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内心世界的影视表现手法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视听艺术的影视,其长处是具象的形象和声音,但同时也成为他的短处,相对于小说来说,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通常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为可见的行动。通过对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巧妙利用可以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影视创作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人物内心世界 主观镜头 客观镜头
  
  镜头从整体上来说不外乎两种: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客观镜头即客观视点,代表创作者的眼睛,观众的视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客观描写或客观评述一件事物的镜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冷静性特点。如《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到教堂中找犹太人谈生意一场戏的镜头,就属于典型的客观镜头(图1)。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镜头中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主观镜头即主观视点,代表了剧中人的视线或心理活动,把其视像或心像化为影像画面。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待人事,可以更好地深入人的内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和完整剧情。在影视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通常客观镜头需要和主观镜头相配合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中》中小基度躲在垃圾筒里看的客观镜头(图2)清楚地表明了“他在看”这一镜头语意,后面接一个主观镜头,代表了他看到的内容——基度边走边做怪相的游戏模样(图3)。
  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之间的转换既可以通过剪辑来实现,也可以在一个镜头内通过内部蒙太奇来实现两者的相互转换。这种手法转换更自然、镜头更流畅。《末代皇帝》中有一个长镜头就非常流畅自然地完成了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客观镜头的转换。场景描写的是浦仪和见过世面的同族兄弟在花园聊天,他的兄弟对他讲述外面世界的新奇和多彩,不知不觉来到花园的尽头,浦仪触景生情。镜头首先是中景记录他们聊天的客观镜头,浦仪听着入神,将头仰起看着眼前的高墙,镜头由他身上移开后到高墙,又飞越高墙,在蓝天上摇过,最后又慢慢摇回花园,仍然落在现实中的浦仪身上,中景结束。这个长镜头深刻地揭示出久居深宫的浦仪对高墙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渴望,但又无法摆脱现实中的束缚,深刻意识到自己永远也无法越过眼前的这堵高墙和现实中一堵堵高墙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剖析至深,充分体现了导演对镜头语言把握的高超技巧,做到了想法和表现的完美结合,耐人寻味。
  对影视创作而言,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剧本、导演的调度、演员的表演、摄影、灯光等。人物形象本身包含内心情感、动作、语言等,在这些因素中唯有内心世界的影视表达是最为困难的,也是视听语言的一个难点,因为不能象小说那样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为此,鲁道夫‘爱因汉姆提出了相当精辟的观点:凡是其中心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表现的事件,都不宜干拍成电影。[1]人物内心情感不仅是其动作和语言的内因,同时也是最复杂、最微妙、最精彩的世界。是影视艺术不宜放过的精彩部分。为此,从20世纪20年代起,电影艺术家们就开始把创作兴趣放在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左岸派”,更是直指人物内心世界的回忆、梦境、幻觉、想像等。出现了以“闪白”“闪回”等方式的回忆蒙太奇:无规则、跳跃、超现实的梦境和现实空间镜头交替组接形成的梦幻蒙太奇和想像蒙太奇。产生了如《广岛之恋》、《野草莓》等经典作品。作为影视艺术的灵魂中心的导演更应从各方面入手,合理调度,力求使人物内心世界可视、可听、好看、好听。对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进行巧妙调度、合理安排,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举获得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的《美丽心灵》是一部以数学天才约翰·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但导演并不局限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真实性,如《莫扎特》、《甘地》、《莎翁情史》,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对纳什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现其独有的内心世界和美丽心灵。纳什年轻时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不幸的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该病被认为是精神病中的癌症,使他向学术最高层次进军的可能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这一切,纳什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的帮助下、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包容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终于战胜了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是成功地再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纳什内心存在的三个幻想人物:浪子室友——查理·荷蒙、威廉·帕狄,在自然生态部门工作,由总统直接领导。他要求纳什参与某项高度机密的工作。室友失去双亲的、可爱的小侄女玛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幻觉人物是纳什内心由于思维和情感严重不平衡而产生的无意识情感派生出来的三种原型及其代表人物[2]:阴影原型(性格的对立面)——查尔斯,弥补了纳什拘谨的表情和性格,该人物的出现主要表现纳什内心的孤独、渴望交流的情感需求。英雄原型(性格中的理想自我)--帕狄,表达纳什内心深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阿尼玛原型(异性形象)--室友的小侄女玛休,代表了纳什心中的女性经验。深刻地反映了纳什对爱情、家庭和亲情的渴望。可见这三个人的出现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重要的,对表达影片主题“美丽心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这些人物什么时候出场、怎么出场。
  可以这么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三个人的虚幻性,恰恰相反,他们的出现显得如此真实而自然,和我们以前看的影片中虚构人物出场的方式如闪白、角色特有的眼神转场等完全不同。特别是最早出场的室友查尔斯,影片开始五分多钟,一个表情、动作略带夸张、嘴里不断自言自语的年轻人走进纳什的寝室,也走进观众的视野,关掉唱机、脱下衣服和鞋袜、跳上桌子、邀请纳什一醉方休……像极了大学新生报道的情景。当纳什成为教授、事业有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时,从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后出来时碰到了威廉。此时正是他事业的黄金时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黄金时期。而当他认识他后来的妻子时,小女孩儿适时地出现了。总之,三个人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清楚地表明了纳什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深刻表达了纳什的心灵世界渴望友谊、渴望理解和交流:渴望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渴望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馨。这些不就是约翰纳什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内在动力吗?这三个人物出现的方式之所以采用客观镜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从纳什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物就如同他眼中的的世界一样客观真实,他眼中的世界即是如此。2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纳什确实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是客观事实。3从观赏性来看,使观众和纳什一样相信眼前的所有,为 后面的剧情埋下伏笔,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和精彩性。
  影片进行到一半后,当纳什第一次被诊断为精神病时,我们仍然怀疑医生是否有意诬陷,这三个人真的是假的吗?也许纳什是被陷害的……因为根据以往的看片经验,这种情况是可能的,正如同《追捕》中的杜丘被人陷害一样。这时,导演的调度手法有些变化,同时运用了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主观视点既有纳什的,也有他朋友和同事的。结合客观视点,通过平行剪辑,我们才发现这三个人总是躲在人群之外的某个角落,和纳什心神相通,而他的朋友和同事则看不到。通过这种调度手法,充分展现了纳什头脑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观众也逐渐明白,真正理解纳什病情的严重性和他内心的痛苦挣扎。
  同样地,2008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影片《赎罪》,除了巧妙地利用打字机音响来进行暗示、象征和营造气氛外,在表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妒忌、误会、赎罪的心路历程时,年轻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同样展现了高超的叙事功力,使得影片结构新颖、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片共分为四个大段落[3]:1 1935年战前英国庄园。主要讲述姐姐西西莉亚和罗比的恋情及罗比蒙冤入狱的过程。2 1939年的法国北部,罗比在二战中的经历,其间穿插了他对西西莉亚(姐姐)和布尔妮(妹妹)的回忆。3 1939年伦敦,布尔妮在战地医院当护士赎罪。4 当代,演播室里,老布尔妮接受采访,交代人物的真实命运和结局。
  在第一段落中有三场戏非常重要。既充分刻画了布尔妮微妙的、少女特有的妒嫉、敏感、多疑和恐惧的性格,同时也直接影响她对罗比的误会。在那个夏夜的庭院,将一对恋人活活撕开,使罗比蒙冤入狱。导演也是运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来表现的。花园水池边的第一场戏,“我”——布尔妮循着蜜蜂声从窗户向外望,看到姐姐从水池里出来、被水淋温的睡衣几乎透明,和罗比面对面站着……固定镜头、远景,只看到画面听不到声音。该主观视点使误会的产生成为可能。认为罗比是好色之徒。接着用客观镜头跟着西西莉亚,重新再现这一段过程,真实地听到两人之间的对话,原来事实并不象布尔妮想的那样……第二场戏是罗比交道歉信的一场戏。首先用客观镜头交待了罗比写信、并把道歉信托布尔妮交给西西莉亚的全过程。看着她远去的背影,罗比突然想起他把信装错了,这时的主观试点代表了他的回忆,镜头重回他的房间,信确实装错了,错把一封表白得更直接、更露骨的信装进信封里了。更为不幸的是这封信又被布尔妮拆开看了,更加重了她对罗比的误会。认定他是色情狂。书房里第三场戏更是天大的误会。被布尔妮看到并断章取义地认为罗比强奸西西莉亚的一幕,其实是两人互诉衷肠、激情进发的时刻。正是这三次误会的积累和布尔妮的妒忌把罗比送进了监狱,残酷地拆散了一对情侣,从此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第二段落中的主观视点则变成了罗比的三段回忆;与西西莉亚的最后一次见面、战前布尔妮跳入水中并救她的一场戏,同样也用了多重视点、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因败血症看到了妈妈的幻觉。
  最令人叫绝的是,影片接近尾声时。当出现老布尔妮在演播室中接受采访时,观众们才恍然大悟,一直伴随着打字机音响的、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老布尔妮的回忆。是她的主观试点,是她最后一部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镜头再次变成客观视点,揭示出罗比和西西莉亚这对忠贞恋人的残酷结局。揭示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我再也想不出来它们(诚实)有什么意义。”而赎罪的心情则将伴随布尔妮终生。
  由上可见,客观镜头的客观性和主观镜头的主观性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一个优秀的导演会不拘一格、灵活而富有创意性地运用。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塑造内涵丰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尽可能减小影视这种具象艺术与小说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差距。
其他文献
[摘要] 纵观冯小刚电影史上具有改编意义的六部影片,我们发现在抛弃语言、演员等外在形式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以“梦”与“缺席”所建构的问题电影的叙事手法。但梦终究是梦,我们在获取—种精神上的补偿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梦之所成的原因,检视自身及周边人们的行为,进而追求一种现实的补偿与完满。而这也许正是冯小刚之所以呆取这种以“梦”与“缺席”作为张力结构的叙事手法的深层原因与希望所在。  [关键词] 冯小刚 改
[摘要]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中国侏罗纪公园》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无外乎其对主题的先行、独特的叙事视角、思维的前瞻性等有意识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运用。本文仅从学理角度试图解读和阐释《中国侏罗纪公园》在“另类意义”层面上的成功轨迹。  [关键词] 纪录片 主题先行 叙事视角 思维的前瞻性    由中国视协的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电视台
恒古 陈湖心 摄心梦 陈湖心摄承载 陈湖心摄  早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之前,造物主已经为大地绘制出自然的纹理,凝视这些纹理,你会发现其中藏匿着太多的神奇与瑰丽,那是一个幽深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世界。与我们常见的七彩丹霞照片不同,陈湖心并没有强调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的恢宏和绚丽的色彩,而是选取了山峦的局部,用线条来解读地貌的语言,用曝光来控制情绪的变化,用色彩来讲述个人的情感。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大地密语”
凈土 陈杰 摄  大自然的构成是无意的,而摄影者的构成都饱含某种情和意,正因如此,摄影作品的形象才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艺术的升华。《净土》采用较低的视角,以水流作为前景,衬托出林木的幽静与山峰的宏伟;《满载而归》以海带养殖和收获作为主题,人与环境相得益彰;《世外桃源》盛开的桃花在雪山、白云、碧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高山湖泊》以丰富的层次表现出赛里木湖的细节与氛围;《牧归》以俯视视角和浅淡的影调构建
摘要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生活及战后重建,在小说中赋予女性中心地位,小说塑造了一个爱憎鲜明敢作敢为却又让人褒贬相加的“乱世佳人”郝思嘉的形象,体现了浓郁又复杂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飘》 郝思嘉 女性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奴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对美国南方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妇女开始觉悟,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要
《乡村公路和三叶杨》是1960年代后期罗伯特·亚当斯开始拍摄的《新西部》系列之一。他的作品体现着非常鲜明的视觉风格:直射阳光、顺光或前侧光,大地一片苍白;树影落于地面,天空中白云翻卷,泛白的沙土、灰色的田野與天空连接,铺满画面影像清晰锐利,反差强烈。  这幅照片一方面给视觉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细腻的影调层次,另一方面观众观看时又感觉整个画面缺少立体空间,仿佛被压缩至扁平。看他的照片会有强烈的带入感,仿
河北 抚宁 杨越峦 摄阵亡将士公墓 杨越峦 摄  沙土而为砖,砖而为长城;百姓而为战士,战士而为烈士;战而为士,殁而成殇;长城砖而为墓碑,墓碑而为百姓家用之物;长城砖墓碑而为文物,文物而为艺术影像文献……长城砖墓碑,经与人的种种遇合,在土、砖、碑、日用、文物、文献之间辗转—这期间,有着难以描述的历史逻辑。”  ——汪素 文艺评论家  万里长城激荡着2000年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承载着与民族生死存亡
[摘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情景再现”表现手法借助于人物扮演、动画特技等方式再现历史,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  [关键词] 纪录片 情景再现 真实    随着《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圆明园》等诸多纪录片的热播,“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视觉魅力得以展现,以致很多栏目片也纷纷效仿
[摘要]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之一《推销员之死》表现了推销员威利·洛曼一生追求美国梦、最终却自杀身亡的人生悲剧。剧中威利与周围环境和他人相处的种种不可调和矛盾直接致使威利走上了自杀绝路。  [关键词]密勒 《推销员之死》 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戏剧的杰作,曾经荣获普
[摘要]网络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使得网页的艺术设计从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达到设计与技术的协调,才能获得良好的网页浏览效果。对网页设计而言,网页版面设计与构图的意义在于:如何把表现网页的各种元素安排在网页上,把分散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以获得最佳布局,更好的表现设计者的思想。  [关键词] 网页 构图 艺术设计    1.引言  一个网页是艺术与技术相结