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正常妊娠组)空腹血清TNF-α水平;同时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血糖、C肽、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且根据公式计算两组孕妇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以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1)GDM组孕妇空腹血清TNF-α水平为(5.2±1.6)ng/L,正常妊娠组孕妇为(4.5±0.5)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GDM组孕妇ISI为-4.3±0.4,正常妊娠组为-3.8±0.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GDM组孕妇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分别为(5.5±0.7)mmol/L、(13.4±3.8)mU/L、(1.6±0.4)nmol/L,正常妊娠组孕妇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分别为(4.9±0.4)mmol/L、(9.3±2.5)mU/L、(1.2±0.3)nmo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GDM组孕妇HbA1c为(5.6±0.5)%,正常妊娠组孕妇为(5.3±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GDM组孕妇空腹血清TNF-α水平与ISI呈显著负相关(r=-0.703, P<0.01),分别与空腹血糖、C肽、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512、0.629、0.386,P<0.01或P<0.05),与胰岛素无相关性.正常妊娠组孕妇空腹血清TNF-α水平与ISI呈负相关(r=-0.390 P<0.05),但相关性显著小于GDM组,与胰岛素、C肽、血糖及HbA1c无相关性.结论 GDM组孕妇空腹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ISI呈显著负相关,提示GDM孕妇TNF-α参与了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摘 要】
: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正常妊娠组)空腹血清TNF-α水平;同时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血糖、C肽、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且根据公式计算两组孕妇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以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1)GDM组孕妇空腹血清TNF-α水平
【机 构】
:
266003,青岛市立医院产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
【发表日期】
:
2004年39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医院内感染病例中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GNB)的分离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分析和总结3年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报告的NFGNB资料.结果 NFGNB占同期报告医院感染病原体的19.68%,占G-杆菌的42.41%.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NFGNB的46.53%、19.88%、7.35%;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由13.27%上升至23.5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由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近端动脉瘤(A1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1995年6 月~2003年12月间共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362例,其中A1动脉瘤占2.2%(8例),对A1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动脉瘤均位于A1穿动脉的起始部,起源于内侧远端纹状体动脉的3例,内侧近端纹状体动脉的5例.术中发现后方指向的6例,下方指向的2例.8个动脉瘤均为囊性动脉瘤,其中6例为小动脉瘤
目的 通过在X线监视下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分析,研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接受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复诊和电话询问,在注射后1周、3个月、1年分别评定疗效,然后分析椎间盘突出的大小、类型、数量及椎管狭窄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良率在注射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 22.62%、89.29%和92.
目的 调查新疆沙湾县≥45岁人群中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基本抽样单位内的1322例≥45岁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盲与低视力标准由眼科医生作外眼、前房、晶状体、眼底等检查,对所有视力<0.3的患眼进行主要眼病原因诊断.结果1322列中受检1208例,总受检率91.34%,盲目患病率为1.41%.低视力患病率为3.39%,致盲的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
婴儿暖箱是早产儿和新生婴儿接受治疗、护理的特殊场所,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受外界感染引起疾病.为此,我们对使用中婴儿暖箱水槽细菌污染等情况进行了临床调查,现报告如下。
目的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1月~2004年7月,共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9.1±4.8)岁(2~1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2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