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性跖部斑块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e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例患者,女,年龄为11和14岁,主诉左足底出现疼痛性损害,并发现足底肿胀和局限性充血,不能受压。既往曾正规参加体育运动,发病前无外伤、昆虫叮咬或服药史。体检:足底跖骨头处有4片敏感性红紫色斑块,全身体检和足部X光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沉、补体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病理示:血管周围有稀疏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肿胀,胶原纤维束与增厚的血管壁之间散在分布少量中性粒细胞。

其他文献
妇女多毛及有关临床表现如痤疮、秃发和月经失调与雄激素水乎相关,抗雄激素治疗常有效.作者使用纯抗雄激素药物治疗20例中度至严重多毛症(平均病期9年)患者,均为绝经前期妇女,平均年龄26.2岁.
期刊
本文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综述了该方法在遗传学、病理学,尤其是感染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文中还叙述了某些类型的病毒感染与恶性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多形红斑、阿弗他口腔炎皮损中也存在单纯疱疹病毒,表明了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病毒的关系,最后作者介绍了PCR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CLEARVIEW衣原体试验――半小时单一试剂免疫测定法,近来已用于检测宫颈标本。本文作者在一组衣原体感染低患病率(6.2%)的人群中,比较了CLEARVIEW与标准的组织培养技术检测的结果。
期刊
随年老和(或)因长期日晒而发生的皮肤生理学改变直接影响着各种老化征象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角质层中自然润泽因子和皮肤表面水脂乳化物减少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真皮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及降解增加促成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弹力纤维变性引起皮肤皱纹和松弛,皮肤中郎格罕细胞、组织巨噬细胞、T细胞、白细胞介素-1和肥大细胞数目减少以及它们的功能衰退造成了皮肤免疫功能下降,使老年人皮肤癌、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生增加等。
期刊
自1989年10月新墨西哥首次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相继有报道.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包括:嗜酸粒细胞增多(100%)、肌痛(100%)、关节痛(69%)、呼吸困难与咳嗽(64%)、麻疹样及荨麻疹样发疹(64%)、水肿(51%)、硬皮病样皮肤改变、发热、肺炎及全身疲乏(79%).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汗孔角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日晒有关,但近年来发现免疫抑制剂、放射线、光化疗法(PUVA)等均能诱发本病.最近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培养等技术,研究发现皮损上皮细胞具有腔形成能力,可能来源于小汗腺导管.目前尚无满意疗法,维甲酸内服或外用、冷冻和二氧化碳激光有一定效疗.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肿瘤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常见黑素瘤相关抗原的种类及特点,黑素瘤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调变以及细胞因子对黑素瘤患者免疫状态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黑素瘤免疫学基础研究及临床上免疫学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期刊
本研究应用南印度Polambakkam地区1955~1970年间发现的35200例麻风病例的个案资料,对建立流行病学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计算,以便利用该模型模拟不同的治疗对策,从而(1)比较单疗和MDT仅治疗MB病例或治疗全部病例后的发病趋势;(2)预测持久菌对发病的影响;(3)比较应用上述不同治疗对策时的费用-效益.
期刊
放线菌病组织内微生物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硫黄颗粒”。其中心嗜碱性,外周绕以嗜酸性边缘,周围为丝状或棒状的放射性丝,即所谓的Splendore-Hoeppli征。本文报道两例播散性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其标本中发现类似于Splendore-Hoeppli征的结构。
患儿男,7个月,右股外侧在近期接受白-百-破免疫接种部位出现数个脓疱,皮损不断扩大,右肘出现新脓疱,入院时,见左肘有1.5cm脓性斑块,右腿损害直径5cm斑块,中央坏死。使用头孢氯、新青霉素Ⅲ(150mg/kg/d)治疗未见疗效,并出现发热102F,左肘有新发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