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方略初探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要相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过程中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定形。从小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养成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如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有句彦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不同,幼儿的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较强,控制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养成教育绝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和反复是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在教育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即养成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既要讲究德育的形成,又要不怕反复、不停变化、不断强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作为启蒙老师,我们应抓住随机教育和科学的创设环境,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从幼儿的心理、生理需要作为早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将幼儿的德育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联系起来,力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选好活动载体,培养良好行为
  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乖。通过活动启发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我是餐桌上的淑女(君子)”系列活动,包括系列的进餐主题“自助餐”、“人类的食物朋友”、“粮食从哪里来?”。以前孩子在进餐方面问题多多,如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饭粒掉得到处都是。通过这样系列进餐活动,孩子在进餐中不良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现在,许多孩子能够做到不挑食、节约、尊重别人劳动成果,保持进餐桌面整洁等。幼儿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意识及文明进餐行为。
  通过模拟活动,让孩子在肯定其好的行为习惯中学乖。幼儿模仿力强,思维具体形象,情感占优势。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并得到巩固,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用故事里情节人物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幼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挖掘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物化在活动中,让孩子习得良好行为。例如:通过模拟活动“客人到我家”,让幼儿学会礼貌待客,为客人沏茶、倒水,和他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体验分享的快乐,幼儿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如参观活动中,教师可以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在过马路和观看时要排队整齐有秩序,到了参观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要爱护公共场所财物、保持卫生干净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和针对班上每一个幼儿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选择榜样,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并请吴炫曦、林子欣小朋友为全班的小朋友做榜样,互相比赛、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让他们知道遵守公共道德和卫生的好处,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激发幼儿的荣誉感。
  二、科学创设环境,陶冶幼儿情操
  创设光荣榜,让孩子在培养高尚情操中成长。在活动室环境布置的设计上,要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候的幼儿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只有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时才会很好地遵守。有的教师或家长把它看作幼儿的一个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红花栏的设置,比如有人做好事了,有人今天在哪方面有进步了,教师就奖给幼儿一朵小红花……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明白,只要其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社会就会肯定他的行为。红花栏的设置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谁表现更优秀,以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幼儿的品质,学会自己调节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物化方式让孩子在遵守规则中成长。教师不宜直接对幼儿提出诸如“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的命令语言和做事方式,教师可用物化的方式呈现在园中幼儿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在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大约宽30厘米的平行线,需要排队的幼儿在此平行线内等候,这样就将孩子集体活动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到环境之中。在幼儿个人专用的杯子、小手帕上以贴上小动物的图示形式提醒幼儿不能混用。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画面,这些物化了的行为规则要求提醒孩子不能在这里大声喧哗,不要影响别人休息,幼儿不需要教师的语言指令,会比较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
  三、注重随机教育,巩固良好行为
  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幼儿难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和反复,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人施教,所以我们针对各种类型、不同特点的幼儿抓住随机的教育契机,不断进行引导、培养、强化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我从以下几种来分析:
  第一种是:自控能力较差、能力水平中下的幼儿,主要运用讨论、评价的方法。如:活动中往往出现不良行为:乱拖乱摔小椅子、乱敲乱打桌子、满手抓、扔玩具、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连续几次召集幼儿站在旁边,让他们观察活动室的一片狼藉后,然后不点出幼儿名字但很慎重指出这种情况,让幼儿讨论、评价。如此一来,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了许多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以及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尤其让有这些坏习惯的幼儿说说了自己的看法。安排能力强的幼儿做小小检查员,对做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经过几次针对性讨论,小朋友们懂得了爱惜桌椅和室内玩具等其他物品。小朋友的不良行为现象少了,而且每次自由活动后都争着帮老师整理活动室,常规教育效果也自然随之提高了。
  第二种是: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没有主见的幼儿,总是迎合别人的意思,听从别人指使,基本上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对于这些幼儿,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我班的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有一次把上厕所的几个小朋友堵在了厕所里。经调查,该幼儿受另一名小朋友指使的。在集中教育时,我讲了一个故事该孩子们听,说的是一个主人公非常热心,经常关心和帮助别人,自己也很有主见。讲完后,我有意请这两名小朋友,有针对性的回答了几个问题,几个小朋友的脸马上红了,好像明白了老师请他回答问题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意识到了:“要向主人公那样关心和帮助别人,但不能完全相信别人的话都是对的,要自己动脑想一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或者不应该怎么做”。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小朋友初步明白了要怎样做,从而强化了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
  第三种是:能力发展水平均衡、聪明、灵活的幼儿,这样的幼儿适合正面引导的办法。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幼稚、顽皮,如能正面引导,效果往往不错,引导不当,则会比教育其他幼儿困难得多。孩子天性是好动的。我班的徐元琦小朋友,他各方面能力强,聪明、活泼,但很调皮,是班上最有名的淘气鬼。有一次,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的小手枪,大步冲过去一把抢过手枪,不顾小女孩号啕大哭,就带着胜利的微笑心安理得玩了起来。我当时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走过去采取个别帮教。我说:“你们都是好朋友,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你今天这样做,小朋友和老师都很不高兴”。他看我一脸的严肃,徐元琦小朋友低着头说:“老师,我今后再也不敢不这样做了,我错了,我马上把手枪还给她”。于是,他马上把小手枪还给了小女孩并向她赔礼道歉。然而,过了一会儿,不良行为又出现了,他又抢了别人的玩具,我及时地给予制止,并采用正面教育,通过故事、儿歌、图片等引导、说服、教育来让他分清好坏,抵制不良行为。并经过注意观察发现他能力强、好表扬、逆反心理强但喜欢和老师亲近等,我与他进行交流、抱抱他、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有一点点的进步和好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的生活行为习惯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巩固,良好习惯能有明显提高。
  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可塑性大,波动性也很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可以形成与巩固的,一旦这些行为被不良倾向所冲击,教师就要立即予以制止和纠正,直至把问题解决。因此,养成教育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练习机会,方能生效,还要在教育中注意循序渐进,对不同程度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抓住机会多多教育,才能幼儿受益更多,提高素质更快。
其他文献
儿童感冒,家长最关心的症状之一就是发热.因此,家长要了解小儿发热的护理知识.rn家长发现儿童发热时,要先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腋下测量时间以5~8分钟为宜,如测量时间超过10分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实体经济是指以物质生产与流通为主体的
期刊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驱动下,地缘因素导引下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彰显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
Stereotyping in its original sense is a neutral idea. It refers to any categoriz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that mask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elements and it is a form of generalization that involves
近三十年来,职业枯竭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其研究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职业枯竭研究多集中于医疗和教育领域,其中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其工作热情,导致职业枯竭。   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  客观原
摘 要 在国外,普遍认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属于社会冲突理论的研究范畴。随着社会运动发展的日益扩大,西方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并创造出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运用不同研究方法丰富扩展了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把群体性事件称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
期刊
幼儿急疹多见于6个月左右的婴幼儿,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幼儿发烧。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2~3天后,皮疹会自行消退。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