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掀起一场怀旧热潮,小说《长恨歌》在此时问世,把怀旧作为文本内容,以主人公怀旧的失败来否定遗留在新时期的旧上海的生存方式,并对当下的怀旧热进行了反思,展现了作品独特的怀旧意境。
【关键词】怀旧;上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0224-02
提起旧上海,人们不禁会想到纸醉金迷的百乐门,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别致高雅的咖啡馆,还有华丽浪漫的花园洋房……这些旧时的繁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突然成为人们异常怀念的对象,各式的旗袍,精致的机械表,小壶煮的咖啡再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甚至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陷入了对前世今生的怀念。《长恨歌》在怀旧热中应运而生,在细腻与随性的笔调中弥漫着怀旧的意蕴,却又对怀旧有着与众不同的品位与见解。
1一场缠绵四十年的旧梦
《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从旧时走来的人,正如歌词所唱“月光和星子,玫瑰花瓣和雨丝,温柔的誓言,美梦和缠绵的诗”,王琦瑶时代的上海是风花雪月的,是连梧桐树都摇曳着风情、倾诉着心事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成为了号称“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会,是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区域截然不同的充满魅力的世界。摩天大楼的线条和装饰艺术风格暗示着金钱与财富,散发出时代精神;兼有消费和娱乐功能的百货大楼具有狂欢和时尚的气息;咖啡馆里昏暗的灯光流连着小资的情调;舞厅则洋溢着灯红酒绿的世俗……汽车、洋房、无线电收音机、雪茄、香水、高跟鞋、瑞士表、法兰绒套装,有着“十里洋场”上海,是不折不扣的时尚之都。
王琦瑶就是在这样的旧上海风情中孕育而生的,她对时尚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能的向往,她“目睹着城市的最豪华,却身居中流人家,自然是有些不服,无疑要做争取的”。于是她抓住机会,中选上海小姐,从市井人家的弄堂走进“爱丽丝”公寓,一跃成为时尚的主流,成为最得这城市精义的女人。王琦瑶将青春年华投入这繁花似锦、风情万种的梦中,无怨无悔。然而,李主任的死改变了王琦瑶的命运,她不得不离开上海到别处避难。等重归故里,却早已物是人非。她只能走出“爱丽丝”,隐居平安里。尽管她摆放着曾经的物件,怀揣着曾经的想念,过着依旧精致的生活,时代却还是迈出了前进的步伐,她便真的成了上个时代的一件遗物。这时,康明逊出现了,这个“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上个时代”的男人,迎合了王琦瑶的旧情。只有康明逊才看得见王琦瑶素淡里极艳的风情,只有康明逊才懂得王琦瑶的感伤与无奈,只有康明逊才能承载王琦瑶那昔日的情怀。两个被时代遗弃的人在对往昔的无限追思中相爱了,又命中注定般的在现实的无奈中分开了,康明逊的离去,带走了王琦瑶旧梦中的最后一丝温情。
等到女儿长大,王琦瑶与时代的隔阂更深了,对旧时的怀念也就更浓了。“薇薇眼睛里的上海,在王琦瑶看来,已经是走了样的”,最是这城市心声的有轨电车的“叮叮”声如今却没了,罗马式的雕花堆积着灰尘和蛛网,洋房的院子里乱搭了不少晾衣架,花园里竟然还搭起了灶间,墙壁里传出的全都是油烟味……“昔日的最繁华,今日的最局促。当年精心设计的建筑样式,装饰风格,如今统统谈不上”。面对失望,王琦瑶固守着那份对旧时风月的渴求,等待机会的降临。终于,历史的转变使得服装的世界又开始繁荣,在时尚面前,王琦瑶有了用武之地,她动用了困难时期都不曾动过的金条,因为一街的商店都在向她招手,多少逝去的快乐此时又回来了,这个新世界在王琦瑶眼中俨然是旧梦重温。逐渐的,怀旧成为了时尚的新主题,王琦瑶也就成了怀旧活动的“重要人物”。“像她这样年纪的人,无论男女,在每个舞场,平均都有一个或几个,专为舞会倒溯历史的……为舞场带来了绅士和淑女的气息”,在这些大都是年轻人的聚会上,王琦瑶总是独自坐在一旁,静静地领略舞会的真谛——缅怀,“她就像一个摆设,一幅壁上的画,装点了客厅”。此时的王琦瑶,终究还是老了,纵使再光彩照人,也只是箱底的旧衣服一般,错过了年头,再也做不了主角了。最后,王琦瑶死了,死得局促,甚至死得有些突兀。可是在王琦瑶蹩脚的结局中,我们幡然醒悟,原来一直沉溺于旧梦的是王琦瑶,而不是王安忆。王安忆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审视王琦瑶的怀旧,她浓墨重彩的描绘旧上海的美轮美奂,是因为它的辉煌穿透一切、令人难以割舍。但她始终认为,逝去的就不必再追了,于是,让王琦瑶美梦成真的李主任离去了,让王琦瑶重温旧梦的康明逊离去了,让王琦瑶沉浸往昔的老克腊也仓惶而逃了,那么,同王琦瑶一起死去,就是旧上海风情必然的结局。因此,尽管不舍,尽管有恨,王安忆还是为王琦瑶选择了死亡。
王安忆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一生都在失去的女人,只因她想要抓住一场怀旧的梦,便注定了只能镜花水月,长恨无期。在故事将要谢幕的时候,王安忆用死亡来粉碎了这个梦,从而对当下的怀旧热潮进行了反思。她不仅否定了遗留在新时期的旧上海的生活方式,还借用这种生活方式的死亡来反衬新上海的生命力,这正是《长恨歌》中怀旧的独到之所在。
2“叶公好龙”的怀旧
在全新的社会风貌中,有一类风流人物,他们保留着上海的旧时尚,听老唱片,摆弄“罗莱克斯”一二零,玩老式幻灯机,用剃须膏刮脸……小说中的老克腊正是这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生长起来的怀旧派中的一员。
他说他总是无端的怀想四十年前的上海,“有时他走在马路上,恍惚间就好像回到了过去,女人都穿佯装旗袍,男人则西装礼帽……自己也成了旧人,那种梳分头、夹公文皮包、到洋行去供职的家有贤妻的规矩男人”。在王琦瑶的家里,他嗅到了梦巴黎的香水和白兰花的气息,恍若时光倒流。王琦瑶却嘲笑他道:“你有多少时间可供得起倒流?难道倒回娘肚子里不成?”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却切中了要害,老克腊的怀旧和康明逊、王琦瑶之类的怀旧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后者是从旧时走来,因为经历过所以放不下,是真的有旧可怀;而前者却是道听途说加上想象,虚构出一个过去,让自己入戏般的投入怀念,再诚恳也是装模作样的。因此,老克腊喜欢王琦瑶就像喜欢茂名路一样,因为她们都带着旧上海的印记。他欣赏着王琦瑶,恍惚间看见了三十年前的影子,于是他努力勾勒出一些细节,想象着当年上海小姐的情形,便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计的戏份里,王琦瑶则和那个西班牙雕花的盒子一样,成为了这出怀旧戏里的道具。最终,两个人身体的触碰使老克腊如梦初醒,感觉还是屋外的阳光比较真实可信。等他再次造访,发现王琦瑶不在家,反倒更加高兴,他的心一点一点地被拉回了现实,当他完全从怀旧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时,他再也没有出现在王琦瑶的生活中。老克腊这个怀旧分子从出场的坚定到狂热再到惊醒,王安忆以一个怀旧先锋的回归现实来解构了现在上海的怀旧热潮,正如她所说“上海的过去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城市,它没有贵族,有的是资本家,平民,流氓,其前身也就是农民。现在年轻人热衷于去酒吧、咖啡馆、茶坊寻访旧上海的痕迹,其实他们寻找的是旧上海的时尚”。而王琦瑶轻描淡写的风情正是旧上海的时尚,只是这种时尚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虽然王琦瑶的风情始终存在,虽然她还可以成为八十年代青年们怀旧的中心,但她却只是一幅画、一件摆设了,对于现时的人没有太多的意义,只能如古董般唤起植根于人们记忆的东西,而这东西,正是怀旧的时尚,它一无是处,甚至基于人们听来的历史,随性的想象,只供人们在闲暇时消费。
无论是王琦瑶执迷不悔的真怀旧,还是老克腊叶公好龙式的假怀旧,王安忆都给予了同样的结局——不在现实中死亡,就在现实中醒悟。王琦瑶代表的四十年代旧上海时尚文化的生活方式随着王琦瑶的死亡而永远的成为了一种回忆,而老克腊一类代表着当下空中阁楼似的怀旧热,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可以这样说,抒写怀旧,并非王安忆的目的,相反,她将怀旧作为文本内容,以小说主人公怀旧的失败来解构当下怀旧的热潮,并在对怀旧的反思中清楚的表达出旧上海的繁荣和新时期上海复兴的本质不同,明确地为旧上海的风情奏出了一曲消逝的悲歌。
3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怀旧[A].王安忆说[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关键词】怀旧;上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0224-02
提起旧上海,人们不禁会想到纸醉金迷的百乐门,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别致高雅的咖啡馆,还有华丽浪漫的花园洋房……这些旧时的繁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突然成为人们异常怀念的对象,各式的旗袍,精致的机械表,小壶煮的咖啡再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甚至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陷入了对前世今生的怀念。《长恨歌》在怀旧热中应运而生,在细腻与随性的笔调中弥漫着怀旧的意蕴,却又对怀旧有着与众不同的品位与见解。
1一场缠绵四十年的旧梦
《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从旧时走来的人,正如歌词所唱“月光和星子,玫瑰花瓣和雨丝,温柔的誓言,美梦和缠绵的诗”,王琦瑶时代的上海是风花雪月的,是连梧桐树都摇曳着风情、倾诉着心事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成为了号称“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会,是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区域截然不同的充满魅力的世界。摩天大楼的线条和装饰艺术风格暗示着金钱与财富,散发出时代精神;兼有消费和娱乐功能的百货大楼具有狂欢和时尚的气息;咖啡馆里昏暗的灯光流连着小资的情调;舞厅则洋溢着灯红酒绿的世俗……汽车、洋房、无线电收音机、雪茄、香水、高跟鞋、瑞士表、法兰绒套装,有着“十里洋场”上海,是不折不扣的时尚之都。
王琦瑶就是在这样的旧上海风情中孕育而生的,她对时尚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能的向往,她“目睹着城市的最豪华,却身居中流人家,自然是有些不服,无疑要做争取的”。于是她抓住机会,中选上海小姐,从市井人家的弄堂走进“爱丽丝”公寓,一跃成为时尚的主流,成为最得这城市精义的女人。王琦瑶将青春年华投入这繁花似锦、风情万种的梦中,无怨无悔。然而,李主任的死改变了王琦瑶的命运,她不得不离开上海到别处避难。等重归故里,却早已物是人非。她只能走出“爱丽丝”,隐居平安里。尽管她摆放着曾经的物件,怀揣着曾经的想念,过着依旧精致的生活,时代却还是迈出了前进的步伐,她便真的成了上个时代的一件遗物。这时,康明逊出现了,这个“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上个时代”的男人,迎合了王琦瑶的旧情。只有康明逊才看得见王琦瑶素淡里极艳的风情,只有康明逊才懂得王琦瑶的感伤与无奈,只有康明逊才能承载王琦瑶那昔日的情怀。两个被时代遗弃的人在对往昔的无限追思中相爱了,又命中注定般的在现实的无奈中分开了,康明逊的离去,带走了王琦瑶旧梦中的最后一丝温情。
等到女儿长大,王琦瑶与时代的隔阂更深了,对旧时的怀念也就更浓了。“薇薇眼睛里的上海,在王琦瑶看来,已经是走了样的”,最是这城市心声的有轨电车的“叮叮”声如今却没了,罗马式的雕花堆积着灰尘和蛛网,洋房的院子里乱搭了不少晾衣架,花园里竟然还搭起了灶间,墙壁里传出的全都是油烟味……“昔日的最繁华,今日的最局促。当年精心设计的建筑样式,装饰风格,如今统统谈不上”。面对失望,王琦瑶固守着那份对旧时风月的渴求,等待机会的降临。终于,历史的转变使得服装的世界又开始繁荣,在时尚面前,王琦瑶有了用武之地,她动用了困难时期都不曾动过的金条,因为一街的商店都在向她招手,多少逝去的快乐此时又回来了,这个新世界在王琦瑶眼中俨然是旧梦重温。逐渐的,怀旧成为了时尚的新主题,王琦瑶也就成了怀旧活动的“重要人物”。“像她这样年纪的人,无论男女,在每个舞场,平均都有一个或几个,专为舞会倒溯历史的……为舞场带来了绅士和淑女的气息”,在这些大都是年轻人的聚会上,王琦瑶总是独自坐在一旁,静静地领略舞会的真谛——缅怀,“她就像一个摆设,一幅壁上的画,装点了客厅”。此时的王琦瑶,终究还是老了,纵使再光彩照人,也只是箱底的旧衣服一般,错过了年头,再也做不了主角了。最后,王琦瑶死了,死得局促,甚至死得有些突兀。可是在王琦瑶蹩脚的结局中,我们幡然醒悟,原来一直沉溺于旧梦的是王琦瑶,而不是王安忆。王安忆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审视王琦瑶的怀旧,她浓墨重彩的描绘旧上海的美轮美奂,是因为它的辉煌穿透一切、令人难以割舍。但她始终认为,逝去的就不必再追了,于是,让王琦瑶美梦成真的李主任离去了,让王琦瑶重温旧梦的康明逊离去了,让王琦瑶沉浸往昔的老克腊也仓惶而逃了,那么,同王琦瑶一起死去,就是旧上海风情必然的结局。因此,尽管不舍,尽管有恨,王安忆还是为王琦瑶选择了死亡。
王安忆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一生都在失去的女人,只因她想要抓住一场怀旧的梦,便注定了只能镜花水月,长恨无期。在故事将要谢幕的时候,王安忆用死亡来粉碎了这个梦,从而对当下的怀旧热潮进行了反思。她不仅否定了遗留在新时期的旧上海的生活方式,还借用这种生活方式的死亡来反衬新上海的生命力,这正是《长恨歌》中怀旧的独到之所在。
2“叶公好龙”的怀旧
在全新的社会风貌中,有一类风流人物,他们保留着上海的旧时尚,听老唱片,摆弄“罗莱克斯”一二零,玩老式幻灯机,用剃须膏刮脸……小说中的老克腊正是这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生长起来的怀旧派中的一员。
他说他总是无端的怀想四十年前的上海,“有时他走在马路上,恍惚间就好像回到了过去,女人都穿佯装旗袍,男人则西装礼帽……自己也成了旧人,那种梳分头、夹公文皮包、到洋行去供职的家有贤妻的规矩男人”。在王琦瑶的家里,他嗅到了梦巴黎的香水和白兰花的气息,恍若时光倒流。王琦瑶却嘲笑他道:“你有多少时间可供得起倒流?难道倒回娘肚子里不成?”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却切中了要害,老克腊的怀旧和康明逊、王琦瑶之类的怀旧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后者是从旧时走来,因为经历过所以放不下,是真的有旧可怀;而前者却是道听途说加上想象,虚构出一个过去,让自己入戏般的投入怀念,再诚恳也是装模作样的。因此,老克腊喜欢王琦瑶就像喜欢茂名路一样,因为她们都带着旧上海的印记。他欣赏着王琦瑶,恍惚间看见了三十年前的影子,于是他努力勾勒出一些细节,想象着当年上海小姐的情形,便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计的戏份里,王琦瑶则和那个西班牙雕花的盒子一样,成为了这出怀旧戏里的道具。最终,两个人身体的触碰使老克腊如梦初醒,感觉还是屋外的阳光比较真实可信。等他再次造访,发现王琦瑶不在家,反倒更加高兴,他的心一点一点地被拉回了现实,当他完全从怀旧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时,他再也没有出现在王琦瑶的生活中。老克腊这个怀旧分子从出场的坚定到狂热再到惊醒,王安忆以一个怀旧先锋的回归现实来解构了现在上海的怀旧热潮,正如她所说“上海的过去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城市,它没有贵族,有的是资本家,平民,流氓,其前身也就是农民。现在年轻人热衷于去酒吧、咖啡馆、茶坊寻访旧上海的痕迹,其实他们寻找的是旧上海的时尚”。而王琦瑶轻描淡写的风情正是旧上海的时尚,只是这种时尚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虽然王琦瑶的风情始终存在,虽然她还可以成为八十年代青年们怀旧的中心,但她却只是一幅画、一件摆设了,对于现时的人没有太多的意义,只能如古董般唤起植根于人们记忆的东西,而这东西,正是怀旧的时尚,它一无是处,甚至基于人们听来的历史,随性的想象,只供人们在闲暇时消费。
无论是王琦瑶执迷不悔的真怀旧,还是老克腊叶公好龙式的假怀旧,王安忆都给予了同样的结局——不在现实中死亡,就在现实中醒悟。王琦瑶代表的四十年代旧上海时尚文化的生活方式随着王琦瑶的死亡而永远的成为了一种回忆,而老克腊一类代表着当下空中阁楼似的怀旧热,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可以这样说,抒写怀旧,并非王安忆的目的,相反,她将怀旧作为文本内容,以小说主人公怀旧的失败来解构当下怀旧的热潮,并在对怀旧的反思中清楚的表达出旧上海的繁荣和新时期上海复兴的本质不同,明确地为旧上海的风情奏出了一曲消逝的悲歌。
3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怀旧[A].王安忆说[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