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有钣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锤揲、刻凿、镶嵌等。金银等贵金属细腻柔软,延展性强,被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创造、丰富的精湛工艺,加工成精致华美、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甘肃汉代墓葬也出土有金银器,如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金璩、武威磨嘴子汉墓金头花等。
魏晋到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金银容器较多传入中国,甘肃地区是这类金银器的主要出土地之一,靖远出土的西式浮雕酒神纹鎏金银盘,肃南西水乡大长岭出土的唐代金壶和鎏金铜盘,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
武威出土的西夏金器,有金盏、金杯等,纹饰华丽,造型优美。
明清时期金银器主要为贵族墓葬出土,兰州上西园肃王家族墓,出土有金银饰品,兰州白衣寺塔天宫所出肃藩王妃供奉的金银器,纪年明确,嵌宝镶玉,累丝叠缀,美轮美奂。
1988年靖远县北滩乡出土
银质鎏金,呈铅灰色。以铸造、锤揲、模压、鎏金诸工艺结合制成。盘圆形,唇口,弧壁,圈足。盘体铸就,盘内纹饰以银箔锤揲、模压成纹后,叠贴于盘内,鎏金现已大部脱落。盘内壁满饰浮雕花纹,分内、外、中心三圈列置。外圈饰有相互勾聯的葡萄卷草纹藤蔓,中间藏匿30余只禽鸟类小动物。内圈外缘饰细小联珠纹,内周环列12,爪头像,头像中以动物相问,或为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十二神。中心为一高浮雕裸体男性,身披长巾,手持图尔索斯杖,倚狮而坐,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罗马时代又称为巴卡斯。
盘底圈足内有一行虚点錾刻的铭文,目前学界对其语系、族属、内容尚有争议。另有刻划的粟特文铭文,中亚史专家马尔沙克先生释读为SYK(推测为器物拥有者的名字缩写)。此件器物发现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黄河渡口,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非常罕见的丝绸之路遗珍。
▲透雕虎噬羊金带饰
战国晚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M16出土长15.2cm宽8.1cm
出土于墓主腰部,共2件。长方形,由上下两只虎噬咬两只羊组成。虎前足踩羊,嘴大张露出一颗长獠牙,咬住羊的颈部,虎尾上卷。两只羊相对俯卧,两头相互紧靠,羊有长胡须。虎头、腹、腿之间、颈等部位,羊头、背及身上有许多镂空,镶嵌有肉红石髓。
带饰系以薄金錾刻而成,正面经打磨、抛光处理。

甘肃汉代墓葬也出土有金银器,如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金璩、武威磨嘴子汉墓金头花等。
魏晋到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金银容器较多传入中国,甘肃地区是这类金银器的主要出土地之一,靖远出土的西式浮雕酒神纹鎏金银盘,肃南西水乡大长岭出土的唐代金壶和鎏金铜盘,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
武威出土的西夏金器,有金盏、金杯等,纹饰华丽,造型优美。
明清时期金银器主要为贵族墓葬出土,兰州上西园肃王家族墓,出土有金银饰品,兰州白衣寺塔天宫所出肃藩王妃供奉的金银器,纪年明确,嵌宝镶玉,累丝叠缀,美轮美奂。

1988年靖远县北滩乡出土
银质鎏金,呈铅灰色。以铸造、锤揲、模压、鎏金诸工艺结合制成。盘圆形,唇口,弧壁,圈足。盘体铸就,盘内纹饰以银箔锤揲、模压成纹后,叠贴于盘内,鎏金现已大部脱落。盘内壁满饰浮雕花纹,分内、外、中心三圈列置。外圈饰有相互勾聯的葡萄卷草纹藤蔓,中间藏匿30余只禽鸟类小动物。内圈外缘饰细小联珠纹,内周环列12,爪头像,头像中以动物相问,或为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十二神。中心为一高浮雕裸体男性,身披长巾,手持图尔索斯杖,倚狮而坐,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罗马时代又称为巴卡斯。
盘底圈足内有一行虚点錾刻的铭文,目前学界对其语系、族属、内容尚有争议。另有刻划的粟特文铭文,中亚史专家马尔沙克先生释读为SYK(推测为器物拥有者的名字缩写)。此件器物发现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黄河渡口,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非常罕见的丝绸之路遗珍。

▲透雕虎噬羊金带饰
战国晚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M16出土长15.2cm宽8.1cm
出土于墓主腰部,共2件。长方形,由上下两只虎噬咬两只羊组成。虎前足踩羊,嘴大张露出一颗长獠牙,咬住羊的颈部,虎尾上卷。两只羊相对俯卧,两头相互紧靠,羊有长胡须。虎头、腹、腿之间、颈等部位,羊头、背及身上有许多镂空,镶嵌有肉红石髓。
带饰系以薄金錾刻而成,正面经打磨、抛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