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天—性—情—天”统合论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如何统合孟荀呢?我认为,要兼祧孟荀,既不能以孟统荀,也不能以荀统孟,还要有内通的继承,这就需第三种立场。所以,本文提出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祧孟荀,以期寻求到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一种整体论思路,从“心”、“性”、“情”、“天”的一系列环节来兼祧孟荀。
  首先来谈“心”。按一种简约区分方式,蔡仁厚在1983年发表的《心的性质及其实现》一文里,曾对心做了大致三分:“仁心”、“智心”与“习心”, 后来在1985年出版的《孔孟荀哲学》里则采用了稍显复杂的说法:“以仁识心”、“以智识心”和“习心”。我觉得,习心也即是“以习入心”,习是无需“识”的。仁心、智心与习心,在儒家那里是整全的存在。其中,仁心属于“德性层”,智心包括“超知性层”和“知性层”,习心则属于“感性层”,这就形成了三类心四层级的结构。按照这种解析,所谓仁心,亦即“道德心(仁心、良知)”,也就是“仁智通而为一”,孔孟派大抵如此。所谓智心的知性层,亦即“认知心(心知之明、心气之灵)”,乃是有限心“主客对列”的,孔荀派大抵如此。习心,亦即“血气心(心理情绪、情识意欲)”,这应该是荀子的思路。
  所以说,儒家之“心”,乃是涵盖了从仁心、智心到习心的全面涵义。然而,不同于蔡仁厚认定儒家并无智心的超知性层,我认为荀子的“虚壹而静”(《荀子·解蔽》)也具有超知性的内涵,乃是一种更高的主客相符的智心。从心的主客性质来看,这就需要层层解析:“习心”乃是原始的主客未分的状态;而进入到知性层,荀子所谓的“知有所合谓之智”和“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的层面,那具有了主客分判的性质;到了超知性层,也就是荀子所谓的心者“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的层面,“虚壹而静”也就达到主客合一的更高境界了;最终,攀升到德性层,也就是孟子所谓的“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的层面,亦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那个心的层级,也就是达到主客合一的高级境界了。
  如果以“心”为轴心,孟荀首先就可以被统合起来,因为他们的心之倾向,的确不同。蔡仁厚认定,荀子之心,不是“具理”的道德心,而是“见理”的认知心, 未免有些许武断。更准确的说法,也许要反过来说孟子:孟子之心不是“见理”的认知心,而是“具理”的道德心,“所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尽心上》)就是如此,而荀子之心内涵则更为复杂与丰富。当荀子讲求心趋于善的向上功能的时候,心其实本身也具有了道德取向的性质,“荀子虽未尝明心善,然循荀子所谓心能自作主宰,自清其天君,以知道体道而行道上说,则仍不得不承认荀子之所谓心有向上之能”。” 荀子之心在趋善之时,应有“心善”的取向,荀子那里绝无心为恶之义,心只能趋善,否则,性恶就丧失了被提升力量。如此看来,从德性层、超知性层、知性层到感性层,荀子均有所涉猎,当然知性层及其超知性层,乃是荀子着力的基本方向。
  统合孟荀之心,恰恰由于孟荀的侧重不同,所以才能“孟荀互补”。既然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的心,皆为向善的,那么,这就为孟荀之心的统合,奠定了共通的根基。所以说,统合孟荀的“同”,就在于“心善”;“异”则在于,孟子倾向于德性心,而孟子倾向于智识心,但这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的。由此,由荀子之心来统合孟子之心,才是可能的,因为孟子的德性心只占据了心之整体的一个侧面,而荀子看待人之心,则具有更为整全的视野。所以,孟荀在心之层面的兼祧,就不仅是孟子所侧重的“德性心”与荀子所侧重的“智知心”的统合,而是更为全面的从“习心”、“智心”到“仁心”的大统一。
  再说心与性、与情的关联。“心统性情”,从张载到朱熹得以集中阐发,然而,笔者却力求赋予其新的内涵,首先就是将“心统性情”转变为“心统情性”,认定在这种心统当中,情在性先,而非性在情先。这是由于,只能以心“实”统情而“虚”统性,实统在虚统之先,才是更现实之路。蔡仁厚在阐释朱熹之“心统性情”时也发现,“这个 ‘统’字,对情而言是实说,对性而言则只是虚说。因为形下之心不能统形上之性。所以,心之统性,不过是认知的关联,这个统字是没有力量的。” 这种解析的确符合朱熹的逻辑,因为性是属于形而上的理,心与情则是属于形而下的气,“性统心情”似乎才是更符合逻辑的。
  所谓的“心统情性”,则没有朱熹那般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殊,因为我们阐发的乃是原始儒家特别是孟荀的思想,那时并没有后世宋儒那般的道器之分。然而,心“实”统情而“虚”统性,却是没有问题的,“心統性,是认知地关联地统摄性而彰显之”,“心统情,是行动地统摄情而敷施发用”, 既然性是静而情是动,性可由心觉而显,情也可由心动而贯。按照荀子的观点,心趋于善,而情却被欲所下拉,所以,心可以将向下的情欲加以向上的提升,这就是荀子本所具有的——以心善“统”情恶——的思路,但这是“实统”。与此同时,欲之恶不仅直接地下拉了情,也间接地下拉了性,由于性恶成为荀子思想的焦点,但是善之心对于恶之性的统升,却是经由了情之中介的,心也无法彻底转变性却可以改变情,因此才是“虚统”。
  既然心可以实统情,那么,孟荀之情在此主题下究竟该如何统合呢?我想使用“积极情”与“消极情”的概念来加以说明。 孟荀使用“情”字的情况也不同,孟子更倾向于由性到情,荀子则倾向于由情到性,同时孟荀都使用了“情实”的意义。但是,这里所谓的积极与消极之情的划分,主要是就情感而论:孟子力主情之积极一面,而荀子则持情之消极一面,恰可相互补充也。孟子所见的作为道德端绪之情,恻隐之就情是典型的积极情感,羞恶之情尽管是消极情感,但是转化为积极的道德动力。与孟子把情视为“积极情感”相反,荀子所见之情则是典型的“消极情感”。在荀子思想架构中,情不仅为欲所困,而且下拉了性。荀子论情,既不同于孟子由性善必然而推导出来的“情善”,也不同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真”情流露的褒义之情,而多以消极态度来看待情感。性当然不能生于情,但情却生于欲,由此反推(从欲、情再到性),既然“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那么,性恶的这种荀派的观点也就成为必然的推论了。   质言之,孟子论情重积极情感(性情),所以能从仁心出发,推爱到仁政,并最终回归内在的仁心,这是一种“性情心”的思路;而荀子论情则重消极情感(情欲),由此走向以礼节情,通过化性起伪,走向外在的礼制,这是一种“情性心”的思路。这两种思路,“性情心”加“情性心”,恰恰可以统合起来。孟子论情,其实并非如宋儒那般被阐发至“先验之情”的高度,而是从积极情感出发的“善情”,由孟子的性善可以推出情善,这是积极情感的发轫; 荀子则聚焦于“性—情—欲”架构,所以将之反推,由“欲恶”推“情惡”再推到“性恶”,性终被视为恶,这是消极情感的发源。 实际上,孟荀恰恰抓住了“情”的两面:孟子重“大体”(积极之情),强调人的心志去获取仁义而升华情;荀子则聚焦“小体”(消极之情),也就是侧重口腹之欲与耳目之养来理解情,当然荀子也是要以心来提升情的。用汉学家方百安更普遍的道德话语来说,“孟子认定,我们应该去做我们可以获得的最欲求所做的事”,人人都具有最初的道德趋向,而荀子则否定了孟子的人性主张,“荀子认定人不必一定要去做其最欲求所做的事”,从而“让我们的欲求与我们所认可的事得以统一”, 孟荀的观点看似悖离但却可以综合为一体。
  再说“性”及其善恶之别。孟荀的善恶之分殊,几成公论,但是为了给荀子辩护,讲荀子阐发为性朴论者、本善论、弱性善论者的观点,近些年来此起彼伏,就像当年陈登原认定:“荀子以性为纯善,以情为或善或不善,故曰:圣人化性起伪,作礼义文理,以养情欲,然则所谓性恶”, 然而,说孟子之性为纯善才是合适的,说荀子之性为纯善则值得商榷。实际上,无论性之善恶如何,孟荀皆持一种心善论,特别是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倾向于性恶而心善,起码有心善的向上取向。由此,才能“以心统性”,尽管是虚统,但是孟荀就此性的层面得以统合。
  孟子最初所论之善,并不是“全善”,他只是聚焦于善端并将之发扬光大并最终归于“纯善”;荀子所论恶,也并不是“全恶”,只是聚焦于恶源并将之隆礼化性。孟荀对善恶的态度最初都是不完全判断:“善端”是发源的那积极的一部分,“恶源”也是起源的那消极的一部分。尽管孟子试图将善端推之于全体,但也并没有否定恶的层面,否则“推善”干什么;荀子则更具有全面的眼光,尽管他承认恶源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却最终以趋善来加以引导,可谓既看到了恶的功能,也看到了善的大面。实际上,性乃是可以同包善恶的,乃是蕴藏多种取向的谱系。从阴阳的角度观之,“性如阴阳,善如万物,性能为善,而性非善也,也使性而可以谓善,则孔子已言之矣,苟可以谓之善,亦可以谓之恶,故荀卿所谓性恶,实乃出于孟子”(邵博《闻见后录》),此处说荀子性恶出于孟子,不若说仍出自孔子,因为孔子开启了孟荀性之善恶的两种思维趋向,由此返观之,孟荀方可统一于孔。孔子的基本思想取向:第一未言性善恶,第二罕言性与命,第三关注习的人文化成。在孔子奠基之后,孟子继承了第一方面的善维度并反向弥补了第二方面,荀子则继承了第一方面的恶维度并发展了第三方面。
  无论持性善还是性恶的立场,孟荀皆终向善,这是更无异议的。无论孟荀,乃至整个原典儒学,所论的“性”都不是西方“人性”论的那个“本性”,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人的生成”之特性,从而形成了人类本性的基本结构。孟子论恻隐之心,只是善端之源头上的某个点,孟子认定,这是接近性情根源的“本然之性”;荀子论欲情之恶,也只是恶源的诸端上的某些点,荀子认定,这才是介入了情欲品质的“气质之性”。“孟子的性善说,可说是使孔子的忠恕说奠定基础的有力的学说,不过照荀子的反对论来看,欲之发生,这事的本身似乎也不能处于人性以外”, 其实,荀子观点较之孟子更为全面,但孔子的观点才具有整全的更多可能性,他并没有明言性之善恶,这就凸显两种可能性。孟荀恰恰继承了这两条不同的路,但殊途而同归,孟荀最终皆是向善而生的。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也并非是对峙双方,反而可能是同向互补的。善在孟子那里是一种加法意义上的“积极概念”,恶在荀子那里则是一种减法意义上的“消极概念”,由此孟荀在“性”的高级层面更可以加以统合。
  最后说“天”。在天人相合的范式当中,孟子的“天人合德”与荀子的“天生人成”,的确代表了儒家内部的两种天人观。通常认为,“天人合德”乃是通过人之道德品性或者美德之完美,以达到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而“天生人成”则认定,天会为人完成其功用提供材质,而人通过其内在能力的践行而得以参于天。 所谓“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这就意味着,从孟荀基本思想就可以得见,儒家之天,乃是拥有德性义与自然义的“双重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孟荀断然分有了天的涵义之两面。实际的情况是,孟荀论天皆兼具有这双重义,这也是孟荀得以统合的一条通途。孟子求上学而下达,以仁爱为起点,天人相通,人有其“心”。荀子则主天人相分,群而有分为起点,天行有常,人有其“治”。然而,荀子之天,也不仅仅是自然之天,汉学家柯文雄就认定:荀子把“自然”也理解为“天性”,后者将天理解为天生的或天性的,而且,作为天性的天也是有常的,就像自然之天一样。 翻过来看,孟子论天,也不是只有德性意义,也兼具了次要的自然意义,比如“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即为明证,由此可见,孟子论天也不是彻底的德性之天。既然孟子论天也有自然义,荀子论天也有天性义,那就会为孟荀的整合自然打通了通道。
  无论是“天人合德”,还是“天生人成”,最终都是天人合一。孟荀“也有共通之处,亦即离开天命或天道而企图靠人性之分析去说明道德之根源,这是二子相同之处。孟子把孔子的天命,分析为 ‘命’和 ‘性’的两个概念,而提倡性善说,以便在人性中发见道德的成分,而荀子则把人道与天道分开,重视人为地制定的礼法,结果遂堕于性恶说。” 然而,孟子的天命与心性还是内在顺畅的贯通的,而荀子尽管讲天人之分,但是终仍是天人相合,并不离于中国传统,只不过在合一基础上的强调天人分殊而已。由此,孟荀之天,就可以实现一统。   总之,按照通常的观点,孟荀之别,一般被认定为内在之分,内是孟子,外是荀子。孔子将礼内化为仁,孟子顺此发展出仁心,荀子将礼外化为法。然而,我们却要破除这种内外两分法,力求从“天—性—情—心”的系列谱系上,來兼祧并统合孟荀:第一,在天的层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一统;第二,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的统一;第三,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第四,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心”与“智识心”的一统。
  如此兼祧,就是一种“内在”的统合,孟荀由此得以“内通”,而不是内外之间的嵌和。而且,我主张从“心统情性”来加以统合,因为心具有从“习心”、“智心”到“善心”的全面架构,由此既可以“以心统性”,也可以“以心统情”。恰恰由于心对情是“实统”,而对于性乃是“虚统”,因此,先统情后统性,情在性先,这才是符合逻辑的。当然,孟子的“性情心”与荀子的“情性心”的统合,还都具有天的维度不可或缺,只不过孟子更重“天性”而荀子则重“天情”。所以,在统合孟荀的“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孟荀由此得以兼祧。
  心的模式
  内在发展顺序
  思想逻辑的模式类型
  孟子的性情心模式
  天性性善情善心善
  尽心、知性、知天的自上而下模式
  荀子的情性心模式
  天情情恶性恶心善
  堕情、化性、参天的自下而上模式
  综上所述,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不同,荀子的堕情、化性、参天则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此,可以终成孟荀之思想的比较基本架构——如上表所示。
  [责任编辑 邹晓东]
其他文献
前面的话:闲翻笔记野史,常常时空错乱。唯人的美丽风流不可忘怀。纠纂成文,以绪余响。散而存韵,论无凭据。  李师师,北宋名妓,色艺双全,青楼花魁;容貌身段冠压群芳,琴棋歌舞位列头筹。笔记野史对其风流韵事多有渲染,津津乐道;公子王孙、文人雅士趋之若鹜。除了赵皇帝力捧外,北宋最婉约的大词家在她的矾楼几乎都留有词章。据载,李师师的风流香艳可亲,然她的品味也非一般勾栏女子可比。凡能上得了矾楼的,已经不是银子
期刊
高帽子古称高冠、危冠,自唐以来多称峨冠。冠,《辞源》对其本义的解释是“帽子的总称”,而“危”“峨”,都是高的意思。  说到高帽子的来历,清代学者、藏书家翟灏所撰《通俗篇·服饰》“好戴高帽”条引《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并议论道:  “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今谓虚自张大,冀人誉己者,曰好戴高帽子,盖因乎此。  道晖即宗道晖,北魏长乐人,与同
期刊
摘要:《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道教;《道德经》;《老子想尔注》;老子  DOI:10.
期刊
颂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汉民族现存最完美古城之一。它与古城丽江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其明清时所建民宅,保存完好的有4000多座,号称中国古代城市活样板。  建城二千八百年,明清格局得保全。  牌坊高耸麒麟在,文脉商情留史篇。  市井楼台旧时貌,寺庙道观古韵存。  洪武城墙尤坚固,县衙官署森藩垣。  会馆壶中藏日月,民
期刊
徐中舒先生(1898~1991),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近六十年。其主攻方向是先秦史和古文字学,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徐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工作9年,从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开始,奠定其学术地位,并带出了一位同乡李光涛。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徐先生应聘到四川大学任教,第一年就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当时与史语所合并)输送了王叔岷。后来李
期刊
“失之交臂”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交一臂”在这句话中原本是偶然一次手挽手肩并肩的意思,后来当“交一臂而失之”这几个字压缩凝结而为成语“失之交臂”之后,就变成了胳膊碰胳膊地当面错过的意思了,用以形容擦肩而过或者当面错过。其中的“交”并非二者交叉之意,而应该是“两者相接触”的意思。  不管怎么理解,这里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臂”。其实,若看“交”这个
期刊
姚崇(650—721),唐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人,长于行政管理。有一次,他很得意地问下属紫微舍人齐濣道:“我作为宰相,可以比历史上什么人?”齐濣不置可否。姚崇又问:“比作管仲、晏婴怎么样?”只是齐濣不以为然,回答说:“管仲、晏婴实施的政策虽不能在身后继续得以实施,但在当时却能贯彻始终;公所实施的政策,经常变更,看来不及管仲、晏婴。” 姚崇说:“那我是什么样的宰相?”齐濣说:“可
期刊
摘要: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第一次明确地为政治国家的存在提出了逻辑清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
期刊
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  编者按:“孟荀二分”可谓传统儒学的基本格局;相分自然相争。作为当代儒学学术之近源,宋明儒学之主流一方面奉孟学(性善论、自律、内在论)为正统,另一方面斥荀学(性恶论、他律、外在论)为异端,极力强调孟、荀在人性论等方面的重大分歧。流波所及,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继续坚持上述判分,甚而在宋明儒学内部进一步严判正宗与别子,以至朱熹等宋明主流儒者思想中的“他律”因素无处遁形。但
期刊
历代古人像赞  天府之土,秀冠华夏。雄奇秀丽的蜀中山水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巴蜀文化,也培育出许多优秀的蜀中俊彦。蜀地自古有“天数在蜀”“易学在蜀”“儒源在蜀”“文宗在蜀”的美称,西汉时期的蜀人扬雄可谓是集这四种蜀中优秀文化传统于一身的杰出代表。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末年思想家、儒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天文学家。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文学、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