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读余华的《活着》,几次哽咽,对着书页充满疑惑: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是否真的有“无限”的承受能力?当生命中的一切被剥夺而去,唯剩“活着”这个纯粹的本质,人竟然还能发出一种戏谑的笑声,在我看来是伟大而又悲壮的。“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罗因顿·米斯特里的《微妙的平衡》亦是讲述几代人的欢笑和辛酸,然而更多的是苦难和失去。作者借故事里的校对员——瓦尔米克之口展现了渺小微弱的人们在命运之轮面前的无力和脆弱:“这就是我生活的主题——失去。不过,所有的生活故事不都是如此吗?失去是永恒的主题。失去是生活这场必然之灾的一部分。”
  小说背景是1975年的印度。穿插在人物的命运走向中的是很多的政治名词:紧急状态、总理演讲、改革、学生运动、计划生育……而主人公们又无一不被卷入那个年代急速的漩涡里,这就使得每个人的故事具有了一种时代感。主要人物有四个:学生马耐克,寡居多年的裁缝蒂娜,进城寻找工作的裁缝伊什瓦和他的侄子阿姆。
  当我读完这本书,又翻到开头重新回望,发现了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满怀希望的伊什瓦和侄子从火车上下来,这个时候他们对城里的生活是抱有期冀的,幻想着挣很多钱,给阿姆娶一个姑娘当老婆。忽然他们看到路边有一个乞丐坐在一块带有轮子的木头板子上,“腿几乎沿着屁股被截掉了”,乞丐向他们伸出手,叫道:“好心的先生,给点钱吧!”看到此段,一种巨大的荒诞和无力感笼罩了我,因为在书的结尾,伊什瓦也从一个年长却依旧强壮的裁缝沦落到了被截去双腿、坐着轮板问人要钱的乞丐。命运之轮从未停止过对每个人的讽刺,那些曾经让我们为之不屑的人和物的际遇,到头来却精准地降落在自己的身上,生命之无常和难测,常常是令人欲哭无泪的。
  马耐克是一个家境优裕的青年,但是却一直生活在父母对其人生道路的指划和安排中:中学毕业后想帮助父亲经营老店,却被要求去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却被生硬地安排到迪拜去工作。八年后从迪拜归来,专断的父亲已逝,留下生意惨淡的店铺和伤心欲绝的母亲,物是人非,马耐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大学时的挚友阿维纳什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虐待至死,而事经多年后,马耐克依旧无法从悲伤中平复。心怀一丝希望的他决定去找蒂娜阿姨和裁缝伯侄二人,幻想着他们此时一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命运之锤在故事的结尾给了马耐克最后的致命一击:伯侄二人沦为乞丐,蒂娜阿姨的视力已接近“半盲”。他慌张地从史洛夫家里走出来,在遇上伊什瓦和阿姆的时候假装没认出他们——因为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话语去问候和抚慰。火车站里,列车疾疾开过,马耐克纵身跃向铁轨,奔赴另一个世界,最后一刻他的手里还拿着阿维纳什送他的象棋。阿维纳什教会他下棋的策略和人生哲理,马耐克用了短暂的一生去领悟,然而这真相如此残忍,生活的背面是如此的不堪,他选择了不承受。
  “说到底,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一系列的意外——一连串的偶然事件而已。一串的选择,随机的,或是精心的,叠加起来,构成了被我们称作生活的巨大灾难”。校对员瓦尔米克在法院门口的凳子上这样对蒂娜说道。我总觉得他像一个巡游整部小说的幽灵,在火车上邂逅过马耐克,对他倾谈自己的人生,后来又遇到蒂娜,在故事的结尾又成了算命者拉贾拉姆的帮手。他沐浴过历史的枪林弹雨,却毫发无伤,总在一个个恰切的时机,说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话。“请铭记在心:幸存的诀窍就是拥抱改变,然后去适应。引用一句诗:‘一切崩毁,然后重建,重建之人早已白头’”。是啊,在你我活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生命在歌唱。“你看,你不能画地为牢,拒绝走出来。有些时候,你必须将你的失败当作是通向成功的踏脚石。你必须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微妙的平衡”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即是在火车上马耐克和瓦尔米克的谈话中,明智理性如后者,一番谆谆教导却无法对马耐克的人生走向改弦更张,最终马耐克还是失却了这种平衡,覆巢之下无完卵,对生活的倦腻产生于一刹那,这种冲动足以将一个人的“生之欲望”摧毁殆尽。
  这种微妙的平衡也体现在蒂娜和裁缝伯侄二人身上。一开始蒂娜对他们的态度并不热情,双方之间存在猜忌、怀疑和厌恶,蒂娜在心底里无疑是对他们是充满同情的,但是表面却要伪装出一种高冷的态度,生怕被坑骗,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博弈:该做多少让步,该坚持多少,同情与愚蠢,善良和软弱,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在这背后起着作用的或许是印度的种族制度,人被分为三六九等,伊什瓦和阿姆出身于低贱的、以鞣制皮革为生的恰马尔族群,即使在国家取消了种族的划分制度之后,旧势力的阴影还徘徊不去,在闭塞的乡村,民主和文明更是一纸空文,也正因为如此,伊什瓦的兄弟,即阿姆的父亲纳拉杨因为追求投票的权利而被贵族虐待、勒死,全家除了伊什瓦和阿姆都惨遭毒手。关于这段暴行的描写,作者极为克制,甚至更像是一种匆匆带过,但在读者的心里却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令人发指的惨状被不加感情色彩地描述出来,这种叙述手法增添了悲痛的分量。
  透过这部小说,我们也能窥见数十年里印度社会的发展:在缝纫行业,裁缝愈加难以生存,大量的成衣店和工厂使旧日的裁缝铺难以为继,这也是伊什瓦和阿姆告别穆斯林师父——阿什拉夫来到城里找寻工作的根本原因。而马耐克父亲的家族老店也岌岌可危,大城市的品牌深入小镇,家族引以为豪的汽水也面临着销售滞停——最后一天只能卖出六瓶,顾客是忠诚的邻居和朋友。昔日繁荣不再,落后的手工生产必将被飞速的机器大生产所取代,这实在是一件无可挽回又落寞难言的事情。
  伊什瓦和阿姆的身上,闪现着人性光辉和坚韧的一面,他们对生活的残酷有着一种巨大的适应性。不管发生多少灾变,只要还活着,是的,只要还有一丝残喘,他们就能在这罅隙里游刃有余,甚至找出一丝悲苦的欢乐来。贫民窟的棚户区被拆,他们露宿街头,在药店门口栖宿,后被政府抓去充当工程项目的“壮丁”,后来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因为要筹办阿姆的婚事,他们转到家乡,不料却被警察带走,强制做了节育手术,阿姆的杀父仇人此刻是乡村的一霸,他认出了长大后的阿姆,并且嗾使医生将其残忍阉割。看到此处已经不忍卒读,还有什么灾难可以发生在伯侄二人身上吗?似乎没有了,命运似乎已经穷尽了对他们的玩弄招数。然而他们还是选择活着,“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死都不怕,还怕活吗?虽然他们的一生悲酸险阻,死亡的阴影不时袭来,但是都被他们一一跨过,活下去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惯性。故事的结尾,肥胖的阿姆拖着大伯的轮板车一路小跑,伊什瓦坐在轮板上对其开着玩笑,他们不知道马耐克已经自杀,他们还有着对生活持续嘲讽的态度,那就是:永不低头。
  “如果时间是一卷布,”阿姆说,“我真想把里面烂了的部分都裁掉。把那些可怕的夜晚剔除,然后将幸福的部分缝在一起,让时间可以承受。然后,我会把它穿在身上,一直过幸福的日子。”蒂娜用平日里缝制衣服剩下的碎布拼接了一张巨大的被单,每一块布都指向着她和裁缝们、和马耐克一起度过的一段时光,夜晚她将被单拿出来,温习每一块碎布,“这是她的睡前故事”。小说中不乏温柔而幸福的瞬间,最美好的莫过于四个人同居一室、互相关心、其乐融融的场面了。这些是生活给予悲苦人们的美妙馈赠。
  最后,想以故事里的一个次要人物——乞丐头儿的一番话作为结束:“我们总是欺骗自己,跟自己说生命充满了奇迹、美丽和伟大,但最后它却是一场怪诞,还是面对真相吧。”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年岁渐长,愈来愈赞同这句话。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或许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参透了生命的本质,但这本质并不是我们应该成为虚无主义者的理由。活下去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希望和绝望之间的平衡,去拥抱一切改变,当然了,还要拥抱悲剧与毁灭——这是我们能对命运的恣意威胁所能做出的最大反抗。
  微妙的平衡 罗因顿·米斯特里著 王晓东 宁芙译 译林出版社2015年4月
  作者通联
  北京海淀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贝贝 15001212079
其他文献
《子不语》讲了一个故事:哥儿几个一起吃河豚。美味当前,大家边吃边提心吊胆。突然,其中一人口吐白沫,浑身痉挛倒在地上。其他几位一看,立刻让人端来大粪汤子,争先恐后喝下肚去。据说,大粪汤能解河豚毒。谁知,那人却悠悠醒来,说自己有羊角风,刚才是发作了。心有疑虑去吃美味,竟以喝大粪汤而终,真令人哭笑不得!  心有疑虑,会致情爱生隙,婚姻破灭。《聊斋志异》“葛巾”篇讲述了一个有关凡人和花仙的爱情故事,过程让
我从不是一个狂热的果粉,因此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不是自然而然说出口的。现在我开始觉得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位已故的苹果(Apple)联合创始人,应该被视作美国民权运动的英雄。  美国警察部门的一些“烂苹果”曾经可以欺压非裔美国公民,而不必冒着太严重的被曝光的风险,如今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智能手机已变得无处不在,视频拍摄功能正将权力转移到路人手里。智能手机的录像功能拥有改变种
6月15日,英国举行英女王和首相出席的《大宪章》800年庆典,首相卡梅伦在演讲中声称:《大宪章》“改变了世界”,永远“改变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平衡。” 800年前,在位于古温莎城堡和伦敦城之间的兰尼米德草原上,英王约翰被迫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贵族和教会签署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协议,这就是著名的《大宪章》。  《大宪章》是在1215签署的一部文献,英国人将其视为治国法典,至今仍在英国人的生活中
仅仅十几米的通道,此刻成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路途……    对于杜丽来说,北京奥运会开赛后的5天,是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大悲大喜的5天。5天,120小时,从压抑到爆发,这位“射击女皇”书写了奥运史上最为神奇的逆转……    崩溃    8月9日,北京奥运会第一个比赛日,杜丽在争夺女子10米气步枪首金的比赛中失利,8月14日,120小时后,杜丽又回来了,她在女子50米步枪决赛中夺冠,站到了奥运会最高领
导语:美国国务卿迪恩·艾奇逊在发往美国驻沙特使馆的秘密电报上中说,杜鲁门派出他的私人医生去给“伟大和友好的朋友阿齐兹国王看病”,就是想把美国和沙特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关系近年来一直很“铁”。在沙特看来,美国是其最重要的外国盟友,而在美国眼里,沙特是除了以色列之外最为重要的中东国家。那么,沙特和美国的关系为何如此“亲密”呢?英国媒体近日认为,除了两国因石油和地区局势等互相需
导语:在印度教中,牛与猴子和老鼠等都是神,都要保护,不能伤害与屠杀,印度宪法就明文规定禁止屠宰奶牛。  近来,印度在商业中心城市孟买(Mumbai)以及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开始全面禁止屠宰、销售和食用牛肉。新出台的法律规定,凡出售或拥有牛肉者最高可被监禁5年。随即,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依法对该国的牛肉业加强了打击,查扣运送牛的车辆,封闭牛肉加工厂等。  马哈拉施特拉邦全面
导语:曾在《魔戒》三部曲中饰演白袍巫师萨鲁曼的克里斯托弗·李,于6月7日早晨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医院去世。6月12日上午,《魔戒》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脸书撰写长文纪念老爷子,称其是一条好汉。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则在推特认为他是英国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正文:  克里斯托弗·李1922年出生于英国,在萨姆菲尔德预备学校接受教育,并获得奖学金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威灵顿公学。二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空军和特种部队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成千上万条广告包围,电视、网络、路标、传单、海报等等,麦肯锡公司曾调查称,一位成年人每天看到的广告累计可达到3000条以上(包括同一条广告的重复出现)。如此多途径高密度的广告轰炸令广告商们沾沾自喜,然而我们真的“看”到了吗?  视而不见的广告  近日,美国考伊利诺伊大学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J·西蒙主持了一项关于广告与大脑认知的科学研究,在一个关于注意
导语:在经历了前期的期待和热捧,到后来遭遇一系列的吐槽,再到如今获得市场的初步认可,并有望成为苹果的又一款热门产品,Apple Watch究竟让哪些人痴狂,又让哪些人嗤之以鼻?  正文:总体而言,Apple Watch的首批用户多集中在“果粉”和极客人群,尽管对续航时间、操作迟滞等问题有所抱怨,但他们对这款产品总体较为满意,此外,出于好奇、尝鲜等原因而购买的也大有人在。  在经过初期的使用体验后,
产品名:Moky  标签:触摸、蓝牙键盘  亮点:久用智能设备带来了可怕的后遗症,总想通过“触摸”来达到目的。于是就有了Innopresso公司的Moky产品,一款触摸式蓝牙键盘。Moky键盘设计精细小巧,通过蓝牙模块可以轻松实现与pad等移动设备配对,接下来使用者就可以享受触摸的快感了。其触控感主要体现在可以在键盘上完成对页面的放大和缩小控制操作等,就像在玩耍手机一样。另外,键盘下方还设计有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