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高分低能的状态,有的学生汉语水平虽然已经达到了六级或八级以上,可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屡屡出错。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结合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人格差异、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学习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现状,有助于对其因势利导,从而达到促进汉语教学的目的。
  本项研究采用里克特(Likert)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EPQ),结合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2006级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参加抽样的学生共计150人。根据2006年9月28日新疆农业大学HSK摸底考试分级教学分班情况,分别来自预科班的基础班(HSK1-3级)50人,初级班(HSK4-5级)50人,中级班(HSK6-8级)50人。下面就预科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予以分析。
  
  1.学习动机
  


  表1显示预科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呈均衡分布,一半的学生从学习动机方面显示出消极的现象,而且这些学生基本上是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只指向一个学习目的,例如:很多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报了英语、俄语培训班,甚至早晚自习都在学习与汉语无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汉语的学习;愉快化的学习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由学生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是正向的、可靠的;创造性学习呈均衡分布;认为汉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呈正态分布,且正向百分比占到了86.7%;认为汉语学习是有刺激的还是无味的基本上也是呈正向分布;认为学习汉语是令人兴奋的还是单调的,正向与反向之间更趋向于正向;认为学习汉语是有趣的还是枯燥的趋向于正向分布。根据表中的统计,基本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如果再结合外部客观条件的激发,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表扬、鼓励。学校的各项奖惩制度等都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的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发生相互交替、转化的时候,就会达到强化后的正向迁移,出现较理想的效果。
  
  2.学习策略
  


  表2显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学习汉语,达到2小时以上的同学占到了80.7%。美国心理学家金布尔认为,学习是指“因受强化练习而发生的反应潜能上较为持久的变化。”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内容不断强化,反复运演。根据人的遗忘规律,知识的保持过程与遗忘过程是同时并存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再认和重学。但是在现实学习中,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上课后的时间。晚自习的两个小时中,有的同学仅充分利用了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且在这些时间里还包括写作业的时间。所以抓课后教学势在必行。
  


  表3显示,39.3%的学生认为,汉语只有在必须要用的时候才去用,在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中占了不小的比重。与汉语老师谈话就占到了37.3%。试想:一个班有四十至五十个学生,汉语老师能与一个班所有的学生同时进行语言交流的可能有多少?所以,预科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没有养成用汉语交流的习惯,即使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用汉语交流,也时常夹杂着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等,单纯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场面很难看到。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需要改变学习策略,变消极为积极。
  


  表4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通过看书、背课文。写文章来提高汉语水平。被调查学生中通过与汉族学生交流这种途径提高汉语的仅占15.3%,难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考试成绩中有的学生能过八级,但是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写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这些都会给汉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理论要不断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巩固。要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服务于汉语学习,在学习动机理论中,有机体的内驱力是一个必要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可以互相加强的,加强的结果是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表5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前突击复习的占到了41.3%。可以看出,这也是高分低能现象的一种表征,但考试结束之后,有些知识很快就会遗忘。目前,这种现象在高校较为普遍,不仅仅是预科学生。
  3.人格差异
  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分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情况可以知道,大部分预科学生是维吾尔族人和哈萨克族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与汉族同学是不一样的。例如:从性格上来说大多倾向于外向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于汉族学生,且善于表现自己。如果有效利用预科学生的这种性格特征将其强化到学习中也是能促进其学习的。
  例如:E量表: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75.6%的被测同学分数高于61.5分,属于性格外向、喜欢交往、情绪活跃型,但易失控,渴望刺激与冒险。
  N量表:亦称神经质量表。31.4%的被测预科学生分数高于61.5,这一类学生性情孤独,对别人关注较少,兴趣有些与众不同,对事情爱抱挑剔态度,环境适应性差,例如:这两年新生入学,90%的学生报到由家长陪伴,自立能力较差。68.6%的被测预科学生情绪稳定。
  P量表:亦称精神质,表示心理是否正常。其中8.2%的被测学生分数超过61.5分,16.3%的被测者分数在56.7~61.6分之间,66.5%的被测同学分数低于56.7分,由此可以知道绝大多数预科学生心理状态良好。在预科过程中,如果加强学校管理,调整学生学习心态,学生可以全新全意地投入学习,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L量表:测查受试的掩饰程度。通过验证,本次测试是有效的,数据上反映的情况能够说明问题,且符合实际。
  4.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的预科教学模式主要是行为模式。这类模式以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重视的是学生的外部行为,而不是内部心理结构和不可见的心理活动,强调教师的的决定作用。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有顺序的步骤,由教师决定对什么行为给予强化,对什么行为不给予强化,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掌握在教师手中。
  汉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有别于印欧语和突厥语等由元音和辅音等音节组成的单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提出一个言语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法能力(LAD即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言语获得装置)。乔姆斯基断言,每个句子都具有两个结构层次,即所谓“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表层结构是人可以直接感知的结构,深层结构是不能直接感知而只能根据间接材料假定其存在的某种结构。从表层结构,人只能得到句子的语音及其表面的语法关系;句子的意义是从深层结构得来的。汉语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结构,而应该透过表层发掘深层结构中的要素,并且为我所用。
  预科汉语教学如果只采用某一类的模式显然是不够的。任何教学环境都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我学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运用个人模式、社会模式、信息加工模式、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汉语与其自身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大学汉语预科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华著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傅道春编著.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蒋桂磊,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建立了同时测定尿液中复方α-酮酸片5种有效成分(消旋羟蛋氨酸钙(HMACa)、酮缬氨酸钙(KVCa)、消旋酮异亮氨酸钙(KILCa)、酮亮氨酸钙(KLCa)和酮苯丙氨酸钙(KPACa))的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
与语义歧义相关的因素,主要是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语义关系指的是语法成分之间在语义平面懦着的某种联系,例如: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动作与施事者、受事者的关系,修饰语与名词性中心
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后汉书·儒林列传》:“匈奴亦遣子入学。”),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再溯外国的汉语教学,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即高句丽第十七代小兽林五二年);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
本文对肯尼斯·伯克的隐喻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其有关著述的仔细研读,分析了伯克的隐喻观,包括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功能、隐喻的范围以及隐喻的本质,简要评价了其理论
古时遣人办事,所遣之人需带上凭证才能取信于人,所凭之物即成为“信符”。使用信符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信使凭有信符一半,只有与对方所持有的另一半信符完全吻合才可以使人相信,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合符为信”。  “合符为信”历史悠久,可远追至上古无文字时期,古无文字,结绳刻木以记事,如《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