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语境下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探析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驶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新进入人口尤其是城中村“新市民”的市民文化培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积极培育城中村“新市民”的市民文化是一个城市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城中村“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的必然要求。
  一、快速城市化条件下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一)身份认识上:缺乏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感
  许多城中村村民转化为市民后,尽管在户籍关系和居住空间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许多人对自身身份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对自己的“新市民”身份比较排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曾经的乡土生活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他们,在行为和习惯上基本还是农民式的;他们认为自己和老市民有很大区别,甚至觉的自己比老市民低人一等,等等。因为身份上缺乏认同感,造成心理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归属感,这对他们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接受市民文化具有消极作用,这一点在城中村中年人和老年人身上表现的更加的突出。
  (二)文化认同上:和城市居民还存在着差异
  城中村改制后,村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但原有的乡村文明、思想观念还保持了强劲的惯性,还不能与城市文化快速对接。文化认同是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在这个积淀的过程中,城中村“新市民”旧有的文化积习使他们主观上自觉不自觉的对抗着城市文化。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里,自己独特的“乡村社区”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即不是完全乡村式,更不是完全城市化的文化,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更偏向于农村文化的亚文化。所以,城中村“新市民”在文化认同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生活观念上:仍然是“农村式”
  城中村“新市民”都来自农村,祖祖辈辈的农村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观念带有浓重的农村烙印。而对于城市人的生活不习惯也不向往,他们不喜欢逛商场,消费品不注重名牌,更注重经济耐用等等;城中村新市民普遍感到城里生活不如农村生活自在,许多的城市规则不愿意遵守,例如保护城市的公共产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许多城市生活问题困扰着他们,如:医疗门槛高,住楼房不适应,交通拥堵,邻居关系陌生等等。这样的生活观念及心理不利于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的培养。
  (四)交往意识上:仍认为“血缘式”、“亲缘式”交往最重要
  现代市民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同事、朋友和同学,以业缘和友缘交往为主,而农村主要是亲戚、邻里,以亲缘或血缘为主。“城中村”转制以后,各地政府都以城中村为空间,建起了高楼大厦,而城中村“新市民”都集中居住在此。在这样的居住空间内,使他们容易保持原来的交往关系,他们仍以当年的村民、亲戚为主要交往对象,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这对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的培养不利。
  二、快速城市化条件下“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文化的变迁需要长期的积淀
  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深层次的是一个社会变革问题。在社会变革中,物质结构的变化处于优先地位,也是比较容易的,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迁往往是滞后的,也是相对缓慢的。另外,即便是文化意识的变迁,其各组成部分的变迁也不是同步的,制度变迁是首先发生的,这是外力的推动实现的;其次是民俗的变迁,习惯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后才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革,城中村改造,则遵守着这一变化规律。城中村新市民文化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二)政府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的培养,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但目前政府的这一功能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缺失,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的财政性资金比较缺乏,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许多的培育工作还很难落实;第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比较滞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针对“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的组织培训工作实效性不强,没有充分重视和运用好民间教育力量,培训师资缺乏。正是由于政府在城中村“新市民”文化培养中功能的缺失,使市民文化的培养更具有挑战性。
  (三)城中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不可否认,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农村的相比,相对完善,发展也相对较快。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也比较低。而城中村的社会保障同样具有农村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中村“新市民”的后顾之忧较多,许多城市人可以享有的文化他们不敢享受,也没有能力享受。所以,尽管他们离城市很近,但对于市民文化的接受却比较困难,思想意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难改变。
   (四)城中村“新市民”自身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现实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相对而言,农村教育落后,城中村“新市民”大都来自于农村,其受教育的年限相对较短,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作为城中村新市民,应该努力走出农村生活,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与身份转变的节拍相适合,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这一转变显的缓慢。
  三、快速城市化条件下城中村“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的途径探析
  城中村“新市民”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就必须培养其市民文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城中村“新市民”的市民文化,实现文化转型呢?其具体途径如下:
  (一)政府的各项保障措施是重点
  要全面提升城中村“新市民”的文化素养,政府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保障。一是政府应出台城中村“新市民”文化素养培育的相关制度,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为了保障相关制度的落实,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并成立专门结构,委派专职人员、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市民文化提升工作扎实推进。二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提高城中村“新市民”文化素养的基础保障;其次,要增设相关的文化服务机构,以保障各项服务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第三,开放更多文化娱乐设施,充分发挥本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的功能。同时鼓励有关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
  (二)社区建设是关键
  城中村改造后所形成的新的社区,对“新市民”的市民文化培养有着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新市民”市民文化养成的新的根基。这就要求加大社区各方面的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社区内部及社区周边交通、通讯、购物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这有助于城中村“新市民”归属感的形成;其次要加大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市民化教育,让城中村“新市民”自觉接受市民文化,培养开放的心态;第三,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城中村“新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新市民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这即有利于增强对社区的认同程度和归属感,也有利于新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是保障。
  宣传教育是“新市民”市民文化培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第一,要编制对城中村“新市民”进行教育的市民文化教育纲要,根据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设立相对应的培训课程,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针对性;第二,要充分发挥相关教育机构的作用,可以在社区组织中设立专门的教学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可委托现有社会教育机构,如成教、夜校等开展教育工作;也可以依托高校教育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设立相关的专题版块或节目,专门开展新市民文化的培养,增强“新市民”对本市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培养其市民文化。
  快速城市化条件下“新市民”市民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缓慢变迁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社会各方的扶持和帮助以及城中村“新市民”自身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合力,提高城中村“新市民”的文化素养,构建科学的市民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马燕文,城市新市民素质教育策略探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2]廖海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4期。
  [3]曾学龙等,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破解对策——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城市问题》,2011年第2期;
  [4]马惠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与农民工文化冲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注:本文是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三年大变样’语境下的市民文化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101119。
其他文献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新时期保持党组织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加快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对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开始应用体系化的管理方法和AOS流程进行企业管理,用过程、流程形式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面对越来越精细化的管理
简要介绍了BBD4060型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的原理及其结构特点,针对磨煤机在燃用贫煤时风粉温度过低导致锅炉频繁灭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效果明显;分析了导致
2005年3月27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虽然从2004到2006年,中央连续三个关注“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相对短暂,所以如果想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
在目前哲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但严重制约着我们在哲学领域的探索和对哲学真理的追求,更在青年学生学习研究哲学问题的过程中摆了迷魂阵,指了错方向。对于学习哲
在工程施工中,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对工程质量十分重要。由于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简单、承载力较强、噪音小、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钻孔灌注桩孔
沧州市渤海新区是一个新成立的工业区域,电网存量小,负荷发展块,具有优化电压等级的先天条件。针对渤海新区中的一个工业区块,对其建设费用、运行费用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计算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空间利用系数高、稳定性能强、工作效率高等方面,本文主要对超大面积深基坑逆作法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
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对当地电网的电能质量有不良影响。依据并网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的国际电工标准IEC61400-21,讨论定速、变速两种典型机型的闪变成因,总结影响风电机组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