之脑后。因此,高年级教师就要处理好细节表达与整体构思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习作既有内容具体的饱和度,又有结构紧凑的张力感。因此本文提出:要深入细节,指导观察;由
期刊
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已有一段时间,由于白板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已掌握了白板的特性和若干使用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子白板来实现人机互动,实现与课堂的无缝衔接。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作为补充,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过程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的教学片断,试对电子白板的优势做简单的分析。  一、突出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电子白板具有良
期刊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用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来替代原先教材中的Review and Check(复习单元)。它立足于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几项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前几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巩固所学语言,发展语用能力。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Project单元教学。  一、导趣,让Project单元
期刊
习惯是一个人性格的具体体现,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时也影响他人。在这方面,特别是人民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是塑造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工程师,其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教师自身品德修养,同样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一位学生家长,他给了我一支香烟,我当
期刊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且永远穿着新鲜的彩衣,究其原因,在缠绵悱恻的故事中“出演”的主角大抵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青年人。在教授《关雎》《蒹葭》课中,笔者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尤其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  《关雎》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却是《诗经》的第一首爱情诗,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之苦,以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进而在梦里
期刊
游戏具有互动性强、代入感强、模拟生活情境等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皮层和感官神经,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较为符合小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玩游戏的儿童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情绪乐观等特征,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将游戏引入日常教学中,具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涂鸦画像,玩出兴趣  游戏教学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要
期刊
诗之妙,在于“意境融彻”。诗词中的意境,是诗人借助作品表达的内心情愫、意蕴,甚至思想境界。意境在于诗词作品中虚实相生的景色之美;更在于思想灵动的高远之美。小学阶段,在教学诗词时,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差异,师生之间在解读诗词时,会建构不同的“意境”。故要提高詩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解读诗词时,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建构诗词的“意境”。  一、以画绘诗,描摹其形  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词,即要以
期刊
一、课前思考  《悠久的陵寝文化》是南京地方教材《金陵文化》中的一课。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恰当地将《金陵文化》进行文本重构、有机整合后实施教学。“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些都是实施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点:为什么教?《悠久的陵寝文化》介绍了孙权墓、明孝陵等众多的古代帝王陵墓,这些帝王陵墓在南京形成了独特的陵寝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南京著名陵寝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需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植智慧的种子,肩负起培养其道德情操、陶冶其审美情趣的重任。作为学生,特别在小学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尤为关键,是学生由认知到感悟,再到思想升华的引领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诸多饱含智慧的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体悟文本中的智慧与情感,实现读与思的结合。  一、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具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