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个重要议题之一。国内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进行了多年,取得了良好成效。本科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也轰轰烈烈,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推出的BELL项目示范课程“环境技术市场化”,作为全国高等环境教育的一次尝试,一个跨学科、跨校际的环境课程走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由于环保类高等职业教育专门院校较少,集中探讨环保高职课程特色的研究成果有限,各院校之间采用不同的理论作为指导,而对其他理论存在偏执,但又无合理有效的反驳依据。笔者在全国惟一一所环保类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所得结论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09年9月,笔者对湖南省长沙市高职院校工作的老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量为50人(文科类16人,理工科类34人),采用的是澳大利亚格丽菲斯大学玛格丽塔帕夫洛娃设计的调查表,由调查组人员发放问卷并回收。该调查共发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均为有效问卷;在整理分析这些问卷基础上,笔者得出了研究结论。
  一、问卷统计基本情况
  问卷设计分主观和客观题目两大类,课题组人员根据需要对两大题目的回答进行了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1.客观问题调查基本情况
  第一,教师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熟悉程度不到60%,按照5分制统计,年龄在19-25岁之间的分值最高,平均3.5;理工科教师比文科教师熟悉程度好,平均3.15。
  第二,教师认为目前对湖南省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清洁水与卫生;再生能源。
  第三,教师统计数据表明,在教学中需要立即加入到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问题;再生能源。但是,有可能加入到课程中的议题,位列“前三位”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
  第四,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湖南省是经济导向型的发展,国内政治家应该担负起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责任。
  第五,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90%以上的教师同意或者非常同意以下观点:可持续发展包含着对下一代承担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着对人们现有行为风险的评价;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与自然的重接;可持续发展需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经济发展并非其自身的终极目标,因为它只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一种手段;不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经济发展从长远角度看是无法可持续的;将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落实到立法、政策和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100%的教师同意以下观点:保持地球的活力和多样性,降低非再生产资源的消耗(少用、重复用、可能的情况下转换为可再利用)等,这些原理应通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进行阐述。95%的教师有些同意下列观点: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职教进行传授;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职教中的实践课程进行传授;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职教中的理论课程进行传授;各领域的问题都同样需要通过职教加以传授。
  应通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加以阐述的原理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使人民相信自身的潜能、主导自己生活的尊严和成就)。
  应通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进行阐述的原理是:保持地球的承载能力(包括人口和消费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是职教的重要目标;通过职教支持和推动文化多样性是重要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与个人的自我概念、修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相联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基于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观念相平衡为基础。
  第七,关于可持续发展应该执行的新政范围。98%的教师同意或非常同意人们要关怀其他人和其他生物,而不仅仅是自身;动植物与人类有同样的生存权;人类尽管有特殊的能力但也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地球就像太空船,其空间和资源有限;自然界是十分脆弱和容易被伤害的。
  2.主观题调查基本情况
  教师中认为熟悉自然资源相关问题的最多,其次是人口增长、贫困与浪费型现象等社会问题的熟悉度。
  (1)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教师们希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环保领域、人文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煤炭资源水资源等能源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问题;食品方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类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问题;资源分配与再利用问题等。其中,50份问卷中涉及到最多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问题。超过19份问卷对这个领域有兴趣探索;其次,是煤炭资源水资源等能源问题,有8份问卷有所涉及;关于教育如何促进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有5位教师表示日后有兴趣进行探索。
  (2)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问题。所有教师都认为可持续发展对自己、学生及所在地区的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重要议题。在问及对其所教的学生将从事的行业是否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议题时,有六位教师的答案是“不是”。因为目前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日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业不在少数,教师也不能肯定学生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会放弃其它因素而追求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描述,各位教师认识不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其具体内涵就存在表达上的差异。统计问卷基本上涉及到了以上四种属性的内涵表达。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影响和破坏后代发展为前提的人类进步的居多,共有27份问卷持此类观点。
  (4)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对于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有教师认为,从专业角度来说,所扮演的角色是倡议者、积极的劝导者和宣传者;有的认为是宣传员和实践者;有的认为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力认识自己的缺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寻我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这是最大的教育成功,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的专业应用人才,只是引导者和技能培训者;还有教师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直接面对原材料或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基本的生产环节,创造最高效益,都是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这些答案中,认为扮演宣传者和倡议者角色的最多,共有17份;其次是认为职业教育应着眼于自己所教育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帮助传授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合作伙伴包括:同类专业人士;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保专业的工作者教育界人士;教育局、环保局和环保企业;湖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环境监测部门分析人员。
  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相关教育和环保部门可以帮助其传授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18份问卷,其次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9份问卷提到专业课教师最能帮助其传授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于 “科技文化”向“生态文化”转移,41份问卷认为,社会应当从科技文化向生态文化转移,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对人的生活最重要,只有为生态服务的文化才是真正造福人类的文化。9份问卷认为,社会不应当从科技文化向生态文化转移,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存才是第一位的;经济不够发达导致很多地区还相当贫困,目前首要任务还是在适当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
  (5)教学中,所有老师都向学生传授责任意识,传授的责任意识基本上都涉及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对自我的责任。采用的方法有案例法、讲授法、事例法、谈话法、社会调查法和言传身教等。其中,认为采用案例法,通过图片和媒体传达给高职学生,假如没有责任感,将会导致能源环境破坏的居多;认为应自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贯穿于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的,有6位。
  47份问卷认为,对可持续发展而言,社会文化层面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因为社会文化方面的范畴更广,涉及面更宽,更具全面性;科学技术只能治标,社会文化才能治本。有3份问卷认为两者都重要,因为任何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增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培训。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理解的培训包括:具有社会实践培训;专题培训和灾难展览;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生态学,社会发展学方面的讲座等。其中,认为应该举办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训的最多,共有21份问卷涉及。让学生得以亲身体会,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潜力,是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根本。可持续发展内容如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难题,需要在融入的方法、手段上加强培训,避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育流于概念化,或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二、基本结论
  首先,被调查者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都比较低,但理工科教师比文科教师的熟悉程度好。教师都认同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又不影响后代的发展,既发展了经济,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健康和谐发展,不能以损害下一代或未来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主张资源、能源等因素的长期、合理的使用,达到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目的。
  其次,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密切,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倡议者、积极的劝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教师应以提高社会责任为职教的重要目标,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也可以帮助传授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加以阐述的原理包括:保持地球的活力和多样性,降低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少用,重复用,可能的情况下转换为可再利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使人民相信自身的潜能、主导自己生活的尊严和成就);保持地球的承载力(包括人口和消费水平)。为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问题和再生能源等重要的议题必须立即加入职业教育课程之中。
  最后,对于经济导向型社会,政府部门应当确定亟待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相关议程。其中,国内政治家应当承担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责任,行业主管承担相关政策的执行责任。教师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处于前5位的是:清洁水与卫生设施、再生能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发展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
其他文献
操场上,国旗冉冉升起,很多学生提着早餐姗姗来迟;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着课,座位上的学生趴着睡觉、低头玩手机、吃东西,笑闹喧哗一片;实验室里,老师在讲解示范,学生不带纸笔、不记笔记,不动手,不动脑,呆呆地盯着老师;洗手间里,经常围着几个烟友……这是在技工学校里能看到的镜头。如今,技校学生的现状令人堪忧,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教师既要思考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技能,又要思考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能
2011年7月,国家人社部确定了以珠海市技师学院和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为正、副组长校,以成都市技师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襄阳技师学院、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为成员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启动了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  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是紧张而充实的。  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修改、完善工作页,开展试点教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
四部委联合召开视频会议  部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  2012年10月30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联合召开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工作视频会议。  今年10月末,国务院再次出台新政,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地方政府对这一免费政策的响应更为积极。今年秋季学期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2012年政府特殊津贴  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复赛开赛  1月10日,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复赛在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开
摘要:教师既是教授方法的实施者,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谈谈机械基础课教学单元设计。  关键词:机械基础单元设计教学方法  课题: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机械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
千万职工大培训助职工“技能圆梦”  2013年12月30日上午,由广东省总工会开展的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在广州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当天由广东省总工会主办,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共同协办的广东职工教育网(网址:www.gdzgjy.com)正式开通。  广东省总工会从2013年起开展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职工技能培训。职工完成培训后,参加技能鉴定考试,考
21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诸多能力中,创业能力无疑是核心能力。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既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再造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需求,也是时代赋予职业学校的新使命。  一、职业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创设和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组织社会调查
首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设立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社部批准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20个单位设立全国首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继续教育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项目、专家师资、教材资
摘 要:笔者结合青田石雕技艺的特点,借助古典诗词的教学,通过对诗词中色彩、意境、典故的讲解,深化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学生的诗意。  关键词:诗中色 诗中画 诗中典 石雕创作  青田石雕以其因色取巧的特点以及镂雕技艺享誉世界,但是,相对于高超的技艺,其作品的文化底蕴则略显不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尝试结合青田石雕技艺的特点,借助古典诗词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学生的诗意,
20多年的梦想,20多年的奋斗,20多年的不离不弃……临安市技工学校领导团队的三人组合用20多年的最美年华谱写了一曲技校改革发展的和谐乐章。  有梦想、勤奋、亲和,是记者与临安市技工学校领导团队初次接触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为有梦想,他们在坚持做“技校人”的路途中从不寂寞;因为勤奋,30亩的弹丸之地培养出了众多高技能人才;因为亲和,学校教师纵使工作压力再大也没有怨声载道。正是这“铿锵三人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