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农广播节目的有效传播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nimm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对传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对农传播的实践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转变,在受众中产生舆论领袖。二是传播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让传播方式和语言与普通受众平起平坐。三是受众通过节目自我实现,用受众自己的经历代替单纯的说教。四是平衡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兼顾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对农广播 有效传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亿多,占50.32%,“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传播方面,我国广大农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相对匮乏。对农广播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舆论引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党和农村受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工具。
  一、我国对农广播节目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直把农业宣传和对农村宣传放在重要位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就通过各种类型的节目对农民进行广播宣传。在对农广播的节目发展中经历了节目名称的更替、节目时间增长以及节目类型由单一变为多元的变化。
  1955年4月,中央电台开办《对农村广播》节目,于1959年4月停办。从当年5月开始到1960年11月,中央电台开办了《农村有线广播站联播》节目。其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3年11月开办《农业科学技术》节目,加强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农业科学教育。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指示“广播要面向农村,中央台要办供农村转播的节目”。根据这个指示,中央电台成立了农村部,并于1966年1月1日恢复《对农村广播节目》,同时开办文艺节目《农村俱乐部》。“文革”期间,《对农村广播》节目名称多次更改,1977年1月1日又恢复为《对农村广播》。1998年《对农村广播》播出时间由15分钟延长到20分钟。节目由原来的一名播音员播送改由男女两名播音员主持。而到了1999年《对农村广播》改名为《今日农村》,节目时长增至25分钟。到2004年伴随着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改版,《今日农村》改名为《中国农村报道》。节目从录播变为直播,同时节目形态从专题类节目改为新闻杂志类节目。2008年,《中国农村报道》节目取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农村广播节目也阶段性停止。
  截至2005年4月,“经广电总局批准的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广播频率只有10套,仅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的0.42%。”①。经过7年的发展,到2012年中国乡村之声开播之前,这个数字也仅仅上升到0.96%。而且这些新开播的农村广播频率,也仅仅局限于省域覆盖或市域覆盖,有部分频率迫于经济压力,基本变成了医药频率,全天主要时间段大部分被用来推销医药。即便如此,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依然被当地农民当成卫生科普节目看待。广大农村地区极度缺乏有针对性、有指导价值、丰富多样适合农村听众接受能力的广播节目。为弥补空白,占领对农广播这块重要的宣传阵地,2012年中国乡村之声开播。作为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节目播出以来,听众和网友反响热烈。在中国乡村之声官方微博播发的预告和互动中,有数千次跟帖互动,最多的一条主帖超过10万人次阅读、跟帖、转发。很多网友发来祝福的话语。为什么一个对农村广播频率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受众的欢迎?它的节目是通过什么方式打动并吸引听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从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中找寻答案,相信对做好对农广播节目有一定启发。
  二、中国乡村之声对农传播策略
  1.让受众走进直播间
  乡村之声的受众主体是农民和在城市务农的农民工,如何实现对这个群体的有效传播?乡村之声采取的策略是实现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的转变。
  广播是公众传播的平台,然而常规的广播舆论领袖例如主持人,在表述形式上未必能贴近受众,应将民间的人际传播的舆论领袖请到广播中来,將广播这个公众传播平台的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为实现这一策略,在节目形式方面,中国乡村之声将建筑工、家政工、快递工等20多个行业的90多位农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继请进直播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奋斗历程和情感故事。十八大期间,还请来治沙英雄石光银、大学生村官代表石磊等8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党代表走进直播间,讲述基层党代表的酸甜苦辣。通过将农民请进直播间、将农民关心的话题带进直播间、将农民生活的地点变成“直播间”等节目形式,让农民这个受众群体有了自己的平台,使节目真正成为农民、农民工展示自己和表述自己话语的舞台。
  2.传播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利用传播学的有效信息原理,让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有效信息原理,即信息的利用率,在现实的传播活动中考虑到“知识沟”问题,应从普通受众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出发,让传播的信息真正能为受众所理解,从而提高信息在受众中的吸纳利用率。
  为实现这一策略,中国乡村之声力求传播对农民而言最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的选择与动感时尚的都市广播完全不同。例如:农村受众急需的涉农政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受众遇到的农技、法律难题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提问+专家解答”的方式,为农民朋友集中解答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技问题。二是及时发布农产品滞销公益信息,积极为滞销产品寻求出路。2012年10月下旬,面对卖蔬菜难,菜贱伤农现象,推出“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连线“三农”专家为农民出谋划策。三是用专业的声音为受众提供专业服务。将法官和律师请进直播间,每天为听众讲解分析两个农村法律案例,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农民讲解法律条文,普及法律知识。通过热线电话、节目微博、短信平台等多种通道,搜集整理受众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请专家走进节目进行解答。   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深度运用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表明,切实可行的目标远比不切实际的目标来的更有吸引力。节目要吸引受众,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一点上中国乡村之声是这样做的:一是推出致富栏目,通过讲述普通农民的致富故事,传递致富经验;邀请专家进行市场分析,帮助农民在发家致富的同时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致富故事主人公多选择出身草根、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艰辛创业的典型;致富项目选择经过市场考验、操作性强的项目。专家点评侧重从市场观念上点评,让农民在深入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致富项目。二是用案例和故事引导乡村少年健康成长。通过上百个案例讲解如何应对青春期心理发育、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如何梳理自己的情绪等涉及成长方方面面的问题。
  4.通过设置议程平衡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全国性的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不仅肩负国家对农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而且也肩负着服务农民基本生活所需信息的重任。这就要求其成为发布涉农信息、推进农村社会进步的权威媒体,在节目中不断体现其深度和广度。对于这一点,中国乡村之声采取的策略是通過设置议程有选择地报道“三农”新闻以及农民生活的日常所需。
  一是设置全天滚动播出的22档“三农信息”。重点关注农业政策、惠农举措、乡村建设、农村科教文卫信息等,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同时,利用短信和微博等即时互动平台,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此外,全天每个整点播报连线中国气象局,播报“三农”气象和海况信息,每个半点连线各地农产品期货和批发市场,实时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为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及海上作业提供信息指导。二是设置针对农村受众的娱乐和医疗健康节目,如《乡村音乐》《乡村大戏台》《乡村书场》《乐在乡村》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节目,选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歌曲、戏曲、评书、相声、小品作为节目内容。节目设置中,每天文艺节目时长8小时(含重播),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听众多样的文化娱乐需求。此外,中国乡村之声的卫生保健节目以介绍、预防和正确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如腰腿疼、妇科疾病等为主,选取有着丰富的农村医疗服务经验的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医师为受众答疑解惑。
  三、思考与启示
  中国乡村之声在对农传播的实际经验中虽然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比如,节目的时间设置与农时还未完美结合;节目的语言还应更加贴近“农味”;广播接收覆盖范围受限,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与情况也正是中国乡村之声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中国乡村之声正努力通过网络电台、移动终端以及微博微信关注互动等方式弥补覆盖不足导致的问题。例如通过官方微博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乡村之声的传统广播定位非常明确,目标受众清晰。但其新媒体的目标用户却与广播听众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准确定位其新媒体究竟“是谁”“为谁”和“怎么办”等问题。中国乡村之声正积极推进在江西省利用手机、电话收听覆盖合作问题。2013年11月16日天翼中国乡村之声系统正式在江西全省推广。与江西电信的覆盖合作,是中国乡村之声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覆盖的一种公益合作探索,这种探索,既有利于扩大中国乡村之声的覆盖,又可以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用户的切实利益。
  注 释
  ①张海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下信息来源的碎片化和草根化使网络舆论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非理性状态,当纷杂传言通过新媒体手段几何倍数传播时,媒体责任重构势在必行。除了正当信息发布,媒体还应更多肩负起核实和筛选的“把关人”责任,对混乱信息加以甄别,对虚假信息及时澄清,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关键词】网络谣言 媒体责任 把关人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
期刊
【摘 要】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全频率节目改版后,广泛听取意见,并契合听众需求推出了发挥“调节润滑”作用的线性节目《讲述历史典故 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准确地讲述历史典故,正确引导听众。节目定位准确,内容生动,一经播出就获得广泛好评。  【关键词】线性广播节目 引导 经典 定位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2年9月正式开播,到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广播电
期刊
【摘 要】1981年的“庭审报道第二案”是美国庭审报道领域的宪法里程碑。从该案件开始,美国法院对待审判公开与庭审报道的态度开始趋于折中,在原则上保证审判公开,同时对可能有损审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适当限制。随着美国传媒不断呼吁通过公开的监督来保护社会和新闻界的权利,公开审判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当代美国法官平衡审判公开和公正的媒介素养能力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法官媒介素养 美国 庭审报道 审判公开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有关反腐败的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据传”“据信”“有人说”“或将……”等用语。而且,围绕着这些用语所展开的新闻报道,也并没有记者的相关采访、核实与调查。其中一些新闻报道的成章,源于“据传”,证于“据信”,结于“或将”,字里行间不见记者的踪迹,通篇没有一手事实佐证所报,以致整个报道成了放大市井传言的传声筒。这种依据传言便可成章的新闻报道,完全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现场短新闻《总理给咱颁大奖》为例,从以短小篇幅凸现重大题材,写作上前后衬托、穿插追补,创新运用音响几个方面阐述了广播现场短新闻如何求变求新。  【关键词】广播 现场短新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以新闻现场为中心,以事件、人物、环境、氛围为对象,直观、简洁、生动、快捷地记叙和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重要特征。如何以短小篇幅表现重大题材,用插补笔法融合现场内外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日益加速和深化的当今,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应该如何运用微博与微信有效延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广东电台部分节目制作为例,探究广播合理运用微信与微博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微信 微博 广播 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广播需要微信和微博的原因  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上网获取信息的重要终端。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发布的《2013
期刊
【摘 要】广播户外大型直播已成为广播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持人的媒体意识和传播定位要求很高,两者有机融合,方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广播户外大型直播中,现场主持人的语言技巧把控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多样态有声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至关重要。  【关键词】广播 户外大型直播 主持 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现代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直播,对大型活动的直播日益频繁。
期刊
1.要以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为重点,深化行业管理改革,构建新型管理体制。要继续做好总局机构合并后续工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地方承担的管理事项下放下去。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加快机构和职责整合,首要任务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全系统都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抓紧理顺职责关系,完善行政机制,创新行政方式,确保全面、正确、高效履行导向引领、政策调节、市场
期刊
【摘 要】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 小生境原理 人性化趋势原理 媒介生态合适位置原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与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视听率数据为基础,从受众构成、行为、内容诉求、市场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广播听众与电视观众的不同,并对广播听众的变化与收听率测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广播听众 电视观众 收听率 收视率 受众调研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收听率是继收视率引入之后,我国广电领域开展受众测量和效果反馈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收听率调研市场上的数据提供商主要有三家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