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嬛传》《泰囧》等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号,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充满活力的现实场景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尽管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美国仍占据着国际传播的主导话语权,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电视节目海外传播不仅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而且还与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较多的认同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与客观。
  在德国,《来看吧-中国时间》节目凭借其真实与客观的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节目是一档向德主流人群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专题电视栏目,由北京华韵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其分公司德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国北威州电视台(NRW TV)推出。内容包含社会民生、美食健康、文化艺术、旅游名胜等方面。本文以该节目在德国的成功传播为案例,通过对传播对象心理把握、内容题材选择,以及渠道选取策略的分析,总结我国电视节目在德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策略一:把握受众心理
  该节目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尽可能符合德国受众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人物访谈方式播出了一些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节目。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德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里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①德国人在言语表达中会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时,他会认同你的看法。②德意志民族不仅是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更是一个善于理性分析的民族,他们不会因为批评就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赞美就附和盲从,而是喜欢在批判中追寻真理。例如,2012年12月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期节目,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村民、工程队长、南水北调负责人的看法,虽然其间有对工程的抱怨或不满,但这种客观真实的视角却更容易被德国受众接受。另外,对“工程款”“拆迁款”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也使德国观众对中国的认识更为全面,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德国受众的另一特征,是喜好具体故事,善于从细节入手。在德国有效地传播中国,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需要传播者在选题立意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一种能引起普遍共鸣的价值。《来看吧-中国时间》正是从普通民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入手,通过中德比较来引起观众的好奇或共鸣。
  “一部影视艺术作品只有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在思想与艺术能量时,才能使这种思想和能量跨越地域、民族、政治、文化等种种界线,直抵不同民族受众的心灵深处,使人心悦诚服。”③“善用真实”这一特点成为《来看吧-中国时间》海外传播中成功而有效的重要策略,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普通市民的反馈信息都印证了这点。节目播出后,德国观众反映,原来对中国的那种片面的认识,正因这些短片而逐步改变。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市长迪尔克?埃尔博斯说:
  “这个节目对拉近中德两个民族间距离,促使彼此相互学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呼吁大家要经常收看这档节目,因为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德文化间的差异对德国民众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总是落后、遥远或者难以让人理解。”
  策略二:挖掘文化细节
  随着中德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德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演出、旅游及美食等也表现出更为浓烈的兴趣。《来看吧-中国时间》题材上选取了德国观众感兴趣的美食、时尚、人物纪录、艺术欣赏、旅游等类型专题片,向他们介绍中国目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另外,德国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既不希望是政府的直接传播,也不会完全依靠人际传播,而是更愿意在进行主观批判后,接受来自第三方组织的信息。从这点出发,德中传媒公司及北威州电视台很好地扮演了这个“第三方”的角色。他们一方面了解德国观众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神秘感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知道中国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情景。中德团队的合作较好地用德国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从德国受众反馈来看,他们认可了节目的传播内容。例如在一期介绍元宵节的记录片中,德国观众对此主题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对元宵节的来历、民情风俗和现代演绎有了一个新认识。很多德国观众强调:“大多普通德国人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德国媒体描绘的‘中国形象’。看到中国老百姓每天发生的事,我们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既有相似的喜怒哀乐,也有新奇之处。”德国观众喜好这种真实性、平民化、丰富性的节目内容。而就事论事、信守承诺,某些时候还略显死板的民族性格,使他们更喜欢纪录片类型的节目,该节目恰好满足了这种受众需求。
  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在题材选择方面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明确受众定位,分众传播。明确某类受众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这是电视节目开拍之初的重要环节。二是挖掘文化细节,简化信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体现无所不在,但却因司空见惯,而容易被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细节的积淀,体现在人物细节上,就包括人物的妆容服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语言语态等,这些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着当时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情况。如果能在文化细节上进行适当的强调或说明,就可以增强整个节目的感染力。
  策略三:找准传播渠道
  在渠道选择策略上,《来看吧-中国时间》主要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该节目于2010年8月18日登陆德国北威州电视台,在德国时间晚上6:30-7:00黄金时段播出,每天30分钟。这个时间段基本上能覆盖25-59岁的受众人群。当时选择北威州电视台,是因为北威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欧洲的心脏地带,在16个联邦州中人口最多、密度最大。该节目在此播出,不仅能够覆盖德国最密集的观众群,还能直接影响到相邻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2009年北威州电视台的发送范围可覆盖420万个家庭,每天的收视率达100万人次。
  新媒体方面,通过该公司(德中传媒公司)自有视频网站以及海外最大视频网络YouTube的专属频道Laikanba网络同步播出,以覆盖所有德语观众及网络用户。德国社交媒体报告2012/2013调查显示,YouTube在德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民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占德国互联网用户的41.60%。在德国,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不仅逐年递增,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吧-中国时间》根据年轻人的需求,上传了一些网络热点人物与话题。例如2012年9月21日有关音乐家郎朗的节目,点击次数就高达3600多次,网友的评论与转载也很多。
  总之,中国电视节目要立足于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各国受众的真实需求,以符合当地传播习惯的方式来做好电视节目海外推广。同时要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到理念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创新,文化产业链管理方式创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为核心内容,借助其他国家的成功文化推广经验,让文化以电视节目这种直观、形象的视觉传播方式,将真实、客观、接地气的题材向世界各国传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AXW006)
  「注释」
  ①曹兴、姜丽萍:《两级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陈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的跨文化分析》,姜加林、于运全主编:《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99-505页。
  ③张敬华:《中国电视的海外传播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第78-80页。
其他文献
笔者在大陆早就听说台湾的电视新闻和评论栏目非常有名,反映了台湾的社会样貌和政治生态,据说陆客来台观光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就是看电视。我自去年圣诞夜来台首日,一到宿舍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新闻里刚好一群人在大街上为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朱力伦竞选造势,群情激昂地齐声高喊着“冻蒜”!“冻蒜”!我竟完全不知其意,一时搞不清楚“冻蒜”是在为己方加油呐喊还是在愤怒声讨对手——是让对手“冻住而算(蒜)了”吗?直到两天
期刊
鉴于南中国海问题的发展令人不安,其周边国家应在解决该地区问题上保持主导角色。  事实很明显,不管南中国海发生的事件是好是坏,只有在该地区的国家才是受其影响最大的,也只有这些国家才能做出最符合他们“邻里”利益的决定,而不像那些远离事件中心的国家。  该地区的和谐与繁荣正受到威胁,主要是由于区域外各方的干預。邻居们是时候联起手来谋求“社区”共同福祉并牢牢掌控地区事务以防止其成为“第二个中东”了。  数
期刊
近些年来,作为妇女民间外交主体的全国妇联,围绕国家总体外交,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女性的交流交往,取得系列成果。其所属刊物——《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6月在延安创办,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刊名,并赋诗祝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和中国妇女英文网作为中国妇女事业和妇女民间外交事业的窗口,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和中国妇女的发展进步传播出去。  从全球的角度看,21世纪最初十年女性媒体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期刊杂志
期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今年,按照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福平同志“要着力创新表达方式,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要求,我们策划举办了“微秀吉林”主题
期刊
作者特蕾莎·莱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政治学系教授、系主任,精通汉语,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相关课题的研究,已出版《接受威权主义:中国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研究专著,颇有建树。  对中国共产党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阐释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该书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该体制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传承最基本的共产主义及“专制主义”特征,另一方面又对公众参与采取日益开放、积极响应的态度
期刊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星期四表示,美国发现中国在其四年前从菲律宾手中夺得的南中国海一处暗礁附近展开活动,这可能是中国在有争议的南海海域填海造岛的前兆。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上将担忧,国际法庭即将对菲律宾控诉中国的南海主权声索案作出裁决,这可能引发北京宣布在这条繁忙的贸易路线上建立专属经济区。  理查德森告诉路透社记者,美国正在考量如何對中国此举作出回应。  每年约有价值五万亿美元的全球贸易货
期刊
《以色列时报》中文网是中东地区唯一在华开通中文网和社交媒体账号的媒体,重点关注以色列高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以及中以合作的最新动态。本文试对《以色列时报》中文网的对华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对华传播特点,以期为国内媒体“走出去”提供不同于英美媒体经验的视角。  《以色列时报》中文网概况  《以色列时报》(The Times of Israel)成立于2012年初,创刊编辑大卫·霍罗维茨认为中国媒体对
期刊
5月28日,由北京电视台与日本NHK联合摄制的4K电视纪录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日本版译名:《丝绸之路谜之民》)日文版在日本播出,引发日本民众热议,收视率高达1.8%。该片记录了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神秘部落——克里雅人孤独的坚守和对家园那种令人动容的热爱。网友“紫阳花”评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早在四百年前,这群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里见证了几十代人的生与死,直
期刊
第24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海外版刊发的新闻报道《能说7国语言,化解社会矛盾,浙江首名外籍调解员诞生,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获得了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该作品以生动事实回击了海外对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质疑,彰显了中国基层民主开放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捕捉信息是前提  作品获奖,体会最深的是新闻采写功夫不在新闻里,而在于新闻本身之外,在于记者独特的观察事物和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重要外交战略之一,如何实现文学的有效传播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三体》系列的出现,不仅让科幻重回大众视野,也使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海外赢得了赞誉。《三体》作为第一部获得科幻界“星云奖”和“雨果奖”提名,并最终将“雨果奖”纳入囊中的亚洲长篇科幻小说,其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译介效果及其译介过程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性,值得梳理和研究。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