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少教多学”;高效课堂;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79—01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就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使学生既不感到重复乏味,又能高效地掌握学习重点,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呢?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1.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教师应该把课本研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笔者认为应由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维定势。语文课堂应该有思想的放飞,感情的奔流,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悟。因而,学生只有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和年龄的差异,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还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2.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这些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
3.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
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当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还课堂给学生,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恨不能手把手地全部搬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累,而且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文章,在朗读的时候适当加以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古人也说:“书读百篇,其义自现。”学生只有不断地读,不断地汲取,才能发现语文的奥妙,学会运用语言来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使语文为自己终生服务。那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实现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呢?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读的练习。如,自由读、比读、展示读、男女比赛读、默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少教多学”就是要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以“少教”达到“多学”的目的,“教师精讲,学生多学”。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79—01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就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使学生既不感到重复乏味,又能高效地掌握学习重点,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呢?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1.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教师应该把课本研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笔者认为应由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维定势。语文课堂应该有思想的放飞,感情的奔流,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悟。因而,学生只有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和年龄的差异,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还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2.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这些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
3.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
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当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还课堂给学生,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恨不能手把手地全部搬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累,而且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文章,在朗读的时候适当加以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古人也说:“书读百篇,其义自现。”学生只有不断地读,不断地汲取,才能发现语文的奥妙,学会运用语言来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使语文为自己终生服务。那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实现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呢?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读的练习。如,自由读、比读、展示读、男女比赛读、默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少教多学”就是要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以“少教”达到“多学”的目的,“教师精讲,学生多学”。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