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赋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即通过深度融合,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创新,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建设学习型社会,带动教育现代化。
  那么,教育与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吗?融合带来哪些影响?融合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文字的出现,造纸、印刷以及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形式,延展了教育时空,扩大了教育受众。毋庸置疑,技术被教育视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已走进教育,改变了“重知识传播”的教育传统,引发教育理念变革,点燃知识建构的薪火,促成学习方式转向自主、探究、合作和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学习型社会日渐形成。可以说,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潮流。
  然而,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因其“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而具有“保守性”。所以,早些时候信息技术大多只是从表层更新教育的手段、工具和形式等。随着应用的深入,如今,从资源传播到教学形式,从师生关系到教学结构,从教育管理到质量监测,从校内到校外,从区域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信息技术已深深地嵌入教育之中,改造了教育的基本环境。但,教育对信息技术并非“来者不拒”。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技术则更关注效益,追求效率,因而,教育对信息技术通过选择甚至“排斥”,来调节或约束其融入的进程和领域。
  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丰富了教育内容,弘扬了信息社会文化。教育内容取自人类文明的精华,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它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技术智慧和信念,为教育增添了印刻时代特征的内容。教育在自身的平台上,传播开放共享的理念、编码通信的方法、虚实结合的文化样式,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当然,必须清醒地看到,融合在创造更宽的渠道、更多的手段,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获取资源、更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的超前、繁重、经验符号化等不良倾向。因此,信息技术应摒弃单一、冷淡的“工具理性”思维,人文、弹性地服务于教育,教育要警惕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异化。
  目前,教育和信息技术尚未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有待展现,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本着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开展科学的实验研究,稳步推进而非激进地“套用”或简单地“排斥”。
  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是一个彼此对话和相互塑形的复杂过程。虽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它始终都是服务于教育和人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全面而富有个性的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历史性展开的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将在新的时代为人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除灰系统是火力发电厂中重要的一个生产系统,其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其中渣浆泵是关键设备。平煤集团坑口电厂自1996年试运行以来,由于只投入
分析了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分散控制系统(XDPS)在电厂辅机控制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介绍了XDPS在山东潍坊发电厂应用的情况.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指数平滑方法对内蒙古地区近12年相关运输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内蒙古地区未来5年综合运输需求的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2010—2015年内蒙古地区综合运输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
期刊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悄然崛起决定了我国需要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的国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认可并着力推进的政策。
民国时期是中国商业广告的开创性时代,当时的烟草广告在国内外工商业资本家的商战中水平不断提高,广告类型丰富多样,而其经验和准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魅力.本文通过对
介绍了多螺纹不锈钢管(多向扰流强化换热管)在国内火力发电厂凝汽器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节能效果作了分析.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1个二级构造单元,自早白垩世开始,经历了3次伸展作用、2次挤压作用,盆地中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水浒传》。我试图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教学媒介和一定的审美方法,以美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