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柴达木像画一般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zh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色世界:德令哈


  “德令哈”乃蒙古语,蒙语全称“阿里腾德令哈”,意为“金色的世界’,现已习惯简称“德令哈”。为何这个地方叫“阿里腾德令哈”——“金色的世界”?在外人眼里的“荒凉、僻静的小地方”为何起这么响亮的名字?好多人为此不解。
  德令哈历史悠久。周代,西羌人就在此一带游牧。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进入柴达木立国建都(治所伏俟城),德令哈为吐谷浑辖地。唐初(663年)吐蕃势力拓展,灭吐谷浑国,德令哈地区归吐蕃管辖。13世纪蒙古族兴盛后,势力很快进入柴达木地区。明清时期,东蒙古亦不剌、阿尔秃斯等部先后来此地驻牧。
  清崇祯十年(1637年),西蒙古顾始汗率和硕特部和准噶尔巴特尔洪台吉的联军进入青藏高原。顾始汗去世后,其第六子桑噶尔太游牧德令哈一带的广阔区域。清雍正初年在平定震惊世界的罗卜藏丹津事件之后,青海蒙古族分为29旗,其中柴达木盆地蒙古族分为八旗,均为西蒙古四厄鲁特之一和硕特部。德令哈地区为和硕特北右末旗(俗称柯鲁沟[克]贝勒旗和柯鲁沟[克]扎萨克旗)驻牧地,此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该地为青海蒙古左翼盟长苏南木王吉力王公的驻牧地。柯鲁沟[克]王爷驻牧地为今德令哈戈壁盆地一带。
  那从什么时期起,这个地方起名为“阿里腾德令哈”呢?很显然,可以肯定地说,蒙古人进入该地区就诞生了这个名字。蒙古人的足迹在柴达木盆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仅现世居在柴达木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后裔定居此地已有360多年。
  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在当地蒙古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很早很早以前,顾始汗率兵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迁移至青藏高原定居,建立统一的青藏高原执政主体——和硕特王国。当时顾始汗给自己的八台吉划分青海湖周围广阔的草原为封地。那时可汗的八台吉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草场情况一点也不清楚,纷纷派人察看自己所分到的草场地形地貌。而分到现在的德令哈一带牧场的台吉,则派出人员来到这片金色的戈壁滩。他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回到部落向部落头人汇报:“我们所去的那个地方,恰逢金色八月,水草茂盛,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气候宜人,连片的芨芨滩草原一片金色,两边环绕着群山,中间是一片空旷草场,满地金黄色的芨芨草,地势平坦,周围有关丽的湖泊和茂盛的芦苇草,真个是水天一色,人间天上!看样子,那里一般情况下不会遭到自然灾害,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圣地,是个世外桃源!”部落头人听了使臣的汇报后,非常兴奋,喜出望外,稍加思索后就说:“长生天给我们部落赏赐了这片宝地,那就把这个地方叫作‘阿里腾德令哈’吧,我们的王爷府就建在那儿。”从此这个地方就定名为“阿里腾德令哈”,并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原“阿里腾德令哈”是指现乌兰干沟以东至德农一带。当时旧柯鲁克旗王府和寺院就在今德令哈村。后来人们为了简便,简称“德令哈”,把“阿里腾”这个形容词给省略掉了。蒙语至今仍然称之为“阿里腾德令哈”。现已成为德令哈市的市名,该市还有一个村一直沿用“德令哈”这个名字,全称唯一保留完整的是原柯鲁克旗的最大的黄教寺院——阿里腾德令哈寺。
  金色的世界——德令哈何等的至尊!它说明祖先们对土地的恩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何等的纯净!在先辈们的心里,她总是最美丽,最神圣的。所以就不难理解这个地方为何称作“金色世界”了!

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


  “格尔木”系蒙古语,意即“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河流密布、支流纵横、沼泽众多而得名。“格尔木”民国时期音译为“格里牟”,1955年后写作“噶尔穆”,1960年起规范为“格尔木”,其蒙古语标准读音为“郭勒木德”。现有该市“郭勒木德”镇的镇名与“格尔木”意思等同。
  早期,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先后在这里驻牧。明洪武七年(1374年)起蒙古人进入此地,后(1512年)起又有东蒙古来回活动柴达木一带。清崇祯十年(1637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始汗进入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成为部分和硕特蒙古牧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朝政府将青海蒙古统一的体制进行改革,采取分散管理办法,分为29旗,其中海西地区分为8个旗,俗称“柴达木蒙古八旗”。格尔木地区属和硕特部西右中旗(俗称台吉乃尔扎萨克旗)驻牧地。原台吉乃尔旗下属四陶海,即诺木洪陶海、郭勒木德陶海、哈吉尔陶海(今乌图美仁)、尕斯陶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都是台吉乃尔扎萨克旗驻牧地。
  1952年格尔木解放。1954年7月在格尔木正式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区级),隶属海西州。1955年设格尔木工作委员会,属柴达木工作委员会。1960年11月撤销格尔木工委,设格尔木市,属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辖哈萨克自治区。1962年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撤销,归自治州直辖。1965年3月撤销格尔木市,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格尔木县恢复为格尔木市。1984年5月,在该区居住的哈萨克族返回原籍新疆。
  “格尔木”为何是个河流密集的地方?因为该地区内河流纵横,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几条大河均在格尔木境内。柴达木最大的两条河均在格尔木境内。仅从格尔木河而言,她的上游和下游汇集或分流的大小河流数十条河流,蒙古人总称“郭勒木德”,即现音译的“格尔木”。
  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在人们的视野里涌动着春天的色彩。这是一条生命力汇聚的河流,这是一条天上人间搭起的哈达,她滋润了干枯的土地,她哺育了柴达木儿女!

温暖大地:都兰


  “都兰”系蒙古语,意为“温暖”。“都兰”一名早见于现在乌兰县的“都兰寺”和“都兰河”还有“都兰湖”等名称。那么乌兰的“都兰”这个名称何时“迁移”到现在的都兰?这是个值得回味的故事。
  1919年,海西地区首设都兰理事公署,系甘肃省派驻管理,治所在都兰河畔的都兰寺附近,管辖海西地区蒙古八旗和藏族五族。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原都兰公署改设都兰县,统辖海西地区。首任县长到任后看到都兰寺地处峡谷,有碍发展,遂将县府移至希里沟。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0月组建新的都兰县人民政府(临时),縣治仍设在希里沟。当时的希里沟被马匪残余破坏得不像样子,短期内无力修复,经报请省军政委员批准后,1949年12月都兰县治所由希里沟迁至察汗乌苏,辖海西地区。这是“都兰”这个名称迁移至现在都兰的真实由来。另一个说法是当初察汗乌苏准备建立的是“乌兰县”,由于当时解放不久,通讯和交通不便,省上的信件投递下来一两月后才能收到。故有一份信件投到现在的都兰县,仍沿用“都兰”这个名称。后在旧“都兰”县残缺的遗址上新建“乌兰县”(1959年3月),在此之前这里称希里沟。后一说法比较可疑,因为时间相差太大。   另一种解释是,“都兰”因地处柴达木盆地,相对来讲,气候比其他地区要温暖得多,故名。
  都兰县历史悠久。古代这里先后有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驻牧。明武正德七年(1512年)东蒙古进入青海,都兰地区成为东蒙古诸部牧地。清崇祯十年(1637年),西蒙古和硕特部顾始汗入据都兰。1725年青海蒙古被编定为29旗,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今都兰县境为和硕特西右后旗(俗称巴隆扎萨克旗)、和硕特西左后旗(俗称宗加扎萨克旗)的驻牧地。新中国成立前,藏族日安、沟里两个部落亦进入都兰境内驻牧。
  今日的都兰是个魅力四射、文化多彩、生机盎然的温暖大地,成为温暖人间,温暖大地的和谐词语,从远古到今,从历史到现实,闪烁着“温暖大地”的光芒!

红色胜地:乌兰


  “乌兰”系蒙古语,意为“红色”。“乌兰”这个名称来历,一般认为是因为该县东北侧有一红色巨石山崖,故名。另一种说法是,此名称含有特殊的纪念色彩。1952年初,都兰县公安局局长纪炳文等同志去茶卡执行紧急任务,途径乌兰布拉格(系蒙语,意为红水泉)时,突遭土匪袭击,纪炳文等7位同志全部壮烈牺牲,“乌兰布拉格”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该县定名时,取“乌兰布拉格”前两字“乌兰”为新县名。从此,“乌兰”成了希里沟地区的代称。
  蒙语里带“乌兰”这个修饰词的地名数不清。除了乌兰哈达(红色山崖)、乌兰呼秀(红色山嘴)、乌兰干沟(红色沟)等人人皆知的地名外,还有乌兰才尔格(红军)、乌兰哈木噶里呼才尔格(红卫兵)等20世纪产生的新名词,像乌兰才其格(红花)、乌兰格尔勒(红光)等带“色”的人名也很多。由此推斷“乌兰”这个名称具有很浓的象征纪念色彩。
  乌兰县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远的不说,仅从有较翔实历史记载的清朝初期说,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和硕部南下青海,入据海西。公元1637年,顾始汗率联军进驻希里沟,乌兰遂成为顾始汗进兵青海、西藏的据点。从公元172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乌兰为蒙古族左翼盟和硕特部西前旗(俗称青海王噶旗)、西后旗(俗称柯柯贝勒旗)和北左末旗(俗称茶卡王旗或达布逊戈壁旗)的驻牧地。
  1919年,海西地区首设都兰理事公署时设在现乌兰县都兰寺附近,管辖海西地区蒙古八旗和藏族五族。1929年,青海建省,原都兰公署改设都兰县,后县府移至希里沟。青海解放后,当年10月组建新的都兰县人民政府(临时),县治仍设在希里沟。1949年12月,都兰县治所由希里沟迁至察汗乌苏,1950年5月希里沟成为都兰县区。1955年划归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管辖。1958年4月,德令哈临时工委撤销,改设德令哈县,希里沟地区归德令哈县管辖。同年11月,设县一级茶卡工作委员会,希里沟地区又归茶卡工委管辖。1959年3月,首设乌兰县至今。
  以上,说明乌兰的确是海西州建政初期红色革命圣地。这里的热土培育出一代叉一代党的优秀儿女。如乌兰籍的官保加、王德海等蒙古族上层人士,在建政初期就担负重要工作,在那艰难岁月里,为柴达木的开发建设,与各民族群众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奠定了今日海西的基石。
  “乌兰”如火红的少女,她是美丽的化身!

天梯冰山:天峻


  天峻境内原藏族部落名为“汪什代海”。“天峻”因临靠天峻山而得名。当地藏族称天峻山为“织盖天钦”。1954年7月建县时,议定县名为“天钦宗”,汉语书写为“天峻”。据说“天峻”是藏语“天钦”的谐音,意为“阶梯状的山”。藏语标准名称是“天木饮”。另一种解释是“天峻”源于蒙古语“天沁察汗哈达”,“天沁”是“长年不融化的冰雪”之意,而“察汗哈达”是“白山崖”之意。其地古为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先后驻牧。后蒙古族进入此地,成为蒙古诸部驻牧。1637年起,西蒙古和硕特部兴盛,1725年清朝政府编定青海蒙古29旗时,这里被封为和硕特北前旗驻牧,此地西部为和硕特北右末旗驻牧。到乾隆、嘉庆年间,蒙古族势力逐渐衰退,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此驻牧至今。
  1917年,天峻地区隶属都兰理事公署。1930年属都兰县,省直辖。1950年该地区被划为都兰县第二区。1953年由都兰县置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隶海西州。1955年6月改自治区为天峻县至今。
  天峻是海西州8个地区唯一一个纯牧业县。近年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黑金子”——煤炭业的兴旺和稀奇资源——可燃冰的发现,震惊世界,一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显现出宏大的发展潜力,现已成为实现“海西速度”的一匹“黑骏马”。
  “天峻”山辐射出的是天梯之美意的壮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我们塑造了大美海西的天峻秘境。

辽阔的盐泽戈壁:大柴旦


  “大柴旦”是汉、蒙古混合语。“大柴旦”蒙古语称“依克柴达木”,意为“辽阔的盐泽戈壁”,“依克”即“大”,“柴达木”意为“略带盐的辽阔的地方”,因临近依克柴达木湖畔而得名,现已习惯简称“大柴旦”。柴旦盆地分为大柴旦和小柴旦两块,两个盆地各拥抱着一个湖,即依克柴达木诺尔(大柴旦湖)和巴葛柴达木诺尔(小柴达木湖)。现在我们所说的“柴达木盆地”是以此地为中心、囊括整个海西的大地域概念。
  清雍正三年(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29旗,该地为蒙古族和硕特部北右末旗(俗称柯鲁克贝勒旗和柯鲁克扎萨克旗)九陶海之一柴达木陶海的驻牧地。陶海是旗下设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乡一级组织。新中国成立后,经1954年和1955年两年的地质勘探,确定柴达木盆地是全国罕见的“聚宝盆”,此后,国家决定迅速开发柴达木。1956年3月,第一批先遣队来到大柴旦,1956年,柴达木工委从格尔木迁至大柴旦,从此小镇成为柴达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0年11月,设大柴旦市,该地成为柴达木行政区和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1963年,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撤销。1964年6月,撤销大柴旦市,改设大柴旦镇,属海西州直辖。1966年,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迁驻德令哈。1999年,大柴旦镇改设大柴旦行政委员会,作为州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柴达木”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回荡已久。她是海西的旗帜,是文化的活化石。在历史的岁月中洗礼,在民族的变迁中融合,她是这片浩瀚大地闪光的胸牌!

冰冷的湖水:冷湖


  “冷湖”是蒙古语“奎屯诺尔”的意译名。因镇西北有个湖叫“奎屯诺尔”,湖水冰冷异常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29旗时,该地属和硕特北右末旗(俗称柯鲁克贝子旗和柯鲁克扎萨克旗)九个陶海之一塞什腾陶海(陶海是旗制下设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乡一级机构)的驻牧地。该陶海牧民在以大苏干湖(蒙汉混合语)和小苏干湖为中心的塞什腾盆地放牧,湖区周围水草丰美,泉水遍布,均是优良草场,适于放牧。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起,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两个民族发生冲突,该地蒙古族为躲避战祸,被迫迁移至甘肃敦煌、安西、玉门一带农区边缘,散居10年之久。从此这里为哈萨克族驻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确保稳定,1953年,甘、青、新三省在兰州召开民族人士联谊会议,三方处于识大体、顾大局的形势要求,最终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暂时同意哈薩克族群众继续在塞什腾一带驻牧。从此这一“暂借牧”就成了永久定居,现属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乡牧地。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部分蒙古族是原青海柯鲁克旗塞什腾陶海的后裔,他们至今仍然把这里视为自己的故土,老人们不时带着子孙回访自己曾经的故土,诉说往日的历史。
  关于“冷湖”这个地名的由来的另一种说法是:“1956年一支地质队来到这里,其地有一个无名小湖,地质队员因它不引人注目便起名(冷湖)。”我在有些对柴达木人文环境不熟悉的“大家”作品里,不止一次看到过如此草率的解释。这从其附近的地名看就知道,这些地名不是一朝一夕定名的。比如,塞什腾(山),蒙古语,意为苏醒。阿尔金(山),系蒙古语“阿尔曾”的谐音,因山内曾生长柏树而得名。苏干(湖),系蒙语“苏汗诺尔”的谐音,因湖周边生长红柳而得名。由此推论“冷湖”这个地名历史悠久,更何况海西蒙古族人和肃北蒙古族人称此地为“奎屯诺尔”的正统习惯至今都没改变。这是任何人从主观上无法改变的历史和现实。
  1954年始,地质632队、石油地质勘探队陆续来此地探矿。1957年12月,柴达木行委在此设立办事处。1959年初,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次年成立冷湖市。1964年,撤销冷湖市改设冷湖镇。1992年1月,冷湖镇成为州政府派出机构——冷湖行政委员会。
  冷湖这个地方虽条件艰苦,但在柴达木开发建设史册里记下了永不磨灭的辉煌一页。20世纪50年代冷湖以石油城闻名全国,号称柴达木盆地的“油都”。带有刚性和静秀之美的“冷湖”闪烁着大自然原生态的魅力!如果哪一天“冷湖”不叫“冷湖”而叫“暖湖”或“热湖”时,那将是人类何等的悲哀啊!

圣人的额头:茫崖


  “茫崖”,系蒙古语,标准读音为“茫乃”,意为额头。原是蒙古族牧民对尕斯盆地东部茫崖湖至大柴旦西部马海这一大片荒漠戈壁的称呼。因其附近的雅丹地貌土垅群,前端呈圆头突出似额头。其地称作“茫崖”,是因为这一地区长期受罗布泊干旱狂风的剥蚀,形成一条条西北至东南向几十米、高数米、宽几米至十几米的土垅。远处看似一个个头发往后梳理的圣人额头,蒙古族牧民故把此地称为“茫乃”(即茫崖)。
  172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该地为蒙古族族和硕特部西右中旗(俗称台吉乃尔扎萨克旗)四陶海(尕斯陶海、哈吉尔陶海、郭里木德陶海和诺木洪陶海)之一尕斯陶海驻牧地。1956年1月,设立茫崖工区(县级),1964年6月,撤销茫崖工区,改设茫崖镇,1984年,设立海西州政府派出机构茫崖行政委员会至今。
  “茫崖”这个地名,切切实实是个有“脑子”的文化符号,虽然那些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在不懂自然规律的人们眼里是个“死亡之海”,但她在我们心中永远是大自然赐予的壮丽“杰作”,因为她是大地母亲沧桑的“额头”!
  (本文摘自《柴达木历史与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休闲农业产业供应主体在乡村,消费主体则来自城市。本研究以广东第1批24个省级农业公园为例,实证分析广东休闲农业旅游供需的特点,找出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点及优化模式,提出从特色产品供给、本土人才供给、公共基础供给、文旅活动供给、品牌服务供给等几方面,推动休闲农业供需结构升级,加快促进广东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供需;优化  中图分类号: F323.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我的学书路,由爷爷启蒙,后又师从甘肃书法家魏学文、武克雄,主学魏碑,兼学别书。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实践,对学习书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取法高古,弄清源和流的关系。首先要“钻进去”,这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遵循。钻进古典法帖,研习其结构、笔法、章法等特征,先形似而后神似,力求神形兼备。之后再“走出来”,形成个人风貌。你从哪里来,脉络就很清晰。“钻进去”不易,“走出来”更难。  涵养文化,弄清书法和
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有钣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锤揲、刻凿、镶嵌等。金银等贵金属细腻柔软,延展性强,被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创造、丰富的精湛工艺,加工成精致华美、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甘肃古代金银器在中国古代金银器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是我国生产金
唐代末年,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群雄逐鹿中原,试图问鼎王权。根据宋代洪迈所著《容斋随笔》卷十二记载,一位名叫杜光庭(850-933年)的作者撰写了侠客故事《虬髯客传》。杜光庭科举应试不中,曾去天台山学道,晚年隐居在青城山白云溪畔,自号“东瀛子”。满腹经纶的才子李靖拜访隋末朝廷权臣杨素,在其宅中得遇张姓执红拂女。杨府侍妓红拂女自小长在侯门,在“谈笑皆权贵,往来无平民”的环境中练就了识人知世的本领,一见到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意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
摘要:高温脱毒法的原理是病毒粒子不耐高温。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脱毒温度、脱毒时间、光环境等因素的植物病毒钝化结构及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和多个控制分站,各控制器之间采用ZigBee方式无线通信;工作时将需要钝化病毒的植物茎段放入钝化终端,由主控制器设置病毒钝化的参数,钝化终端执行温度、光质、时长的控制。经过野外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和工作稳定可靠等特点。  关
经典古希腊戏剧《厄勒克特拉》在年末上演后,收到过不少观众的疑问。对于这样一部如“诗”一般高度写意,具有流动性,又蕴含哲思的古希腊戏剧,当面对同一个舞台,台下观众却各有各的解读。就好像演出进行到后半场时,剧院的后台突然敞开,门框外透出的夜景与行人融为了舞台的后景。你可以说这是扩展了剧场空间,或是交织了历史与当下,又或是烘托出了复仇之夜的浓重……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瞬间的惊愕中蹦出自己的想法,但与此同时感
几场料峭秋雨过后,街上的行人纷纷换上了厚实的衣服。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实用性是人们选购衣物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在600年前的大明王朝,衣物不仅有遮体御寒之用,华丽的衣冠服饰亦承载了大明独特的文化意韵,更营造出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  时光流转,如今,我们在哪里可以感受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风华呢?  2020年9月29日,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推出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展览精选有代
在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上,存续着众多的山东古国。这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春秋霸主齐国,也有西周的礼仪典范鲁国,还有诸如“泗上十二诸侯”这样的中小国家。小邾国即是这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其又因与邾国的特殊关系和独特的生存之道而备受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2018年10月12日,“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小邾国历史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以140余件套青铜器,通过东江惊梦、小邾遗珍、古国探秘3个展示
蔚蓝天空下的锥形火山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地区,亚洲东北部,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总面积47.23万平方公里,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其地质构造属于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地壳很不稳定,是全球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半岛上不仅火山密度高、喷发形式多样,地貌也相当复杂,既有洞穴、间歇泉、温泉,又有黑沙滩。我连续3年进入堪察加半岛拍摄,有幸见识了各种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