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动——2015亚洲艺术双年展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yic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亚洲艺术双年展"将于9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由国美馆研究员黄舒屏担任策展人,本届双年展以「造动」为题,反映当下亚洲涌现的不安氛围,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走向上以行动突破现状的趋势。艺术家走向现实的社会,也更多地参与在历史的反省和创造中,投入亚洲当下问题的提出和回馈。这些趋向热烈响应新时代的个人价值,创作者以自我实践的感性创造力来翻转机制,开启改变的契机,这代表着亚洲新文化体系的再思和创造,已汇聚为一个发生中的进行式,同时投射出亚洲群体对于未来愿景的积极期许及行动。
  国立台湾美术馆「亚洲艺术双年展」一直以面对亚洲生活现实的社会观点出发,探讨亚洲文化及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冲突性与协调性,从现实的基础来连结并理解艺术创作之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并启动多元化的讨论。今日的亚洲已经不仅作为一个单一而不变的地理概念,在当代全球化的社经发展下,亚洲成为一个移动中的文化概念,随着人口的迁移、资本的流通、不同文化的撞击,亚洲流动的边界将持续不断自我挑战其对外的关系与自我的内在矛盾,这显示反映亚洲的生活现实与文化观点面临着扩张与裂解,艺术创作从过去的静态模式转向更积极面对问题的动态过程。造动,作为一种开启、扭转、重组及建构的可能,从分裂的缝隙中,试图开启一个可能性的实践空间,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出来,进一步透过艺术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对于未来提案的积极讨论和参与。
  本次双年展参展共有28组艺术家,来自17个亚洲地区/国家。参展作品探讨包括亚洲移动的边界之下,有关体制、人权等种种生存处境和问题现状。这几年来随着亚洲各国和国际间越来越紧密和紧张的政经发展及跨域关系,这些互动变化正在剧烈挑战固有的观点和秩序,思想和行动并行的运动状态成为积极应对这个现实的姿态。当今艺术家所面对的亚洲问题及创作环境是跨文化的,同时也是多样性纷歧的文化场域,如同本次双年展新加坡艺术家李文(Lee Wen)交互式的参展作品《乒乓成圆》,以多人参与对战/对话的形式,隐喻亚洲复杂的多边关系与政治角力;印度艺术家芮娜·芭内姬(Rina BANERJEE)的创作则展现艺术家如何诠释在这个全球文化景观里,透过殖民、观光、旅行、大众传播等复杂路径被四处搬移和重组的各种文化符号和对象,芭内姬展现奇异感的雕塑,是当今亚洲与世界样貌的文化制造过程与奇观形式。成立于柬埔寨由日本导演菅野将弘(Masahiro Sugano)及柬埔寨艺术家阿妮妲·尤·阿里(Anida Yoeu Ali)所组成的反叛工作室,他们透过电影反思人们被文化及政治准则所压抑的感官与想象力,以诗歌陈述关于身份认同及跨越疆界的议题,作品开拓了传统叙事之外的可能性,他们的参展作品分别与两位来自巴勒斯坦和柬埔寨的流亡诗人合作,将人类对于存在现状的呼求发向世界。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双人组伊旺·安米特&蒂塔·萨利娜(Irwan AHMETT& Tita SALINA)呼应本次双年展「造动」展题,针对台湾的东南亚外移工和社会的关系及现存的困境,创作全新计划。《洒盐于海》接触了许多在职/在监的移工以及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的家人,名为《洒盐于海》(Salting the Sea)的新作品,感性纪录这些困顿中移工及其家人的故事。艺术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萨利娜更将此探讨在台移工处境的计划延伸到公共论述的界面,近年来在新闻版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移工议题,包括台北车站大厅公共空间的使用、逃逸外移工的社会事件、外籍劳工权益、经济利益等问题,艺术家将在《同意╱否决╱未定》的计划中开启一个公共论述的空间,这些公共议题所欲挑起的是台湾在亚洲经济与文化位置的真实现状,并重新审视我们如何面对亚洲问题。
  近年来占据社会版面引发争议讨论的青年世代的劳动与薪资问题,是本次菲律宾参展艺术家史蒂芬妮·苏约克( Stephanie SYJUCO)在地创作计划的核心议题。《造钱工厂:经济现实游戏》将展场呈现为一个劳动生产的工厂空间,以好玩但具批判的方式探索台湾年轻人所面临的经济处境。结合游戏和共同手作空间,观众加入工厂以劳作般的方式制造新台币,当然劳动时间的投入相等于金钱的积累,在游戏的最终,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并思考:这些代表青年世代的年薪积累,可以换得怎么样的现实目标?当前的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社会现状,是否可以满足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艺术家开放了观众介入的实践空间,透过参与过程而启发一种反思的激荡。
  「造动」的题旨,尝试探讨当今艺术创作是如何透过感性经验与创造的过程响应现实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社会的描绘与再现,更进一步思考艺术如何在现实中创造多种可能性的移动和突破,形成一个开放多元观点互相辩证与激荡的场域;艺术不再只是美学的对象或概念,更可能是一个事件、媒介、行动,它介入许多自我和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连结和转化。艺术家姚瑞中带领一群艺术学院的学生所开启的《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已进行约五年,透过真实影像和扎实纪录的社会调查,以及凝聚批判力的微型行动组织,用艺术的角度和集体行动实际参与社会,这些影像及文本文件,指出一个丧失核心内涵和价值的公共建设发展,同时也成为向谬误政策提出检讨改革的积极推力。澳洲艺术家拉奎尔·奥美拉(Raquel Ormella)本次全新创作之参展作品《劳苦之财 #4》持续其对于个人创造参与社会意识变动的积极创作主张,继续将诗意的可能性编织在每一面撼动信仰的旗帜作品里,她的作品呼吁每一种改造的可能,对身分意识、国家定位,对旗帜连结的意义之变动方式展开持续性的探索。
  艺术家以想象力书写未来,并不断在创造的过程中提供出一个参与式的实践空间,邀请观众加入,亦鼓励参与者们从艺术的可能性来思考现实以及共同参与建构更美好的未来。本次的双年展作品囊括绘画、装置、影像、行为表演、建筑、互动工作坊等丰富类型。泰国艺术家苏堤·克纳维查亚侬特(Sutee KUNAVINCHAYANONT)充满故事性的课桌,邀请观众亲手拓印出隐藏其中的图像和密语;菲律宾艺术家艾尔文·雷米罗(Alwin REAMILLO)手工改造的钢琴作品,也在特别时间开放观众报名弹奏,每一位弹奏者以不同的声音和艺术家的故事互动,让美术馆的视觉空间增添听觉享受,形成跨越媒材与不同文化隔阂的对话。“造动-2015亚洲艺术双年展”9月19日至12月6日于国立台湾美术馆正式开展。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世界顶级建筑师在国内的大量实践,本土建筑师在国际建筑业的声名远扬,建筑设计行业越发为国人所关注和尊重,2012年底中国著名建筑师试水保利秋拍,首度亮现当代中国艺术之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专场即晒出完美成绩单,成为拍卖市场的一大亮点,并引发关于建筑手稿和模型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全新思考,热力一路传递,席卷至今年春季!  2013年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将在当代中国艺术之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专场
期刊
2013艺术北京博览会于5月3日圆满幕。社会名流等各界人士都齐聚“艺术北京”,使“艺术北京”成为2013年艺术界最受瞩目的艺术盛事。  今年艺术北京博览会的展出规模近20000平方米,依旧划分为当代艺术展区和经典艺术展区,参展艺术机构176家,展出作品类别涵盖油画、版画、素描、雕塑、装置、影像、中国书画、当代水墨、瓷器、家具、珠宝等。  香格纳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公社、常青画廊、前波画廊、
期刊
偶然性的效果在油画和版画中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与无意识相关,油画是在身体动作的运行中留下偶然的痕迹,版画则是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程序错误”产生的痕迹,同时,这种效果也是媒介本身的结果。媒介本来没有独立的意义,在传统艺术中,媒介只是作为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条件。媒介决定形式,形式构成再现,媒介很少在再现中发挥直接的作用。谭平的作品是以媒介为语言,在媒介与精神之间搭建一种关系。  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由媒
期刊
4月12日下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拉开序幕。参展艺术家有邓国源,雷尼·霍夫曼,约尔格一伊门道夫,昆特·约克,克莱门斯·帕什,孙鹏,丽莎·史莱克,付帅,徐书瑞,周旭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在开幕式上发言说:“德中文化合作涵盖了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院校合作到两国学者间的对话,从媒体从业者的交流到音乐、芭蕾、戏剧或者文学领域艺术创作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来到柏林
期刊
5月21日在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举办谭平新作展。  谭平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及教授,同时又是国内抽象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关注,此次展览包括他近几年创作的素描和丙烯作品,也是他继中国美术馆“1劃”展览之后,又一次与观众的直接对话。  谭平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多样的时期,从国内到国外,从具象到抽象,但无论是哪个阶段、哪个时期,艺术创作始终是谭平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正如他所言“
期刊
王蓬谈1984年创作的中国首件裸体行为艺术作品 林似竹  在1994年,裸体行为艺术尽管遭到政府的封杀,却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作品包括马六明的《芬·马六明午餐》,张洹的《十二平方米》和《六十五公斤》,以及朱冥的《1994年5月14日上午11点》和《1994年5月14日下午1点》。这些作品是产生了丰富行为艺术的“85新潮”的自然延续。而王蓬在1984年,也就是1994年中国裸
期刊
我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多种多样的品种和门类。就材质而言,自远古时代陶器和崖壁上的绘画出现之后,陆续有刻在石头和砖块上的绘画,有绘制在洞窟和墓室墙壁上的绘画,有布质和纸质的绘画,等等。我国绘画中的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吾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为主色,故称丹青。唐宋以后,渐向水墨发展,而达以墨为绘画之主彩。”(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在“水墨为上”的
期刊
沙龙时间:2013年6月22日(周六)15:30-17:3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前波画廊  贾方舟:蔡锦在央美进修的两年中,预示出多个发展方向,最后她选择画《美人蕉》。借助于美人蕉这个生命体以表达自我内心的一种生命体验,在美人蕉上投射自己的影子,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载体。把她今天的作品和早期的联系起来看,语言没变而图式变得抽象了,很明显是在原有美人蕉细节上一步步升发
期刊
国内美术学院的教育从造型中心主义的模式中走出来,是其开始向当代身份转型的标志。把“形”画准,固然是基础,但美术的意义更在于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和内心深处的意识,而不仅仅停留在描摹现实的客观形态。  当代艺术样态多变,其中材料应用观念的解放以及材料背后的方法论创建是进入当代性创作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果艺术以往总是在文学、哲学之中寻求出路,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材料使得艺术获得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空间
期刊
2013年西湖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了张尧、郭达平、李富、李谟中、肖爱华五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这五位艺术家分别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却有着类似的地域体验,五位画家不约而同的以风景为素材进行对艺术的体验。最终呈现出志同道合的价值取向。艺术家对自然的崇尚与关照以及对经典的严谨态度铸造出“道行天下”的精彩。身为中国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尧再次展出他的跨界油画作品,从某种“另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