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胜:用汗水赢得尊重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鹰潭高新区阳光巴黎小区门口,紧挨着门卫室有一个小小的超市,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满了烟酒、饮料以及各种日用杂货。在超市靠墙的位置,放着一个货架,上面堆满了各种快递包裹,周美胜面带微笑,一边交谈,一边把刚收到的快递编好号码,他说:“按照号码取件,不容易丢失拿错,也能更快速地帮助顾客找到快递,让大家满意!”
  周美胜的小超市已经开业4年时间,这间超市是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他看来做生意要诚信经营、热情服务,这家超市更像是充满了笑声的“解忧杂货铺”。周美胜特别爱笑,很难想象,这样灿烂的笑容出现在一个被尿毒症折磨了19年的病人身上。
  如今的周美胜已年近50岁,年轻时在外打工,积累了一些本钱,于1999年在广东开了一家店,结果赔本了。2001年,他辗转到河北开店,刚开了3个月,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因为做生意亏损已经债台高筑的他无法定期前往医院治疗,只能通过吃一些中药来缓解病情。2003年,周美胜的尿毒症已经发展到必须透析的程度。
  一边是日益恶化的身体状况,一边是拮据的经济条件。“我记得2004年,有一次,因为没钱,我已经3天没有透析了,全身浮肿,心衰,幸好妻子及时送我到医院,才算活了过来。”回想起那段日子,周美胜语气没有唏嘘、哀叹,而是充满了对妻子的感激。
  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健康扶贫政策,使周美胜一家的情况逐渐好转。2008年,他开始享受农村低保。2013年底,他被鹰潭市高新区列入建档立卡貧困户。
  “以前,每年光透析所花的钱就得至少2万元,但现在好了,去年,我全年的医疗费只花了4000元。”周美胜说。
  尽管身患重病,但周美胜从不怨天尤人,也从未自暴自弃,而是想着如何能多赚点钱,让家里的日子好起来,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好政策,但我们不能只靠政府啊,关键是自己得想办法干起来。”考虑到自己每周要做三次透析,不适合在企业工作,于是他决定自己创业。
  2017年,周美胜看中了现在这间店面,于是咬咬牙租了下来,开了一家超市。“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大家一起聊聊天,开开玩笑,挺好的。”除了日子过得舒心,更重要的是,这间超市可以给他带来每个月3000元的纯收入。今年初,他的超市成为这个小区的快递收发点。“既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我自己又能增加一些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周美胜笑嘻嘻地说。
  开超市虽然不是体力活,但每周三次的透析还是让周美胜很痛苦。他挽起袖子,手臂上因为透析而留下的几道疤痕格外显眼。周美胜不愿麻烦别人,每次都是自己骑着电动车去医院,透析一结束,立即骑车赶回店里守着。“其实,透析之后人特别虚弱,特别想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多赚一点是一点,就会咬牙坚持。”周美胜告诉记者。
  街道、村委会得知患重症的周美胜生活艰难,曾安排他为临时救助与走访慰问对象,却被他婉言谢绝。周美胜告诉记者,他不希望依赖救助,他要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他人的尊重。2018年,周美胜一家光荣实现脱贫,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女儿正在南昌豫章师范学院就读本科,全家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周美胜自尊好强,从来不愿意用疾病获取他人的同情,他认为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用辛勤的汗水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别把自己当病人,只要花十倍的精力、百倍的努力也能做正常人做的事,可以实现脱贫致富。”这是周美胜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周美胜用勤劳的双手与命运抗争,谱写着战胜苦难和贫穷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程文燕
其他文献
百丈泉公司秉承“厚道人、地道味”理念,以兴农富农为己任,始终坚持做地地道道的农企,打造踏踏实实的农销平台,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断发挥企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实施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龙头、兴产业,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任  百丈泉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始终以做大帮扶产业为己任,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
期刊
“天气热,一定要保证水分,不然葡萄容易干死。”在鹰潭市高新区小英王家村,60岁的王贵玉在自家葡萄园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介绍种植技巧。虽然腿脚不便,种植面积不大,但是懂技术、热心肠的王贵玉已然是当地公认的葡萄种植能手,经常有村民前来向他请教。  “我们夫妻俩都是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干不了重活,今天能过上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还有四邻八方的帮忙。这些年我种葡萄多少有点经验,传授给大家是应该的。
期刊
“哨前好风光、百亩荷花香,才饮高山茶,又食有机米!”走进哨前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百亩荷塘,微风一吹碧波荡漾,在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九岭山脉衬托下宛若一幅山水画。哨前村地处靖安县罗湾乡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对哨前这个曾经的典型深山贫困村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期间,哨前村深入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2017年底经
期刊
远远望去,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内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乡达村,南来北往的车辆满载着小康生活的幸福喜悦,奔驰在平坦的路上,郁郁葱葱的群山时不时传来汽车鸣笛声,仿佛正在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交响乐章。  近日,我们循着乡道Y787线来到寻乌县南桥镇,跟村民们谈起了乡村道路的变化,大家眉开眼笑,赞不绝口。从过去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到如今四通八达的高标准水泥路,全县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通勤回家的路”更方便了、
期刊
走进赣州市南康区李姑村,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清水潺潺绕村而行,沿路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不时还能看到宽敞大气的小别墅,新修水泥路蜿蜒穿村而过,一垄接一垄金黄稻穗正随风摇曳,山上柚果飘香,茶花点点,水塘中鱼虾畅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委会高耸飘扬的五星红旗总是迎来清晨第一缕署光。  李姑村,位于南康区朱坊乡西南部,地处两山夹一盆的荒凉地带,是江西省“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八年前的李姑村,雨天,村道泥泞不
期刊
一  “它只是一只鸟儿,却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它虽是一只鸟儿,也是生态文明的‘代言人’;一只鸟儿,可以带动一方旅游;一只鸟儿,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今年5月30日,2021中国·婺源首届观鸟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启动。开幕式上,一首爱鸟护鸟诗歌朗诵带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婺源,是一颗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
期刊
近年来,芦溪县紫溪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选优配强领头雁、发展致富带头人、用好群众工作法等,村集体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实现了从省级“十三五”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样板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行村的美丽嬗变,紫溪村党总支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推广“紫溪经验”,赋能乡村振兴,江西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在该村应运而生。  建好知识“加油站”, 激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
期刊
[提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社会服务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基于对江西省A市的调查,从社会组织来源、參与形式、服务对象等方面描述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社会服务的现状。由于受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社会组织在参与农村社区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社会组织数量相对缺乏、参与渠道相对较少、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效果逐步递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扩大服务
期刊
在鹰潭市余江区马荃镇杨柳村,提到庄水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他身残志不残,勤劳务实,依靠党的好政策,用自己的双手和不服输的干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  2014年底,庄水林因自身残疾,妻子智力低下且无劳动能力,儿子患癫痫病需常年吃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精准帮扶。在脱贫路上,庄水林没有等、靠、要,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坚信“幸福都是创造出来的”
期刊
兴国县作为赣南山区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突出抓培训、抓管理、抓服务,形成了一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但与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流动性大、素质整体不高、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为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兴国县积极探索建设“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