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的水平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发挥作用的时代,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对外经济开放度也很高,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整体上看,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以2005年的经济总量为例,当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22600亿美元,但只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5%左右,如果用13亿中国人口一平均,绝大多数指标都处于世界的平均值以下。这正像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的一句话那样:再小的问题,让13亿中国人口一乘,就成了天大的事;再大的成就,让13亿中国人口一除,就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相类似,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这些年来虽然发展很快,有一些指标已经处在世界前列,如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机、固定电话总量达到7亿多部,为世界第一;中国的网络规模也上升到世界第一;宽带网规模世界第二;上网人数达1亿2千万,世界第二;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主机已经达到5000万台。但这些数字并不证明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政府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比,我们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
我国目前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如果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都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致于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国家创新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尽管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很大,增长很快,国家的外汇储存也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但是,据一些专家分析,由于我国近30年吸引了大量外资,有许多外资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即原材料需要进口,产品生产出来后,又全部或者大多数出口,这一进一出,都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再加上那些真正附加值高的产品,我们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更多的钱都被境外的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拿走了。也就是说,这些表面上在中国“转了一圈”的利润,最终还是回到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跨国公司的腰包。同样,在信息化领域,尽管我国这些年来发展很快,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但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如芯片技术、高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主要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因此,真正能够赚大钱的仍然是这些国家。
按照创新国家的标准,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原始创新一般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细胞。只有创新人才得到重视、尊敬、保护和支持,原始创新才能出现,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建立,创新型国家才能形成。
集成创新也是一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创新目标,在特定的系统内集成相关的成熟技术和创新成果来实现创新。因此,集成创新常常是原始创新的集成,计算机技术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是指某一个创新群体引进、消化、吸收他人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它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必要补充,目前主要是指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作为具有标志性创新的通讯网络技术领域,我国最缺的就是原始创新了。也就是说,我国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在原始创新方面,显然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这种状况也大体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加强我国的原始创新,进一步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的水平,将成为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以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无疑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美元以后社会的大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国家信息化,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而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理由有四:
首先,从我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来看,未来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很显然,这个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实现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来看,更多地突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信息化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这中间,特别强调了“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对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论证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从未来我国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来看,在强调为信息社会奠定基础的同时,同样突出了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信息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如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并把通过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具体的战略目标确立下来。
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未来15年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大战略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信息化,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第四,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来看,还专门把“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作为重要的战略行动计划之一。规划中指出,在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加大投入,重点突破,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射频识别等领域,优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加快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可以设想,如果在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关键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而且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未来我国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无疑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动力。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发挥作用的时代,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对外经济开放度也很高,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整体上看,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以2005年的经济总量为例,当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22600亿美元,但只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5%左右,如果用13亿中国人口一平均,绝大多数指标都处于世界的平均值以下。这正像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的一句话那样:再小的问题,让13亿中国人口一乘,就成了天大的事;再大的成就,让13亿中国人口一除,就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相类似,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这些年来虽然发展很快,有一些指标已经处在世界前列,如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机、固定电话总量达到7亿多部,为世界第一;中国的网络规模也上升到世界第一;宽带网规模世界第二;上网人数达1亿2千万,世界第二;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主机已经达到5000万台。但这些数字并不证明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政府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比,我们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
我国目前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如果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都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致于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国家创新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尽管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很大,增长很快,国家的外汇储存也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但是,据一些专家分析,由于我国近30年吸引了大量外资,有许多外资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即原材料需要进口,产品生产出来后,又全部或者大多数出口,这一进一出,都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再加上那些真正附加值高的产品,我们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更多的钱都被境外的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拿走了。也就是说,这些表面上在中国“转了一圈”的利润,最终还是回到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跨国公司的腰包。同样,在信息化领域,尽管我国这些年来发展很快,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但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如芯片技术、高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主要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因此,真正能够赚大钱的仍然是这些国家。
按照创新国家的标准,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原始创新一般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细胞。只有创新人才得到重视、尊敬、保护和支持,原始创新才能出现,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建立,创新型国家才能形成。
集成创新也是一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创新目标,在特定的系统内集成相关的成熟技术和创新成果来实现创新。因此,集成创新常常是原始创新的集成,计算机技术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是指某一个创新群体引进、消化、吸收他人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它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必要补充,目前主要是指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作为具有标志性创新的通讯网络技术领域,我国最缺的就是原始创新了。也就是说,我国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在原始创新方面,显然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这种状况也大体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加强我国的原始创新,进一步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的水平,将成为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以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无疑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美元以后社会的大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国家信息化,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而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理由有四:
首先,从我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来看,未来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很显然,这个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实现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来看,更多地突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信息化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这中间,特别强调了“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对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论证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从未来我国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来看,在强调为信息社会奠定基础的同时,同样突出了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信息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如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并把通过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具体的战略目标确立下来。
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未来15年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大战略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信息化,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第四,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来看,还专门把“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作为重要的战略行动计划之一。规划中指出,在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加大投入,重点突破,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射频识别等领域,优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加快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可以设想,如果在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关键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而且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未来我国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无疑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动力。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