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道路中绿化景观配置运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介绍了城市道路绿化应用植物品种状况,总结绿化景观特色,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城市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能净化空气、消隔噪声、阻滞灰尘、美化街道。搞好道路绿化,是绿化环境、减少污染、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形成城市的面貌、道路空间的性格、市民的交往环境,为居民日常生活体验提供长期的视觉形态审美客体,乃至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环境特点,绿地
  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要注重四个要素———交通安全、治污除尘、遮荫透光、美化景观。
  1.1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通过绿地连续性种植或树木高度位置的变化来预示或预告道路线性的变化,引导司机安全操作;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
  渐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冲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快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立体交叉绿地要服从交通功能,保证司机有足够的安全视距。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营根花卉。
  1.2分车绿带
  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
  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1m,宽可10米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该形式的植物配置重点考虑是美化街景,组织交通且不妨碍交通,并做到吸尘、降噪,吸收汽车排放的废气为最佳,从功能上考虑选择的树种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中层的灌木,还有各种地被植物等等。
  树种选择的原则如下:
  (1)乔木的选择与行道树乔木的要求相同,但着重强调树种的观赏性。
  (2)灌木的选择要求:
  ①树冠丰富,株形优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叶色美观,耐修理,人工修剪,可控制树形和高矮;
  ②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吸尘、耐高温、吸收有毒气体,并具有一定减噪功能;③地被植
  物选择要求管理粗放,管理费用少,抗性强,能吸尘,吸收有毒气体。
  1.3行道树绿带
  指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能起到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的作用。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高空容易郁闭的树种,一旦高空树冠郁闭,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由于城市中的各种架空电线、地下各种电缆、热力、煤气、有线电视电缆、雨污水管道等造成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在城市中是最差的,绿带宽度往往也很窄。一般在 1~2m 又加上土质差、人为因素等导致了行道树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所以行道树应选择耐修剪、抗贫瘠、根系较浅的树种。“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在树池上盖上树坑篦子,以减少人为的践踏。
  1.4人行道绿带
   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由于绿
  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基础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国外极为注意基础绿带,尤其是一些夏日气候凉爽,无须行道树蔽荫的城市,则以各式各样的基础栽植来构成街景。墙面上除有藤本植物外,在墙上还挂上栽有很多应时花卉的花篮,外窗台上长方形的塑料盒中栽满鲜花,墙基配植多种矮生、匍地的裸子植物、平枝询子、阴绣球以及宿根、球根花卉,甚至还有配植成微型的岩石园。绿带宽度超过10m者,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中應注意的选种原则
  一般说来城市道路树种应具备冠大荫浓、主干挺直、树体洁净、落叶整齐的特征;无飞絮、
  毒毛、臭味、污染的种子或果实下适应城市环境条件,如耐践踏,瘠薄土壤、耐旱、抗污染等;隐芽荫发力强,耐修剪,易复壮;长寿等条件。
  (1)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
  (2)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如我市地处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季节界限清晰。应种植适合我市气候条件的绿化树种。
  (3)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如福州———榕城的小叶榕;厦门———英雄城的木棉。
  (4)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
  如昆明——春城。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的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
  (5)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
  (6)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7)“常绿为主”“、乔木为主”“、多样性”原则。种植设计以常绿树为基调,以乔木为主,加强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提出在绿地中增加树种,用不同的植物种类体现生物的多样性。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①树形整齐美观,观赏价值高;
  ②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抗性强,抗污染,便于管理;
  ③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的乡土树种,晚秋落叶时间集中,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④冠大荫浓,分枝点较高;
  ⑤繁殖茂盛,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快,适宜大树移植;
  ⑥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3对某城市道路绿化的一些建议
  3.1搞好规划设计工作
  道路绿化以提供绿荫、美化、改善生态环境构成美丽风景为目的,不是单一植物栽培,是多部门、多学科综合建设管理的体现。因此,相关部门要协调,做好统一规划设计,严格审批,避免重复、盲目建设。
  3.2加强树种选择
  (1)遵循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的要求,严格执行标准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必须走“先规划、后先用”的路子。根据功能要求,加强树种的选择。如道路绿化树应选生长健壮,适应性强;
  树干端直、树冠优美、冠大荫浓;发叶早、落叶迟;无刺、无毒、无污染;移栽成活率高;抗性强、耐修剪、管理粗放林下灌木耐荫性要强。在绿化施工时严格执行绿化树木标准。如行道树,胸径应在6~10cm,定干高度以3~4m为宜,在同一条道路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优美的道路景观。
  (2)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行道树种选择,不能盲目跟风,应首选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长期适应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能进一步强调该地区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园林景观模式。我市适宜种些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如樟树、天竺桂、木棉、蒲葵、麻楝、小叶榕、垂枝榕、白玉兰等在福建省主要城市中,均表现较好的树种。
  (3)扩大引种,增加植物多样性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来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道路景观。必须通过种→选择→推广的过程,只有证明能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才可选
  用。
  3.3科学配置,实现景观多样化
  (1)建立生态健全的道路绿化结构避免绿地设计模式单一,建立生态健全的道路绿化结构,实现由一板二带单一模式向三板四带或四板五带式多形式转变。才能达到为行人车辆提供冬
  有阳光,夏有绿荫要求,分车带上常绿乔木,观花树种及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创造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生态道路景观,构筑完整的道路绿化系统。
  (2)建立生态健全的树种组成结构。据报道单位面积绿地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与纯林、纯草坪相比较,其综合生态效益将增加2.6倍。因此要加强立体绿化,树木配置要改变以往一行大树或乔-草结构,实现乔-灌-草复合结构,力争使乔、灌、草的应用数量比例达7:2
  :1,常绿-落叶、速生-慢生树结合,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式布局。
  (3)行道树种植形式统一与变化并存行道树种植要改变以往单行种植形式,如果人行道宽度在5m左右,门店多为商业用房,人流较大,采用单排行道树,绿化遮荫效果差,在这种情况下,可选冠形上协调的两个树种采用双排行道树。还要注意主干路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这样才能形成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突出区域特色,实现景观多样性。
  3.4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及养护
  加强道路绿化树种的养护管理。有些路段依然林相不齐,年年補植,存在老、中、青三代树木并存的局面,同时修剪不到位,难以形成整齐、优美的景观,宜加强养护管理,建设苗木管理档案;圃地定向培育,利于初植后景观协调一致。城市道路绿化工作要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绿化运行机制,从设计到施工养护要有长远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倡导市民通过参加公益林建设,进一步树立爱绿、护绿、建绿、管绿的自觉意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力度,发挥各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毁绿行为出现。加大投资力度,以此调动各单位积极性。采用“监护人”制度,各单位通过认领、认建、认管活动,明确监护责任,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增强责任心。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专业人员要适时修剪及病虫害防治,以此提高道路绿化苗木的成
  活率及观赏价值。城市道路绿化与周围建筑物相协调,可构成美丽的街景。只有合理选择树种,遵循科学和艺术的原则进行配置,才能实现人在林中走、车在树下停、花在城中飘,果在空中悬的人文景观。希望以上的这些建议能为我市打造成园林城市出一份力,提升城市品位。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养生术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的推广和研究大都偏于老龄化,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为了使健身气功·五禽戏可持续发展,需要向年轻的群体进行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线系统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市政给排水管线施工准备技术,最后探讨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线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线;施工技术  中图分類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规模范围不断的发展和扩大。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市政工程尤其是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中对于矿物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加,现今,物产丰富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的采矿业的重头。而采矿工程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成为人们十分热衷的话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带来一些废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产生不可预算的恶果。本文就将对我国采矿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
摘要:在隧道工程的施工中,拱脚的固定施工是很重要的一个工艺步骤。对于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采用台阶法进行隧道施工,拱脚的稳定性更需要认真的对待。作为一名隧道工程的参与者,对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中影响拱脚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结合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给出软弱围岩铁路隧道台阶法施工中拱脚稳定性的控制技术,希望能为相关隧道的建设提供参考,为我国铁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水平提升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软弱围
摘要:本文通过对家用纺织品的色彩给人的心理与抽象联想的分析,通过一些调查和实例,论证在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的一些重要性以及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传达给人们不同的语意。  关键词:家用纺织品 设计 色彩 语意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家用纺织品设计中色彩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色彩是家用纺织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色彩的搭配直接可以影响到一件家纺设计是否美观,并且色彩在室内常
“游戏内置广告”(In-Game Advertising,简称IGA),意指游戏中出现的嵌入式商业广告。2006年微软公司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游戏广告公司Massive公司,其业务是在视频游戏中放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城区箱涵探测由于施工条件较差、干扰大,探测难度大,本文以实例介绍了利用高密度电法、充电法、地震映像等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成功探测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项目地下箱涵的埋深和走向,为复杂探测条件城区箱涵探测探索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箱涵探测,综合物探,高密度电法,充电法,地震映像法  中图分类号:U449文献标识码: A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斷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及生活的需求,现代化建筑物也随之日益的增长,因此屋顶绿化这个新型的绿化方式也逐步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因此而被广泛应用,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屋顶绿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屋顶绿化国际上的通俗定义是一切脱离了地气的种植技术,它的涵盖面不单单是屋
国际金融局势(包括外汇市场)发展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回顾与展望难于在时间上加以分割,有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不会很快就消失。基于这一考虑,并结合今后可能发生的新情况或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