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高职应用型实践人才,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应当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主要把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具体教学环节,本文重点分析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创造实践应用教学、拓展理论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专业素质实践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实践课程;教学
1.引言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生产服务和企业管理处在第一线位置的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重点,也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特色。对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应当充分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培养体系,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全面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水平[1]。
2.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完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然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目标并非是简单地多增设部分实验课程,真正有效地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有待完善。目前阶段健全实践教学设施作为各种类型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保证。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设置比较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简单化到复杂化的实际原则将这些方面工作落实到总体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机械类专业相应的高级工技能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数控编程、实行数控机床操作调试、安装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维护技能。在金工实训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周的时间充分认识数控的实际操作,同时应当进行各种类型的实践技能培训,比如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性实习,促使学生对于机械类专业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认识了解[2]。
2.2.以机械类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技能人才,怎样真正有效的实施路线仍然处于都在探索过程中。改革需要探索,改革需要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分析路线,明确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主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领域作为衬托,坚持发展产学研与校企互动相互结合的办学体系,改革原本形式的教学体制。建立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体制,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性的机械类专业有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3.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教学重点的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理论知识学习体系从浅到深、技能培养从低至高的认识规律。同时,应当符合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的标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行业领域的职业化标准,设置职业人员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体系,根据具体的岗位和职业技能需求,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对现阶段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项目化处理,一个学习情境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项目,促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完成相应的具体工作任务,使用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体。具体做法是通过完整形式的项目以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具体学习情境,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辅导并且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学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团队分工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结果作为重要评价根据。以企业成熟化项目产品的具体生产任务作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技能作为实施目标,使用任务驱动与项目主导的实际教学方法,有利于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目标。
2.4.强化教学创新,确保人才质量
结合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标准要求,优化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作为中心,对于有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处理。
2.4.1.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的大力培养。
2.4.2.宽阔的专业口径。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有机地结合,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重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充分培养。
2.4.3.清晰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平台上,提供合理可行的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
2.4.4.培养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促进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大力培养。
2.5.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就业作为主导,以服务作为宗旨。专业定位通常是以企业需求作为标准,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校企合作作为基础。根据企业职业领域专家提供的职业岗位技能能力要求标准,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具体能力着手分析,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分解,并且能够转换成相应的课程,然后与企业领域专家研讨、分析、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知识学习从浅至深、技能培养从低至高的认识规律,彻底突破传统模式的学科化课程架构体系,在这具体基础上,有利于达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使用企业真实化项目产品作作为教学载体,企业相应的技术文件作为教学文件,根据企业完整形式的项目工作流程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以企业实际的加工环境作为课程教学的后期实训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现场操作、现场参观,把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要求标准和企业对岗位技术人员的连续性需求充分结合,确保企业的生产不出现断岗现象,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可以有序地开展,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和企业工作的最优化接触。
3.结束语
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教学探索,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今后阶段应当在各种类型课程体系上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目标,对于旧式课程进行适当地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方式,保证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充分落实,有利于推动实践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提升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质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超,周为,刘开生.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针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J].职业时空,2013(01).
[2]蔡苏宁,魏康民.谈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8(02).
作者简介:姓名:陈小怡 出生:1981年6月 性别: 男 籍贯:四川广汉
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职务:讲师
学位:工学学士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关键词:高职;实践课程;教学
1.引言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生产服务和企业管理处在第一线位置的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重点,也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特色。对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应当充分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培养体系,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全面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水平[1]。
2.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完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然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目标并非是简单地多增设部分实验课程,真正有效地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有待完善。目前阶段健全实践教学设施作为各种类型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保证。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设置比较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简单化到复杂化的实际原则将这些方面工作落实到总体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机械类专业相应的高级工技能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数控编程、实行数控机床操作调试、安装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维护技能。在金工实训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周的时间充分认识数控的实际操作,同时应当进行各种类型的实践技能培训,比如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性实习,促使学生对于机械类专业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认识了解[2]。
2.2.以机械类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技能人才,怎样真正有效的实施路线仍然处于都在探索过程中。改革需要探索,改革需要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分析路线,明确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主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领域作为衬托,坚持发展产学研与校企互动相互结合的办学体系,改革原本形式的教学体制。建立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体制,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性的机械类专业有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3.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教学重点的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理论知识学习体系从浅到深、技能培养从低至高的认识规律。同时,应当符合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的标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行业领域的职业化标准,设置职业人员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体系,根据具体的岗位和职业技能需求,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对现阶段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项目化处理,一个学习情境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项目,促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完成相应的具体工作任务,使用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体。具体做法是通过完整形式的项目以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具体学习情境,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辅导并且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学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团队分工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结果作为重要评价根据。以企业成熟化项目产品的具体生产任务作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技能作为实施目标,使用任务驱动与项目主导的实际教学方法,有利于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目标。
2.4.强化教学创新,确保人才质量
结合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标准要求,优化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作为中心,对于有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处理。
2.4.1.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的大力培养。
2.4.2.宽阔的专业口径。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有机地结合,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重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充分培养。
2.4.3.清晰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平台上,提供合理可行的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
2.4.4.培养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促进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大力培养。
2.5.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就业作为主导,以服务作为宗旨。专业定位通常是以企业需求作为标准,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校企合作作为基础。根据企业职业领域专家提供的职业岗位技能能力要求标准,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具体能力着手分析,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分解,并且能够转换成相应的课程,然后与企业领域专家研讨、分析、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知识学习从浅至深、技能培养从低至高的认识规律,彻底突破传统模式的学科化课程架构体系,在这具体基础上,有利于达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使用企业真实化项目产品作作为教学载体,企业相应的技术文件作为教学文件,根据企业完整形式的项目工作流程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以企业实际的加工环境作为课程教学的后期实训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现场操作、现场参观,把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要求标准和企业对岗位技术人员的连续性需求充分结合,确保企业的生产不出现断岗现象,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可以有序地开展,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和企业工作的最优化接触。
3.结束语
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教学探索,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今后阶段应当在各种类型课程体系上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目标,对于旧式课程进行适当地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方式,保证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充分落实,有利于推动实践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提升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质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超,周为,刘开生.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针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J].职业时空,2013(01).
[2]蔡苏宁,魏康民.谈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8(02).
作者简介:姓名:陈小怡 出生:1981年6月 性别: 男 籍贯:四川广汉
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职务:讲师
学位:工学学士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